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美版(2024)三上 第二单元第6课《华灯初上》课件(22页)+教案+视频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美版(2024)三上 第二单元第6课《华灯初上》课件(22页)+教案+视频素材

资源简介

21世纪教育网 –全国领先的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题 《华灯初上》 单元 二
学科 美术 年级 三
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浙美版 2024 三年级第二单元的第六课,聚焦 “夜景中的灯光色彩” 这一核心主题。教材以浙江省嘉善县西塘古镇夜景、凡 高《夜晚的咖啡馆》等经典及地方特色作品为范例,引导学生观察夜景中的色彩变化,理解对比色(如红色与绿色、蓝色与橙色)的概念及视觉效果。同时,教材通过 “说一说”“试一试” 等活动,结合油画棒、水粉、水彩等多种绘画材料,让学生实践不同明度、色相的色彩对比,最终达成 “用对比色表现夜景” 的学习目标,既培养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也为后续更复杂的色彩运用学习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具备基础的色彩认知能力,能辨别常见颜色(红、黄、蓝、绿等),并掌握简单的绘画工具使用方法(如油画棒涂色、水彩晕染)。但他们对 “对比色”“明度”“色相” 等专业美术术语尚不了解,对夜景中色彩变化的规律缺乏系统观察,在主动运用色彩对比表现画面氛围方面存在不足。此外,该阶段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更适合通过直观的图像展示、趣味互动和动手实践开展学习,对家乡(如西塘古镇)相关的夜景素材会更有亲切感,便于激发学习兴趣。
核心素养 1. 图像识读:能观察夜景作品(如《夜晚的咖啡馆》《西塘古镇夜景》)中的色彩元素,辨别不同灯光、天空、建筑的色彩,感知色彩变化特点。2. 美术表现:掌握对比色的概念,能运用油画棒、水粉或水彩等材料,表现不同明度、色相的色彩对比,创作一幅有灯光的夜景作品。3. 审美判断:感受对比色在夜景中的视觉效果,体会色彩对比带来的画面张力,能简单评价自己和他人作品中色彩运用的优点。4. 创意实践:在夜景创作中,结合生活经验(如家乡的夜景、见过的灯光场景),自主选择表现对象和材料,尝试体现灯光 “闪烁” 的效果。
重点 1. 认识色相环中的对比色(如红与绿、蓝与橙),理解对比色带来的强烈视觉对比效果。2. 观察夜景中色彩的变化规律(如夜晚天空的暗色调与灯光的亮色调对比、不同灯光的色相差异)。3. 运用油画棒、水粉或水彩等材料,用对比色完成一幅夜景绘画。
难点 1. 准确把握夜景中色彩的明度变化(如暗蓝色天空与亮黄色灯光的明度对比),避免画面色彩灰暗或刺眼。2. 灵活运用对比色表现 “灯光闪烁” 的动态感,避免色彩搭配杂乱无章。3. 将观察到的夜景规律(如建筑与灯光的色彩呼应)转化为绘画语言,体现夜景的氛围感。
《华灯初上》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 播放 “夜景集锦” 视频(包含西塘古镇夜景、城市霓虹灯、乡村路灯等场景),提问:“视频里的夜景和白天的景色有什么不一样?哪些地方让你觉得特别好看?”2. 展示浙江省嘉善县西塘古镇夜景图片,聚焦灯光部分,追问:“仔细看这些灯光,它们有哪些颜色?这些颜色和周围的建筑、天空搭配在一起,给你什么感觉?”3.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画笔表现这些美丽的夜景,这节课叫做《华灯初上》。” 1. 观看视频和图片,积极回答问题,分享自己对夜景的直观感受(如 “夜景有很多灯,比白天亮”“灯光是黄色的,天空是黑色的,看起来很舒服”)。2. 观察西塘古镇夜景中的灯光色彩,尝试说出具体颜色(如黄色、红色、蓝色)。 1. 通过直观的视频和家乡夜景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快速进入 “夜景” 主题情境。2. 引导学生初步观察夜景中的色彩元素,为后续 “色彩对比” 的学习做铺垫。
