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6.2共筑生命家园议题式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上6.2共筑生命家园议题式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课题 第三单元 文明与家园 第六课 建设美丽中国 6.2 共筑生命家园
课程标准 “体会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爱护环境,形成勤俭节约、珍惜资源的意识”;“掌握爱护环境的基本方法,形成爱护环境的能力”;“理解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当今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根源,掌握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
课时教材分析 《共筑生命家园》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内容,承接第一框《正视发展挑战》,在明确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严峻形势的基础上,从“解决路径”角度展开,分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坚持绿色发展道路”两目。前者阐释人与自然关系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后者提供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方案,共同回应“建设美丽中国”的课题,是培养学生国情认知与责任意识的关键内容。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通过生活观察和前期学习,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有初步认知,知道要保护自然、建设美丽中国,但存在明显不足:一是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深层逻辑理解不透彻,易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对立;二是对绿色发展道路的具体举措缺乏系统认知,多停留在“不乱扔垃圾”等浅层行为;三是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弱,缺乏将绿色理念转化为日常行动的意识。本节课需通过具体案例,帮助学生深化认知、掌握方法、落实行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要性;掌握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具体要求。 难点:正确认识并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核心素养目标 1. 政治认同:通过分析福建长汀从“水土流失重灾区”到“生态绿洲”的转变,认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理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认可我国绿色发展道路。 2. 道德修养:结合长汀生态治理中群众的付出,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培养热爱自然、主动参与生态保护的道德品质。 3. 法治观念:了解我国生态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明确公民在生态保护中的法律义务,增强遵守生态法规、抵制破坏行为的法治意识。 4. 责任意识:借鉴长汀绿色发展经验,在生活中践行低碳行为,主动参与校园、社区生态保护活动,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设计思路 “长汀三十年生态逆袭——‘火焰山’如何变身‘绿富美’”议题线情境线任务线知识线议题一“从‘赤地千里’到‘绿意盎然’——人与自然如何共生?”情境一 1昔日荒凉:长汀的生态之痛; 2.今日生机:长汀的治理之路;任务一 1.结合长汀的生态危机,思考两个问题:(1)人与自然是什么关系?(2)一味破坏自然会带来哪些后果? 2.从长汀的治理措施中,总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法知识一1. 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 怎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议题二“从‘生态修复’到‘绿富双赢’——绿色发展如何落地?情境二 两条道路——长汀的选择 绿富双赢——长汀的产业转型 美丽长汀——美丽中国的缩影 任务二 1.(1)对比两条道路的差异;(2)你更认同哪条道路?为什么? 2.从长汀的产业转型中,总结走绿色发展道路的方法。知识二 1. 为什么要走绿色发展道路?2. 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3. 怎样走绿色发展道路?4. 美丽中国的内涵与图景?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展示两组图片:左图为20世纪90年代长汀“山光、水浊、田瘦、人穷”的景象,山坡裸露、河床干涸;右图为2024年长汀“满山苍翠、溪流清澈、稻田肥沃”的画面。 提问:你能想象这是同一地区吗?是什么让长汀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 过渡:从“生态伤疤”到“生态标杆”,长汀用三十年时间书写了生态逆袭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从长汀的变迁中,学习如何共筑生命家园。 观看图片 并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
用视觉对比激发学生兴趣,以典型案例引出课题,奠定课堂主线。
议题一 昔日荒凉——长汀的生态之痛
1. 议学情境:昔日荒凉——长汀的生态之痛 播放纪录片片段:20世纪90年代,长汀因过度开垦、乱砍滥伐,水土流失面积达146.2万亩,占全县土地面积的31.5%,当地村民“种一坡、收一箩,煮一锅”,生活贫困,生态濒临崩溃。 2. 议学任务:结合长汀的生态危机,思考两个问题:(1)人与自然是什么关系?(2)一味破坏自然会带来哪些后果? (提示:人类依赖自然生存发展;自然为人类提供资源与环境;破坏自然会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威胁人类生存) 3. 议学成果: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① 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② 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否则会受到自然的惩罚(如长汀的水土流失与贫困); ③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应对生态危机的智慧选择,也是人类文明延续的前提; ④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4. 议学情境:今日生机——长汀的治理之路 展示材料:1999年起,长汀启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政府牵头种植马尾松、杨梅等耐旱树种,组织村民修建水平梯田、蓄水池;村民成立“护林队”,禁止乱砍滥伐;引入生态补偿机制,对退耕还林的农户给予补贴。如今,长汀水土流失率降至6.7%,森林覆盖率达79.8%。 5. 议学任务:从长汀的治理措施中,总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法。 6. 议学成果:怎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① 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确定生态保护目标(如长汀根据水土流失情况制定治理方案); ②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从“砍树”变“种树”,从“破坏”变“修复”; ③ 贯彻新发展理念,将生态保护纳入区域发展整体规划,推动可持续发展。 积极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
通过长汀“先破坏后治理”的对比,让学生直观理解人与自然关系,掌握和谐共生的方法。
议题二 从“生态修复”到“绿富双赢”——绿色发展如何落地?
