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树立法治意识 课件(共22张PPT+视频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树立法治意识 课件(共22张PPT+视频素材)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6.1树立法治观念
第六课 《提升法治素养》
学习目标
1.法律的内涵及要求?
3.树立法治观念的原因?
2.法治观念的内涵?
4.树立法治观念的要求?
某小区高层住宅发生火灾,消防员小谢在抢险灭火过程中壮烈牺牲,上级部门批准他为烈士。曾某在100多人的网上聊天群里公然发表侮辱性言论,歪曲小谢英勇牺牲的事实。对此,检家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曾某的行为构成对烈士小谢名誉的侵害,侵犯了社会公共利益,人民法院判决曾某于判决生效之日起七日内在报纸上公开赔礼道歉。该案判决后,参与审理的人民陪审员主动担当社会责任,到校园、社区企业以案释法,助推树立尊崇英烈、尊重英雄的良好社会风尚。
生活观察
结合以上材料,说说什么是法律?
有人说我没有言论自由,在网上可以想说啥就说啥吗这是我们的自由,别人无权干涉,你认同吗?为什么?
法律是一种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不认同。言论自由并不代表我们可以毫无界限的发表言论,在发表言论时不能侵害他人、集体、社会和国家的利益,要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活动,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树立法治观念,学会依法办事。
笔记
1.法律的内涵及要求 P
要求:
①我们必须在法律范围内活动,以法律为行为准则,
②依照法律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③树立法治意识,学会依法办事。
内涵
法律是一种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探究与分享
生活中的这些违法行为是什么因素造成的?给我们什么警示?
要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
缺乏法治意识
笔记
2.法治观念的内涵 P
内涵:
法治观念体现为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
为什么要实施普法规划,对公民树立法治观念有何意义
生活观察回顾
如果放任曾某的行为,社会会出现什么后果?
曾某的行为不仅侵害英雄烈士的名誉,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还可能会削弱公众对法治的信任。
曾某的行为性质是什么?为何仍被法律制裁?
违法行为。《英雄烈士保护法》第22条(禁止歪曲、丑化英烈事迹)。法律明确划定“言论自由”与 “侵权违法”的边界,为行为提供可预测的评价标准。

法治是社会进步与秩序的保障

姚某的行为不仅侵害英雄烈士的名誉,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可能会削弱公众对法治的信任。
法律是评价行为合法性的准绳
1986年以来,我国已连续实施完成了七个五年普法规划,取得了重要成果。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明显提高。法治教育纳入了国民教育体系,青少年的规则意识和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能力明显增强。中宣部委托国家统计局形成的《2020年全国社会心态调查综合分析报告》显示,当自己或家人遇到不公平事情时,选择“通过法律渠道解决”的人数居第一位,“遇事讲法、遇事找法”逐步成为全社会普遍共识。
相关链接
志愿者向村民进行
普法宣传活动
为什么要实施普法规划,对公民树立法治观念有何意义
因为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我国,法治是促进社会进步、维护社会秩序、捏卫国家尊严、实现人民权利与自由的重要保障。
实施普法规划有利于提升公民的法治观念,从而内心真正的拥护法律,信仰法律,自觉把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作为共同追求和自觉行为。
笔记
3.树立法治观念的原因 P
①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我国,法治是促进社会进步、维护社会秩序、捍卫国家尊严、实现人民权利与自由的重要保障。P46蓝字
②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只有当法律真正铭刻在我们的内心时,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才会成为人们共同追求和自觉行为。P47
为什么要实施普法规划,对公民树立法治观念有何意义
生活观察回顾
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公民的内心里!