1. 认识对比色:- 展示色相环图片,指出 “相互对应的色彩是对比色”,举例说明(红 - 绿、蓝 - 橙、黄 - 紫),并展示对比色搭配的卡片(如红色纸片与绿色纸片并置),让学生观察 “视觉感受”,总结 “对比色能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 结合凡 高《夜晚的咖啡馆》(荷兰,81cm×68cm,荷兰克罗勒 - 穆勒博物馆藏),提问:“这幅画里有哪些对比色?(如红色墙面与绿色窗户、黄色灯光与蓝色夜空)这些对比色让画面有什么特点?”2. 分析夜景色彩规律:- 展示《榕湖夜》(1994 年,45cm×68cm,中国美术馆藏)和学生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夜晚的天空、建筑、灯光分别是什么颜色?它们的明度有什么不同?(如天空暗、灯光亮)画家是怎么让灯光‘突出’的?”- 总结规律:“夜景中,天空和建筑多为暗色调(低明度),灯光多为亮色调(高明度);灯光的颜色与周围环境色常形成对比色,让灯光更显眼。”3. 示范材料使用:- 分别用油画棒(叠加涂色表现灯光层次)、水彩(淡涂天空 + 浓涂灯光)、水粉(厚涂灯光表现立体感)示范 “画不同明度、色相的色彩”,强调 “对比色搭配时,注意控制颜色面积,避免杂乱”。 1. 观看视频和图片,积极回答问题,分享自己对夜景的直观感受(如 “夜景有很多灯,比白天亮”“灯光是黄色的,天空是黑色的,看起来很舒服”)。2. 观察西塘古镇夜景中的灯光色彩,尝试说出具体颜色(如黄色、红色、蓝色)。 1. 通过直观的视频和家乡夜景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快速进入 “夜景” 主题情境。2. 引导学生初步观察夜景中的色彩元素,为后续 “色彩对比” 的学习做铺垫。
课堂小结 1. 组织学生 “作品分享会”:邀请 3-4 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说说 “你画的是什么夜景?用了哪些对比色?你觉得自己画得最好的地方是什么?”2. 教师点评:结合学生分享,总结本次课的重点(对比色概念、夜景色彩规律、材料运用),肯定学生的优点(如 “很多同学都准确用了红 - 绿、蓝 - 橙的对比色,灯光很突出”),同时提出改进建议(如 “如果有的同学能让天空的颜色再暗一点,灯光会更显眼”)。3. 拓展延伸:“生活中还有很多对比色的运用(如红绿灯、节日装饰),大家课后可以多观察,下次画画时可以用更多对比色让作品更精彩。” 1. 积极参与分享会,大胆介绍自己的作品,认真倾听同学的分享,对他人作品给予简单评价(如 “他的灯光画得像真的在闪,很好看”)。2. 认真听教师点评,记住对比色和夜景绘画的要点,思考自己作品的改进方向。3. 记录课后观察任务,激发课后继续探索色彩的兴趣。 1. 通过作品分享,让学生梳理自己的创作思路,锻炼表达能力,同时学会欣赏他人作品,培养审美判断能力。2. 教师点评紧扣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明确改进方向,提升学习效果。3. 拓展延伸任务将课堂学习与生活联系,让美术学习走出课堂,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
板书 一、核心概念:对比色定义:色相环中相互对应的色彩例子:红 绿、蓝 橙、黄 紫效果:强烈的视觉对比二、夜景色彩规律环境:暗色调(低明度)—— 天空、建筑灯光:亮色调(高明度)—— 与环境成对比色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2张PPT)
夜景的魅力
01
视频里的夜景和白天的景色有什么不一样?哪些地方让你觉得特别好看?
播放“夜景集锦”视频,引导学生讨论夜景与白天景色的不同之处。
观看夜景视频
通过城市、古镇与自然风光的夜景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夜晚光影的变化,增强视觉体验。
感知光影变化
观察灯光与暗部的交织效果,体会夜晚静谧、温暖或繁华的氛围特征。
理解色彩特征
认识夜间人造光下色彩的表现,如深蓝天调、轮廓模糊与饱和度降低。
体会情绪表达
比较昼夜光线与色彩带来的情绪差异,理解夜景所传递的独特情感。
建立审美感知
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对夜景美学的认知,提升艺术鉴赏能力。
开展互动讨论
通过讨论分享感受,深化对夜景视觉语言的理解与表达。
仔细看这些灯光,它们有哪些颜色?这些颜色和周围的建筑、天空搭配在一起,给你什么感觉?
