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9.2把握适度原则第九课理解质量互变选择性必修三 逻辑与思维--第三单元 运用辩证思维方法适度的含义01一、适度的含义1.度 P83-1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现在“度”中(1)含义:在度的范围内,质与量相互结合、相互规定(≠相互否定)。当量的变化达到或超出定量限度时,事物就开始发生质的转化。(2)重要性:例:声音的“度”:按普通人的听觉,0~20分贝,很静,几乎感觉不到;20~30分贝,安静,犹如轻声絮语;40~60分贝,一般,普通室内谈话;60~70分贝,吵闹,有损神经;70~90分贝,很吵,神经细胞受到破坏;90~100分贝,吵闹加剧,听力受损,100~120分贝,难以忍受,一分钟即暂时致聋……2、关节点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关节点或临界点,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P83-1倒2句水蒸气水﹥ 100 C冰液体﹤ 0 C0 C100 C关节点(临界点)关节点(临界点)度请在相应位置填上关节点、度:一、适度的含义(1) 含义:关节点是事物量变达到的极限,是引起质变的节点。P83-1末句(2) 度与关节点的关系:误区:度就是量变的关节点一、适度的含义3、适度(1) 含义:就是适当的程度。(了解)(2) 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事物的变化是发生在度的范围之内还是超出度的范围。P83-2(3) 遵循适度原则的原因:在度的范围之内,事物的质保持不变,质规定着量的运动范围和变化幅度;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质就发生变化,质与量的统一就会破裂。P83-2例:“愚人吃盐”的故事:从前有个愚人,到别人家作客,吃菜嫌淡而无味。主人知道后,给他加了一点盐,他吃了后便觉得味道很美。而后他想,味道好是因为有盐,加了那么一点点盐就那么好吃,多加一点岂不更好吃了吗?于是,他就大吃起盐来,其结果是变涩了。量变质变坚持适度原则≠不能超过关节点≠永远保持量变状态积极向上符合发展趋势的事物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要及时促成飞跃。1.关于“度”的理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①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界限 ②度是事物保持自己量的质的界限 ③度是事物变化的关节点 ④质和量的统一为度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D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度的极限是关节点2.在“度"中,质和量相互结合、相互规定,密不可分,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坚持适度原则,使事物的变化保持在适当的量的范围内,防止“过“或“不及”。下列选项中,说明要坚持适度原则的有A.适可而止B.对症下药C.量体裁衣D.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A3.《人民日报》发表评论称,教育要循序渐进,要静待花开,要“唤醒”,而非“催熟”。这句话体现了( )①规律具有客观性 ②事物的联系都是本质的联系 ③要坚持适度的原则 ④要充分发挥主观意识的作用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C掌握适度原则021、掌握适度原则的必要性:为了保持我们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应当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防止过犹不及。P83末段首句2、适度原则的含义 :从思维方式上说,适度原则就是要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适当程度的原则。适当就是幅度“得当”,而不是“失当”。P83末段二、掌握适度原则过犹不及示例:小酌怡情,微醺恰好,大酌伤身、用药过量、减肥过度、压力过大等当人们面临的压力过小时,会觉得工作乏味,集中注意力到工作上的动机很小,工作绩效很低;随着工作压力的逐渐增大,人们受到激发,绩效会得到提高;在压力达到最佳点之前,工作压力越大,绩效越高;当工作压力超过最佳点后,随着压力增加,人们会面临过压、急躁、焦虑、崩溃的状态,压力越大,绩效越低。压力要适度思考:结合下图谈谈我们高中生应该如何做好压力管理?①防止过犹不及。②需要“得中”。二、掌握适度原则1. 适度原则(3)适度原则的要求①适度原则要求我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错误。(防止过犹不及)P83末段末句健身要科学合理,不能盲目,否则易受伤。是药三分毒,凡是药物都有副作用,不要随便吃药,要遵医嘱,适量合理。二、掌握适度原则(3).遵循适度原则的要求:②要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需要“得中”)。P84-1遵循适度原则,并不只是被动地适应事物的存在状态,而是包含着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适度思维是“得中”而处之的思维。“中”是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得中”是把持有度,合适且正好,不是凡事都采取折中主义的消极的思维方式。目的:保持我们需要的质P84示例评析eg:《墨子》一书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遇到盗贼不得已时,可以采取灵活的应变策略,断指保命,舍财保命,取小害而免大祸。没有利弊的权衡,就不可能获得对事物发展状态的适度把握,也就不可能达到取舍选择的适度状态。P84相关链接:折中主义折中主义是企图把对立的思想、观点和理论无原则地调和拼凑在一起的做法。含义把矛盾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把对立双方调和起来,混淆是非;在原则问题上模棱两可,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坚持的立场。特征和表现例如:二元论主张世界有意识和物质两个独立的本原,强调物质和精神是同等公平地存在的。它是一种无原则的思维方式,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表现形式。实质注意:“得中”≠折中主义1949年,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的势力仅仅龟缩在长江以南的地区。国民党当局打着和谈的名义,妄图积蓄力量,伺机反扑。为了彻底推翻蒋家王朝,建立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提出“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口号。毛泽东在他的诗中写道:“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应该趁现在这敌衰我盛的大好时机,痛追残敌,解放全中国。不可学那贪图虚名,放纵敌人而造成自己失败的楚霸王项羽。思考:上述情境对我们掌握适度原则有何启示?适度原则就是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吗?量变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我们要积极促成事物的质变,使其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存在状态。二、掌握适度原则3.遵循适度原则的要求:行百里者半九十,越到这个时候,我们将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就像爬珠穆朗玛峰,最后的两百米可能是最困难的一段历程,现在中国也是这样。这个时候更需要我们这种强烈的责任感、历史感,团结一心、脚踏实地、夙兴夜寐。----习近平③要改变我们不需要的事物的特定的质,就要积极创造条件,促成事物质变。(不能限于“得中”)P84末段A、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事物量的变化,并使其向度的边缘不断发展,使该物转化为他物。