1. 议学情境:两条道路——长汀的选择 展示长汀两种发展路径对比: 过去:砍树卖钱、开荒种粮→水土流失加剧、村民贫困(人均年收入不足800元); -现在:生态修复+特色产业→杨梅种植、生态旅游兴起(2024年人均年收入超2.8万元)。 2. 议学任务:(1)对比两条道路的差异;(2)你更认同哪条道路?为什么? 3. 议学成果:为什么要走绿色发展道路? ① 生态文明是人类共识,走绿色发展道路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 ②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绿色发展能实现经济、生态、民生共赢(如长汀从贫困到富裕的转变); ③ 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人民幸福、国家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4. 议学追问:长汀在治理初期,有人认为“先赚钱再治污”,你如何反驳这种观点?结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说说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5. 议学成果: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① 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长汀生态修复后,特色农业、旅游业带来更高收益); ② 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期经济增长,要“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③ 绿水青山是长远的金山银山,生态优势能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6. 议学情境:绿富双赢——长汀的产业转型 播放视频:如今的长汀,依托良好生态发展“生态+”产业:利用山林发展林下经济,种植灵芝、养殖蜜蜂,年产值超3亿元;杨梅园吸引游客采摘,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鼓励游客低碳出行,打造“生态研学基地”,让生态保护与教育、旅游结合。 7. 议学任务:从长汀的产业转型中,总结走绿色发展道路的方法。 8. 议学成果:怎样走绿色发展道路? ① 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如长汀的“生态+旅游”“生态+农业”); ② 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让生态保护成果惠及百姓,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如长汀村民从生态产业中增收); ③ 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如发展低碳农业、鼓励游客低碳出行,让绿色理念融入日常。 9. 议学情境:制度护航——长汀的生态保障 展示材料:长汀制定《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条例》,明确各级政府与村民的生态保护责任;推行“林长制”,每片山林都有专属“守护者”;建立生态环境监测平台,实时监控空气质量、水质等指标。同时,国家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等,为全国生态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10. 议学任务:结合材料,说说制度建设对绿色发展的作用。 11. 议学成果:怎样走绿色发展道路? ④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⑤ 依靠法律和制度规范生态保护行为,将绿色发展纳入法治化轨道。 12. 议学情境:美丽长汀——美丽中国的缩影 展示长汀宣传片 提问:你心中的美丽中国是什么样的? 13. 议学成果:美丽中国的内涵与时代图景 内涵:美丽中国不仅是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更是生态良好、经济繁荣、人民幸福、乡愁浓厚的家园; 时代图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人民在优美生态环境中生活。 积极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
通过长汀的产业转型、制度保障等案例,让学生系统掌握绿色发展的方法,理解美丽中国的内涵,激发建设热情。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从“赤地千里”到“绿富美”,长汀用三十年时间证明:人与自然可以和谐共生,绿色发展能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仅改变了长汀,更指引着全国建设美丽中国的方向。作为新时代青少年,我们要做绿色理念的践行者,为共筑生命家园出力。
培根铸魂 启智润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