浙美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3.7公共空间营造 课件+教案+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美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3.7公共空间营造 课件+教案+素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公共空间营造》教学设计
课题 公共空间营造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七年级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公共空间营造"为主题,通过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北京菊儿胡同改造等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公共空间的功能与设计原则,培养社区参与意识和审美创造能力。教材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注重调研与设计能力的培养。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具备基础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对社区环境有一定认知,但缺乏系统的公共空间设计知识。学生乐于参与小组合作和实践活动,对身边环境改造有较高兴趣。
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了解公共空间的概念、类型及设计要素;掌握基本的调研方法和模型制作技能。创意实践:通过实地考察、小组讨论、方案设计等活动,培养观察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文化理解:增强社区归属感,树立"人人参与公共空间营造"的意识。。
重点 公共空间的设计原则(功能性、美观性、人性化);社区景观改造方案的构思与呈现。
难点 如何将调研结果转化为具体的设计方案;平衡功能需求与审美表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 展示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深圳南头古城报德广场等图片2. 提问:"这些场所为什么能成为社区焦点?它们有哪些共同特点?" 1. 观察图片,描述公共空间的特征2. 小组讨论并分享观点 通过真实案例激发兴趣,引出"公共空间"主题
讲授新课 1. 讲解公共空间的定义与分类(结合教材中图例)2. 分析北京菊儿胡同改造案例:对比改造前后的变化,总结"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3. 示范调研方法:如何记录公共空间的优点与不足 1. 记录笔记,绘制公共空间分类思维导图2. 小组合作分析菊儿胡同改造的成功之处3. 学习使用"公共空间调研表"(包含功能、美观、安全性等维度) 系统传授理论知识,培养案例分析能力,为实践活动做铺垫
课堂练习 1. 布置任务: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校园或社区中的一处公共空间(如操场角落、社区活动中心)2. 提供材料:素描纸、彩笔、尺子、废旧材料(纸盒、吸管等)3. 指导学生完成: - 绘制现状草图并标注问题 - 提出改造方案(功能分区、色彩搭配、设施添加) - 制作简易立体模型 1. 分组进行实地调研(课前完成)或利用教材案例模拟调研2. 合作完成草图绘制与模型制作3. 小组内展示方案,互相提出修改建议 通过实践操作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设计能力,培养协作精神
课堂小结 1. 各小组派代表展示改造方案,阐述设计理念2. 师生共同评价:从功能性、创新性、可行性三个维度进行点评3. 总结:公共空间改造需要兼顾美观与实用,更要体现对人的关怀 1. 展示成果并讲解设计思路2. 参与互评,提出改进建议 提升表达能力与审美判断能力,强化"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板书设计 社区景观改造一、公共空间的定义与类型二、设计原则:功能、美观、人性化三、改造步骤:调研→构思→设计→呈现学生作品展示区:[预留空间贴草图]
作业设计:1. 完成社区公共空间调研报告(参考教材P47"学习建议")2. 以家庭为单位,共同设计家中阳台或小区公共区域的微景观3. 收集优秀社区改造案例,制作电子手抄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8张PPT)
公共空间营造
从理论到实践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
日期:[授课日期]
引人入胜的公共空间:案例导入
Case Introduction
案例导入
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网红打卡地,被誉为“知识殿堂”,
现代建筑风格与开阔广场环境融合。
引导性问题:这些场所为什么能成为社区焦点?它们如何影响
人们的行为与情感?
互动环节:分享你最喜欢的一处公共空间及其吸引你的原
因。
深圳南头古城报德广场:历史与现代交融的社区活力中心。
公共空间的内涵与类型
定义:对社会公众开放,供人们进行各类活动的共享空间
核心特征:开放性、共享性、多功能性、社会性
主要分类(按功能):
公共交通空间(如地铁站厅、公交枢纽)
文教展览空间(如图书馆、博物馆)
商业餐饮空间(如步行街、广场市集)
社区活动空间(如社区中心、公园)
互动环节:绘制公共空间分类思维导图
历史脉络:公共空间的演变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Public Spaces
宋代市井文化:《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繁华市集(虹桥区
域),体现早期公共交往活力
近现代发展:从传统街巷到现代公园、广场,功能与形式不
断丰富
思考:古代公共空间与现代公共空间在功能和意义上有何异
同?