B、量变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我们要积极促成事物的质变,使其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存在状态。掌握适度原则(方法论)情形 要求为了保持我们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要改变我们不需要的事物的特定的质①[得当]应当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防止过犹不及“得当”而不“失当”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错误。②[得中]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把持有度,合适且正好(不是折中主义)。①[促进量变]应当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事物量的变化,并使其向度的边缘不断发展,使该物转化为他物;②[促成质变]量变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我们要积极促成事物的质变,使其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存在状态。折中主义(1)含义:企图把对立的思想、观点和理论无原则地调和拼凑在一起的做法。(2)特征:把矛盾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把对立双方调和起来,混淆是非;在原则问题上模棱两可,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坚持的立场。(3)表现:它是一种无原则的思维方式,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表现形式。质变有前进的、倒退的。 质变≠发展。课堂小结:质量互变规律原理及方法论①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量变和质变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②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③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体现并保存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④事物的发展过程是渐进性和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补充)原理:P81-2①以统一性的观念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②遵循适度原则。a.把握好“分寸”,防止过犹不及,不极端化b.需要“得中”,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c.不限于“得中”,积极创造条件,促成事物质变方法论:P81-3+ P82-第二框标题把握适度原则度和关节点的含义适度的含义坚持适度原则掌握适度原则适度原则的必要性适度原则的含义如何遵循适度原则课堂总结1、(2023·湖南统考)2023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一个年度的发展目标,实际上是由多个具体目标集合而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既追求“质”、也追求“量”的整体目标。此前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坚持以质取胜,以量变的积累实现质变,这正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以上论断体现的辩证思维道理是( )①做好量的积累,才能实现事物的质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突出辩证思维的整体性,排斥局部的独立性③综合是分析的基础,分析是综合的先导,制定发展目标要既见“树木”又见“森林”④任何认识对象都是由它的各个要素、各种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统筹发展需树立全面观点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B辩证思维强调整体性但不排斥局部的独立性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先导2.二十四节气中,有小暑大暑,小雪大雪,有小满,却独独没有大满。究其根源,大满并不是古人追求的完美境界,“小得盈满”,是将熟未熟、将满未满,还有向上的空间,还可以继长增高,恰恰体现了中国人“中庸”智慧。由此可知( )①坚持适度原则,“得中”而处之利于推动事物发展到更佳状态②中庸之道的智慧是人们在实践中对自然现象的反思③既要把握好分寸,又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事物成长④推动事物飞跃不符合中庸智慧,要防止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转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反对过度导致的反向转化B3.“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但中医却认为“一枚荔枝三把火”,荔枝属于温热性,多吃易上火,可能会口舌生疮,口臭口干,甚至流鼻血。这启示我们( )①运用辩证思维,在综合的基础上分析事物的整体②正确处理事物变化发展中的量变与质变的关系③在整体性与动态性的对立统一中认识和把握事物④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防止过犹不及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分析是综合的基础整体性与独立性、动态性与静态性D4.科学家通过追踪青少年每日社交媒体使用时长与心理健康指标(如焦虑、抑郁)的变化,发现每天使用社交媒体超过3小时的青少年,抑郁风险增加35%(数据来源于2023年《美国医学会杂志》),过度使用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负面影响。材料说明( )①科学家通过求异法揭示社交媒体不同使用时长的影响②科学家运用共变法探究了不同的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③处理问题要遵循质量互变规律,坚持“折中”而处之④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现在“度”中,不犯极端化错误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坚持“得中”而处之D5.“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庸》以舜“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说明“两端”者,“过”与“不及”也,循中道而行是最合宜的尺度;又以“致中和”阐述“用中”“守中”之目的,即是“致和”,达致万物各遂其性的和谐世界。这启示我们( )①把持有度,推动事物变化发展止于至善②采取折中的办法,避免犯极端化的错误③树立辩证思维,继承发展中华人文精神④用动态性思维看问题,摒弃静态性思维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坚持“得中”而处之要坚持辩证思维,在动态性与静态性的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看待问题B6.我国传统文化中有“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说法。这一说法蕴含的辩证思想是①若超出“度"的范围,事物必然向着其对立面转化②若超出事物临界点,质与量的矛盾统一体就会瓦解③要注意把握分寸,凡事都采取折中主义的思维方式④应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事物量的变化,促成事物的质变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