展示西塘古镇夜景图片,提问灯光的颜色及其给人的感觉。
展示西塘古镇夜景图片,提问灯光的颜色及其给人的感觉
灯光色彩
观察西塘夜景中暖黄与冷白灯光的交织,体会不同色温营造的空间层次感。
情感联想
暖光传递温馨宁静,冷光凸显现代清冽,色彩引发情绪共鸣。
环境氛围
灯光映照水面与青瓦白墙,增强光影对比,渲染出诗意的江南夜韵。
视觉焦点
明亮灯饰成为画面亮点,引导视线流动,突出古镇夜间独特美感。
华灯初上
夜景绘画与色彩对比
教师
探索色彩对比
02
认识对比色:展示色相环图片并举例说明对比色的视觉效果。
对比色原理
色相环基础
色相环展示色彩的轮转关系,便于查找互补色。
红与绿、蓝与橙位于相对位置,形成强对比。
视觉冲击
对比色并置时相互增强,提升画面鲜明度。
强烈张力吸引注意力,常用于广告与标识设计。
色彩平衡
主色与辅色需合理分配面积,避免视觉混乱。
通过调整明度或饱和度实现主次分明的效果。
搭配应用
广泛应用于平面设计、时尚与室内装饰领域。
合理使用可增强表现力,突显主题重点。
张力控制
过度使用对比色易导致视觉疲劳与不协调感。
可通过加入中性色缓冲,提升整体和谐度。
实际案例
交通标志用红绿对比警示,提高识别效率。
节日装饰常采用对比配色营造热烈氛围。
分析著名画作中的对比色应用,如凡·高的《夜晚的咖啡馆》
这幅画里有哪些对比色?(如红色墙面与绿色窗户、黄色灯光与蓝色夜空)这些对比色让画面有什么特点?
分析著名画作中的对比色应用,如凡·高的《夜晚的咖啡馆》。
画作背景
凡·高1888年创作《夜晚的咖啡馆》,通过强烈色彩表达情感,展现夜间室内的光影冲突与精神张力。
对比色运用
画面以红色墙壁与绿色天花板形成鲜明对比,强化视觉冲击,体现情绪的躁动与空间的割裂感。
色彩情感表达
冷暖对比色不仅构建空间深度,更传递孤独、焦虑等复杂心理,彰显色彩的情感表现力。
艺术启示
该作品启发学生大胆使用对比色,突破写实限制,用色彩主观表达内心感受与氛围情绪。
夜晚的天空、建筑、灯光分别是什么颜色?它们的明度有什么不同?(如天空暗、灯光亮)画家是怎么让灯光‘突出’的?
