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住笔,养成做好学习笔记的习惯 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握住笔,养成做好学习笔记的习惯 素材

资源简介

握住笔,养成做好学习笔记的习惯
郭文华
初中学生正处在各种习惯形成的关键阶段,而目前的现状却是学生普遍懒散,学习习惯养成较差,因此广大教师和家长应引起足够重视,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初中课堂容量一般较大,新课程更要求与多学科融合,并与社会生活等各种知识广泛联系,为了让学生系统、准确地学好知识,培养综合能力,有必要让每个学生养成作笔记的好习惯。针对目前许多学生因记笔记方法不当而产生的苦恼,下面谈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作学习笔记的一点做法和体会:
一、预习笔记
预习是自学能力的基本功,应着力培养学生提前预习并作好笔记的习惯。其内容包括:
1 .本课的基本内容要点、自己读书体会的重点、难点及主要的突破方法。学生作这样的梳理和笔记,既对整堂课有了大致而宏观的了解,又对核心和动机有了高层建瓴的把握。只有认真预习并作好笔记,上课时才会产生熟悉和亲切感,才会有的放矢,得心应手。
2 .预习时的体会及不理解的地方。学习知识不会总是一帆风顺,只有在不断发现问题,然后又解决问题的磨砺中,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才会不断得到提升。在预习中要严格要求学生沉心静气、孜孜以求、思维开阔、一步三问。 这种智力体操,不仅使学生提前解决了部分问题,也作好了“攻击”的战前准备,当上课时老师讲到这些“梗阻”之处时,可以做到目标明确,一炮中的,同时培养了学生遇事多问一个为什么的求根问底的习惯和品质。
3 .尝试做教材中的基本训练题(即例题后的练习题和每小节的A组习题),既检测自己预习的效果,又从尝试中发现新的问题。
4.可能用到的旧知识。特别是自己已淡忘、模糊含混的相关内容,要转回头“温故知新"。前后知识勾联融合,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境界。
如果老师指导学生作好预习笔记,学生听讲时就不会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同时,由于预习时初步理解了新课基本内容和思想,发现了疑难问题,增强了学生听课的目的性,减少了盲目性,就会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愉快,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所以,千万不要忽视预习笔记的功效。
二、课堂笔记
最淡的墨水,胜过最强的记忆。有的学生上课清楚,下课糊涂,原因在于“不记”;有的学生上课手忙脚乱,只顾埋头抄老师的板书,死记结论、公式和过程,忙于记录,而忽略听讲和思考,结果当了老师的“秘书”, 学习上仍然收效甚微,其原因在于“不听。“听”与“记”都重要,“听”是基础,切莫只“记”不“听”,“记”则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1.“灵感”稍纵即逝,机不可失,应当捉住。老师介绍的新思路、先进方法,学生应及时记录下来;堂课让人印象深刻的点(可以是一段引人人胜的话,一个特别的动作和眼神,一次激烈的辩论和争吵等),尽管不是教材和大纲要求的,也可以“画蛇添足”,及时记录下来。如笔者在讲授《圆》这一章后,学生普遍感觉内容庞杂、繁复,综合性太强,理不出头绪来,解题时面对一大堆定理、公理和推论,无所适为此笔者用一首打油诗赠之, 作为他们学好本章的“葵花宝典”:
圆中题,比较烦,图形分解解疑难
定理推论多而乱,勤加背诵记心间
辅助线,手中剑,半径弦心距来连
平时多把题型见,轻轻松松就解完
有经验的学生马上记录下来,以后闲暇时便饶有兴致地朗诵之并自觉地运用在平常的解题中,感觉真的不一样了。
2 .课堂上的“ ”。不论是老师授课时提出的,还是学习中同学提出或自己无意偶得之的问题,在课堂上不一定都能得到圆满的解决,这时便很有必要记录下来,课后再推敲斟酌。这样,学生既不会错过上课听讲的机会,又有利于课后的消化和深化,对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3 .不要当“文抄公”,一字不漏地记。教材和预习笔记中有的可以不记或只记大概,没有的也有详略侧重,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这种在短时间内作出甄别抉择,合理地记好笔记而不影响听课的能力的方法,不但反映了学生学习方法的优劣、技巧的高低,也体现出预习的水平和差异。
4 .尽量多用符号语言,力求简洁明了。数学中有许多专用符号,我们应不吝使用。也可以向其他学科“借”符号,比如一堂几何课《圆周角》,则笔记中会多次出现“圆周角”三字,书写又慢又费时,如果学《新华字典》用“*”、“#”、“●”等符号代替,无疑会起到“提速”的作用。否则学生只会埋头“奋笔疾书”。哪有余暇顾及听课和思维呢 因此应多用数学符号和数学语言。同时,也可以“自造"一些不一定规范但只求自己明白的符号和语言,下课后再“翻译”成“正统”语言。
抢先记下关键字眼。课堂上分秒必争,所以笔记不必将得多么工整、完整、准确,只记下具有提示作用的关键字眼,留待课后回忆、增补不失为可行之道。
总之,记课堂笔记既要注重少而精,也要把握好时机和火候,方式灵活,做到听课记录两不误。
三、课后笔记
课后笔记是课堂笔记的延伸和发展,也是知识的完善、整理、细化和精化。
1.要求学生整理课堂笔记。一方面,把课堂上来不及写的内容补充完整,并对课堂上记录的问题深人思考,从而巩固、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避免日后出现模糊不清、张冠李戴的情况,另一方面,学生将教材、参考书与课堂笔记结合起来,记下精华部分,摘录典型题型和解法,浓缩庞大的知识体系。
2.要求学生反省课堂笔记,写好学习日记。如在理解某个概念时,有哪些问题妨碍了自己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和掌握;理解某个概念时什么困难阻挠了思路的畅通;学习本节概念或解题时,有什么经验;这部分知识有什么实际运用;与前面的旧知识和边缘学科、现实社会有什么联系;由课堂笔记内容出发,引出了什么新思考等。
3 .学生课后阅读数学报刊、杂志、丛书等摘录的精髓、心得,及在社会生活中接触到的数学知识。
学生将这些内容以日记的形式记下来,日积月累、积沙成塔,就会形成记笔记的好习惯。不但学到知识,培养了能力,而且摸索了探求知识的方法和手段,从而变“学会”为“会学”。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促使他们从小养成手头勤快的习惯,磨练他们的意志。同时让他们充分利用笔记,及时总结复习,大大增强了学生记忆力,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将预习笔记、课堂笔记、课后笔记整理、归纳,不但使学生对知识有了全面而系统的实握,而且锻炼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再让学生学习记中探索和研究的成果或发现的问题整理成文,供更多的师生研讨、借鉴,那么这种共同学习和发展产生的合力和爆发力,是不可估量的,这是他们终生受用的财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