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靖远四中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试卷高二政治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有人认为大多数重大疾病的发生其实是随机的,取决于“上帝掷骰子”,也就是说,大部分重大疾病发生的原因不是环境因素的作用,而真的是因为运气不好。这个学者的观点与下列哲学观点一致的是()A.未有此气,已有此理B.存在就是被感知C.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D.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2.“世界赠予我虫鸣,也赠予我雷霆.赠我一场病,又慢慢痊愈摇风铃”,蛇年春晚上的歌曲《世界赠予我的》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强烈共鸣并从中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力量。从哲学角度,这表明,音乐对人的疗愈作用()①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②离不开物质的载体和生理基础③触及灵魂深处,超越了物质层面④源于音乐内容所具有的物质属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下图漫画《钓鱼》讽刺了一些人不懂得()①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②要具体分析不同事物的不同特质③在对立中把握统一,推动矛盾转化④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一切不合理事物钓鱼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古人说:“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这蕴含的哲理有()①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主导事物发展②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③关键部分的功能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④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5.2021年1月19日,国际著名期刊在线发表了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团队关于新冠病毒家庭内传播的流行病学研究。该研究聚焦两万多个武汉新冠病毒家庭内的病毒传播特征等,发现在家庭内整第1页共6页高二正汉王扫描王汉别王中王鞭体上婴幼儿和青少年对新冠病毒的易感性较老年人群弱,但其传播力更强。该研究的发现对于制定新冠肺炎疫情的控制措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因儿童病例具有更强的传播力,建议及时为符合条件的儿童进行新冠疫苗的接种。由此可见()①人们对新冠病毒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②认识在不断反复中无限接近真理病③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④科学研究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6.在卫星出现前,各国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随着卫星减灾系统的建立完善,防灾减灾的效能日益增大。实时获取的各类卫星图片,实现了对台风、暴丽、大雾、地震、火灾、旱灾、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及突发事件的有效监测。这说明①卫星技术的运用提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②卫星技术决定着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与强度③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④人们可以改变规律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A.②④B.①③C.②③D.①④7.所谓45°人生”,指的是一种介于“内卷”和“躺平”之间的生活状态。“45°人生”在不同人的眼里有不同的状态,陷于负面情绪“茧房”里的人觉得是难受的后仰式,而在对生活不离不弃、积极向上的人看来是奋进的前倾式。对“45°人生”产生不同的看法是因为()①真理是客观的,同一条件下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往往不只一个②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受世界观影响,世界观不同对事物认识可能、45人生不同③人们的立场、观点、知识水平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一定不同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不同的人生境遇形成不同的生活态度A.①③B.①④C.②⑧D.②④8.暗物质是指人类肉眼看不到,且使用天文望远镜和电磁学手段观测都无法捕捉到的物质,其与普通物质发生作用的几率极低,探测极为困难。此外,无处不在的宇宙射线会极大干扰暗物质探测工作,让本就困难的探测工作难上加难。这表明()①人们对暗物质的认识是多次反复循环的过程②人们对暗物质的认识受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③人们对暗物质的认识必须超越一定物质条件④暗物质本身的复杂性决定对其认识的反复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9.“躺平”、“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网络流行用语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事实上,每一个流行语背后都有一个饱受关注的社会事件。这反映的哲学道理是()①物质和意识紧密相联,不可分离5二政治第2页共6页风汉王扫描王0别王中王箱高二政治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C A D B B D C C B B A D D B C17. ①物质决定意识。党中央根据我国人口发展变化形势,先后作出实施单独两孩、全面两孩和三孩政策等重大决策部署。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能动地改造世界,正确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单独两孩、全面两孩政策等重大决策部署,取得积极成效,三孩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的出台也将在缓解老龄化过快态势和改善我国人口结构方面发挥积极作用。③规律是客观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实施三孩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是尊重人口发展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体现,能改善我国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分析】本题以国家实施“三孩政策”作为背景材料,命题指向是《生活与哲学》中的辩证唯物论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考生教材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详解】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说明实施“三孩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的哲学依据?属于依据类主观题,知识范围限定比较明确。考生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明确掌握教材中本部分的相关知识要点,然后细读材料概括材料中的要点层次,最后把两者有机结合进行分析即可。材料中“从单独二孩,到全面二胎,再到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生育政策的每次优化,都因应时势,呼应民意”,可以从物质决定意识方面分析;“优化生育政策,具有多重意义。这是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需要,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可以从意识的能动作用;“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既可以缓解老龄化过快态势,更能为中国发展注入澎湃的人力支撑,有利于改善我国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可以从规律的客观性,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角度分析等。【点睛】提高主观题答题能力“四要素”:第一要素:审清主观题的设问,明确试题设问的限制性和规定性,确定答题范围,这是答题的关键。第二要素:学会分析材料、围绕材料提示搜索相关知识点是答题的依据。分析材料,弄清材料的层次,就可以利用材料的暗示,搜索相关知识点组织答案。第三要素:熟练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是解答主观题的基础。需要加强对知识点的归纳整理,使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点系统化、条理化,确保自己能够熟练运用相关知识点。第四要素:规范答题。要正确运用政治术语答题,注意多角度思考问题,确保答案的完整性。不要脱离材料、随意发挥、答非所问,防止出现理论和实际相脱离,即“两张皮”现象。18.(1)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基于无障碍环境建设整体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尚不匹配,我国制定了《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为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无障碍环境建设法》适应了我国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人民有所呼,立法有所应,《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制定为保障残疾人、老年人提供了法治保障。