——卢梭
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
——习近平
结合以上材料,说说我们该如何树立法治观念
敬畏和信仰法律
为什么要实施普法规划,对公民树立法治观念有何意义
观看该视频,谈谈给你怎样的启示?
a.坚持宪法法律至上,敬畏法律规则,相信法律的力量。
b.牢固树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可逾越的观念,
c.自觉自愿地遵守法律,把依法办事当成自己的生活习惯。
笔记
4.树立法治观念的做法 P47
①敬畏和信仰法律。P47蓝字
具体做法:
a.坚持宪法法律至上,敬畏法律规则,相信法律的力量。
b.牢固树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可逾越的观念,
c.自觉自愿地遵守法律,把依法办事当成自己的生活习惯。
为什么要实施普法规划,对公民树立法治观念有何意义
近年来,一些学校组织青少年广泛开展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法治辩论赛、法律学习宣传、法律情景剧展演等形式多样的法治教育主题活动。
法律知识竞赛
法律辩论赛
法律学习宣传活动
模拟法庭
思考:你参加过哪些类似的活动?说说你的收获。
活动:法治手抄报、国旗下法治讲话等。
收获:学习了法律知识,增强了法治意识,提升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探究与分享
笔记
4.树立法治观念的做法 P47
②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P48蓝字
具体做法:学习理解+实践运用
A.我们要学习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法律常识,正确理解法律;(学习理解)
B.我们要积极参与各种法治实践活动,理性分析社会生活中的法律问题,提升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实践运用)
为什么要实施普法规划,对公民树立法治观念有何意义
材料分析
列车即将发车,两位乘客却堵住车门,不让列车启动,原来,他们的同伴还未赶到。面对乘务人员的劝阻和其他乘客的谴责,两人不以为意,态度蛮横,导致发车延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台条的规定,公安机关对两人予以行政拘留十天的处罚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两名乘客行为的看法,对此你何有启示。
提示:①该乘客的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应受到行政处罚②该乘客法治意识谈薄,缺乏自律。
③该乘客没有遵守社会规则,会受到道德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④该乘客没有做到换位思考,友善待人⑤该乘客的行为严重影响了交通秩序,损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
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
笔记
4.树立法治观念的做法 P47
③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P48
具体做法:A.从细节抓起、从小事做起,从遵守规则做起,如遵守交通规则、做好垃圾分类、杜绝餐饮浪费,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等。
B.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为形成尚德守法的价值取向、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作出自己的贡献。
笔记
4.树立法治观念的做法 P47
①敬畏和信仰法律
②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
③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
6.1树立法治观念
课时小结
1.法律的含义和要求
2.原因
3. 要求
(1)敬畏、信仰
(2)积极主动学习
(3)守法光荣、违法可耻
含义: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
合法有效的准绳。
要求:法律范围内,行为准则,依照法律,树立法治意识,学会依法办事。
法治国家
离不开各种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
促进社会进步、维护社会秩序、捍卫国家尊严、实现人民权利与自由的重要保障。
法律的权威
1.学校开展“普法护航助成长”为主题的法治教育宣传周活动。这一活动的开展( )
A.有利于提升学生法治素养
B.能够实现全民自觉守法
C.有助于学生制定法律法规
D.可以杜绝学生违法犯罪
课堂练习
A
2.一男子酒后拨打119谎称起火。当接线员询问起火位置等信息时,男子却顾左右而言他,最终在连番追问下承认打的是骚扰电话。事后,该男子被当地警方依法行政拘留。
这一案例说明( )
A.公民应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B.树立法治意识,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要求
C.法律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D.公民应该树立法治意识,学会依法办事
D
课堂练习
3.卢梭说过,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这启示我们( )
A.要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
B.法律主要依靠道德保证实施
C.法律可以保护我们的所有权益
D.只要将法律铭刻于心,就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
A
课堂练习
4.某地人民检察院联合教育局,聘任多名中小学生担任法治副校长的“法治小助理”,承担校园法治教育宣传员和监督员的职责。该举措有利于( )
①引导学生学法知法守法
②鼓励学生参与法治实践
③提高青少年的执法能力
④加强青少年的司法保护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B
课堂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