总结规律:“夜景中,天空和建筑多为暗色调(低明度),灯光多为亮色调(高明度);灯光的颜色与周围环境色常形成对比色,让灯光更显眼。
示范不同材料(油画棒、水彩、水粉)的使用方法,强调对比色搭配时需注意的事项。
01
油画棒技法
强调厚涂叠加与对比色并置,增强视觉冲击。控制笔触力度避免颜料过厚。适合表现强烈色彩张力的画面效果。
02
水彩特性
采用薄涂多层方式,由浅入深逐步构建色调。善用留白提升通透感与光感层次。注重水分控制以保持色彩清新。
03
水粉优势
具有较强覆盖性,便于反复修改调整。调色时需平衡水分防止浑浊。适合不透明质感的细腻塑造。
04
媒介协调
结合不同材料特性实现技法互补。注意过渡自然避免画面割裂。提升整体表现力与统一性。
05
配色原则
主次分明,突出视觉中心。合理控制色彩对比强度。避免杂乱冲突,确保和谐统一。
06
画面统一
通过色调、明度与节奏的调控达成整体协调。注重各区域间的呼应关系。强化作品的整体感与完整性。
夜景色彩规律及创作实践
展示多幅作品,包括《榕湖夜》,引导学生观察夜景中天空、建筑、灯光的颜色和明度差异。
天空色调
夜景天空常呈深蓝、紫灰或墨绿,明度低,营造静谧氛围。
建筑轮廓
建筑多用暗色块表现,与亮部灯光形成鲜明对比。
灯光表现
灯光以暖色为主,明度高,突出画面视觉中心。
色彩对比
冷暖色并置增强层次,明暗反差强化夜景立体感。
总结夜景色彩规律,并鼓励学生尝试用所学知识创作自己的夜景画。
整体色调以冷色为主:夜景通常以冷色作为基调,如蓝色、紫色、墨绿等。这些颜色能营造出夜晚宁静、深邃、神秘的氛围,比如夜晚的天空常呈现出深蓝色或蓝紫色,即使在城市夜景中,建筑物的暗部以及阴影部分也多以冷色调为主。
局部暖色光源点缀:在冷色调的背景下,局部的暖色光源起到了打破沉闷、增添活力的作用。路灯、橱窗灯光、霓虹灯等通常会发出暖色光,如橙黄色、红色等,这些暖色光与周围的冷色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光源的位置和效果,使画面更加生动。
组织作品分享会,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心得。
组织作品分享会,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心得
01
展示创作成果
邀请学生依次展示夜景画作,清晰呈现构图、色彩与明暗的个性化表达。
02
分享创作思路
引导学生讲述创作灵感来源与对比色运用方法,提升语言表达与反思能力。
03
互动交流反馈
鼓励同学间相互点评,在欣赏中学习技巧,在建议中促进共同进步。
教师点评学生作品,重申课程重点,提出改进建议。
亮点评析
肯定学生在对比色运用和夜景氛围表现上的创意,突出作品的独特视觉效果。认可学生的进步,增强其艺术表达的信心。积极反馈有助于激发持续学习的动力。
创意肯定
强调学生创作中的创新点,鼓励个性化表达。通过具体表扬提升学习成就感。正向激励促进学生主动探索艺术手法。
知识强化
重申对比色搭配的基本原则,帮助学生巩固色彩理论基础。强化夜景中明暗关系的处理技巧。加深对核心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色彩原理
讲解对比色在画面中的视觉冲击作用。说明冷暖对比如何增强夜间氛围感。引导学生科学运用色彩规律提升表现力。
构图优化
指出当前构图层次感不足的问题。建议增加前景、中景与背景的空间区分。提升画面的立体感与视觉纵深。
色彩协调
提出改进色彩协调性的具体建议。避免对比色使用过度导致视觉混乱。追求整体色调统一与局部对比的平衡。
表现提升
指导学生通过细节刻画增强画面感染力。优化光影过渡以加强真实感。全面提升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与完成度。
学习引导
以评价带动知识内化,实现教评结合。为后续创作提供明确改进方向。促进学生在反思中持续进步。
讨论生活中对比色的应用实例,激发学生的课后探索兴趣。
色彩观察范围
涵盖夜景灯光、交通标识、服饰与广告设计中的色彩运用,体现多领域应用。
冷暖对比作用
冷暖色对比增强视觉冲击力,使画面更具层次感和情绪表现力。
互补色组合效果
互补色搭配吸引注意力,提升图像的识别度与动态平衡感。
视觉识别强化
合理配色提高信息辨识速度,有助于关键内容快速被感知。
信息传递优化
对比配色突出重点,有效加强信息传达的清晰度与准确性。
美感提升策略
科学运用色彩关系,显著提升整体视觉美感与艺术表现力。
布置观察任务,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更多的对比色运用案例,为下次课堂做准备。
发现生活色彩
留心街道、广告、服饰中的对比色搭配,记录视觉冲击强烈的场景。
记录观察心得
用拍照或速写方式收集案例,标注使用的对比色及带来的感受。
准备课堂分享
整理3个典型实例,思考其色彩选择如何增强视觉表现力。
THANKS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