(2)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和目的。从实践中探索、验证和完善我国的无障碍建设经验,并继续深入一线开展专项调研,从而更好地保障残疾人、老年人便捷地融入现代社会生活。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要同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从而指导相关单位有针对性的改造升级。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相关部门深入一线开展专项调研,进一步摸清相关情况,把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得更美好。【分析】背景素材:我国出台《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考点考查:寻觅社会的真谛、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等相关知识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要求分析我国出台《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依据,要运用教材中相关知识,结合材料信息分析说明。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信息,链接教材知识。关键信息①: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整体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尚不匹配,需要制定一部专门法律,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可联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关键信息②:《无障碍环境建设法》适应了我国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展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权保障的成就→可联系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关键信息③:人民有所呼,立法有所应。《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于 2023 年 9 月 1 日起施行→可联系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教材信息与材料信息相结合。(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要求分析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取得更大成就的原因,要运用教材中相关知识,结合材料信息分析说明。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信息,链接教材知识。关键信息①: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整体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尚不匹配,2022 年,《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2023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目前已采取一系列举措→可联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关键信息②:目前已采取一系列举措,推动相关改造,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深入一线开展专项调研,指导相关单位采取有针对性的改造升级措施→可联系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关键信息③: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深入一线开展专项调研,指导相关单位采取有针对性的改造升级措施→可联系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教材信息与材料信息相结合。19.(1)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重视历史研究,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②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重视历史研究能够推动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重视历史研究让我国人民从历史中汲取智慧。④要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立场上。重视历史研究体现了这些要求。(2)①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③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弘扬伟大的建党精神有利于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④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有利于坚定理想信念,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分析】背景素材: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考点考查:哲学与文化相关知识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核心素养:政治认同、公众参与、科学精神【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属于原因类主观题,知识限定不明确,要求考生结合“党史百年天天读”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重视历史研究。考生可从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角度组织答案。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有效信息①: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有效信息②: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有效信息③: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需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需要博采各国文明之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立场上。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原理:做某事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的原理依据重要性:做某件事的意义、作用必要性:非做某件事不可的原因。(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属于意义影响类主观题,知识限定不明确,要求考生学习“七一”讲话精神,并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中建党精神对我们产生的影响。考生可从文化的作用、文化塑造人生、文化自信角度组织答案。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有效信息①: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效信息②: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弘扬伟大的建党精神有利于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有效信息③: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有利于坚定理想信念,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得分点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得分点②: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得分点③:弘扬伟大的建党精神有利于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得分点④:增强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点睛】非选择题的审题要求:(1)审设问:一是明确题目考查的知识范围和考查意图,正确联想相关知识,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认识;二是明确设问的指向性和规定性,分清题干要求答题的类别,即回答“是什么”、或“为什么”、或“怎么样”、或“怎样体现”中哪一类。(2)审主体:明确主体有几个,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这些应从解读设问和材料中获取。(3)审材料:获取材料中有效信息,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子。这样做,一是为了正确联想相关知识,二是进一步明确答题的主体,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三是关键的句子要作为“材料语言”写入答案要点中。审材料实质上就是为了进一步证实“审设问和审主体”的正确与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高二政治参考答案.docx 高二政治试题.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