维度 古代公共空间 现代公共空间
社会秩序的 “强化者” vs “平衡者” 核心意义是 “维护等级与统治”:空间设计、使用规则均体现 “尊卑有序”(如皇宫广场仅皇帝可进入,平民需绕行;宗族前庭中,族长坐主位,族人按辈分站立),本质是通过空间强化 “统治合法性”,压制个体权利。 核心意义是 “平衡社会关系”:空间设计强调 “平等与包容”(如公园长椅无等级差异,市民中心的听证会席位平等),允许个体表达诉求(如通过广场集会争取权益),本质是通过空间保障 “公民权利”,促进社会公平。
文化认同的 “单一化” vs “多元化” 意义是 “塑造单一文化认同”:通过宗教空间(寺庙)、礼制空间(文庙)传递 “儒家伦理、宗教信仰” 等统一价值观,不允许多元文化共存(例:古代中国的 “文庙广场”,仅祭祀孔子,不允许其他宗教仪式)。 意义是 “包容多元文化认同”:空间可承载不同文化、不同群体的需求(如城市中的 “国际文化广场”,可举办春节庙会、圣诞市集、伊斯兰开斋节活动;社区活动中心可提供汉服体验、西餐教学等多元文化服务),尊重个体的文化选择。
个体价值的 “压制” vs “彰显” 意义是 “弱化个体,强调集体”:公共空间中,个体需服从 “宗族、国家” 的集体意志(如集市交易需遵守官府定价,祭祀仪式需按流程行动),无 “个体表达” 的空间(例:古代女性不能在公共空间发表观点,只能被动参与)。 意义是 “尊重个体,鼓励表达”:公共空间允许个体展现个性(如公园中的街头艺术表演、商圈中的 cosplay 活动),甚至为 “小众群体” 提供专属空间(如 LGBTQ + 主题咖啡馆、残障人士友好的社区中心),个体价值得到彰显。
城市身份的 “象征符号” vs “生活载体” 意义是 “彰显城市 / 国家的权威与荣耀”:空间多为 “权力符号”(如北京故宫前的天安门广场,古代是皇家禁地,象征皇权;西安城墙的 “永宁门广场”,象征城市的防御能力),与普通民众的 “日常身份” 关联较弱。 意义是 “承载市民的生活记忆与身份认同”:空间多为 “生活符号”(如上海外滩,不仅是旅游景点,更是市民 “散步、拍照、约会” 的日常场所;成都的 “宽窄巷子”,既是文化地标,也是市民 “喝茶、聊天” 的生活空间),与个体的 “城市归属感” 深度绑定。
设计的灵魂:核心原则
The Soul of Design: Core Principles
以人为本
满足多样化需求(生
理、心理、社交)
功能性
空间布局合理,设施完

美观性
视觉愉悦,与环境协调
安全性
消除隐患,保障人身安

可持续性
节约资源,环保材料
发现问题:调研方法与工具
IDENTIFYING PROBLEMS: RESEARCH METHODS & TOOLS
调研目的
识别公共空间的优点与不足,为后续的设计干预提供客观、科学
的依据。
核心调研维度
功能实用性:交通流线、设施完备度
美观舒适度:绿化、色彩、尺度
安全可达性:出入口、照明、无障碍
社会互动性:活动多样性、人群参与度
常用工具
“公共空间调研表”
现状草图绘制
访谈与观察记录
经典案例解析:菊儿胡同的蝶变
Case Study: Ju'er Hutong's Transformation
改造背景:积水漏水、居住拥挤、基础设施落后
设计理念:吴良镛院士“有机更新”理论,以人为本
改造措施:改善厨卫设施、保留四合院模式、融合传统与现代
改造成效:居住条件提升,社区活力增强,成为典范
小组讨论:菊儿胡同改造中,“以人为本”原则体现在
哪些方面?
“以人为本” 的本质是 “把空间还给人” 菊儿胡同改造的 “以人为本”,并非简单的 “增加公共设施” 或 “改善居住条件”,而是从 “人” 的具体生活习惯、情感需求、参与意愿出发,让空间成为 “服务生活、维系情感、延续文脉” 的载体 —— 它既解决了老胡同 “住得差” 的现实问题,又保留了居民 “舍不得” 的胡同记忆,真正实现了 “旧城更新不是‘改造人’,而是‘为人改造’” 的核心目标,也为后续中国旧城更新提供了 “人文关怀” 的范本。
动手实践:任务布置
Hands-on Practice: Task Assignment
实践任务布置
实践主题:校园或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
任务要求:
分组:3-5人一组
选址:选择一处公共空间
前期准备:完成实地调研,填写调研表
成果要求:绘制现状草图、提出改造方案、制作简易立体模型
材料清单:素描纸、彩笔、尺子、剪刀、胶水、废旧材料等
动手实践:设计与制作指导
Hands-on Practice: Design & Making Guide
设计与制作步骤
步骤一:现状分析与问题诊断
基于调研表总结问题(功能单一、缺乏座椅、采光不足等)
步骤二:方案构思与草图绘制
功能分区、流线设计、元素选择
步骤三:模型制作
比例缩放、材料运用、细节刻画
教师指导: 巡回指导,提出修改建议
成果展示与评价
Achievement Display and Evaluation
展示环节:各小组派代表(1-2分钟)展示改造方案,阐述设
计理念、解决的问题及创新点。
评价维度:
功能性:是否解决调研发现的问题
创新性:设计理念或形式是否有新意
可行性:现有条件下是否易于实施
模型表现力:能否清晰传达设计意图
互评与师评:小组间提出修改建议;教师综合点评。
总结与拓展学习
Summary & Extended Learning
课堂小结
公共空间的重要性、核心设计原则、实践流程
知识回顾
公共空间、调研、设计原则、案例、实践
拓展作业
1. 完成社区公共空间调研报告
2. 设计家中阳台或小区公共区域微景观
3. 收集优秀社区改造案例,制作电子手抄报
感谢聆听!
提问与交流
Q & 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