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2张PPT)专题2 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第二单元 溶液组成的定量研究配制100 mL 1.00 mol·L-1氯化钠溶液1.配制实验步骤(1)计算、称量:计算所需氯化钠固体的质量是5.85 g;用电子天平准确称取氯化钠的质量(若用托盘天平称量,则应称量的质量是5.9 g)。(2)溶解:将氯化钠固体置于烧杯中,加适量蒸馏水溶解,用玻璃棒搅拌并冷却至室温。(3)转移:用玻璃棒引流,将烧杯中的溶液转移到100 mL容量瓶中。(4)洗涤: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及玻璃棒2~3次,并把洗涤液都转移到容量瓶中。(5)定容:将蒸馏水注入容量瓶中,液面离容量瓶刻度线1~2 cm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凹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线相切。(6)摇匀:将容量瓶塞塞好,反复上下颠倒,摇匀,把配好的溶液倒入预备好的试剂瓶中,贴上标签。上述实验过程中要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并将洗涤液注入容量瓶中的目的是将附着的溶质冲洗下来并转移至容量瓶中,防止溶质损失。2.容量瓶的选择与使用(1)容量瓶是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专用仪器。容量瓶上的标注有容积、温度、刻度线;常见规格有100 mL、250 mL、500 mL及1000 mL,选择时应遵循“大而近”的原则,即所配溶液的体积等于或略小于容量瓶的容积。(2)使用容量瓶注意“五不”:①不能溶解固体;②不能稀释浓溶液;③不能加热;④不能作反应容器;⑤不能长期贮存溶液。(3)使用前要检验容量瓶是否漏水。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1.已知一定体积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计算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方法(1)若已知溶质质量(2)若已知溶液中某粒子的个数3.溶液的稀释或混合计算(1)将浓溶液加水稀释,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和质量都保持不变。c(浓)·V(浓)=c(稀)·V(稀)m(浓)·ω(浓)=m(稀)·ω(稀)(2)同一溶质不同浓度的两溶液相混合,混合后,溶质的总物质的量(或总质量)等于混合前两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之和(或质量之和)。c1·V1+c2·V2=c(混)·V(混)m1·ω1+m2·ω2=m(混)·ω(混)如图所示是某校实验室从化学试剂商店买回的硫酸试剂瓶上的标签,并用此浓硫酸配制500 mL2.3 mol·L-1的稀硫酸,下列有关说法或操作错误的是( )A.试剂瓶中硫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8.4 mol·L-1 B.实验中需要取浓硫酸的体积为62.5 mLC.实验中需选用500 mL容量瓶D.容量瓶用蒸馏水洗净后,一定需要烘干才能使用硫酸化学纯(CP)(500 mL)品名:硫酸溶液化学式:H2SO4相对分子质量:98密度:1.84 g·cm-3质量分数:98%D硫酸化学纯(CP)(500 mL)品名:硫酸溶液化学式:H2SO4相对分子质量:98密度:1.84 g·cm-3质量分数:98%2.常见误差(以配制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为例)引起误差的操作 物质的量误差(n) 体积误差(V) 最终误差(c)用滤纸称量 ↓ — ↓砝码生锈 ↑ — ↑称量时间长 ↓ — ↓烧杯未洗涤 ↓ — ↓未冷却就转移 — ↓ ↑引起误差的操作 物质的量误差(n) 体积误差(V) 最终误差(c)容量瓶未干燥 — — —定容时水过线后吸出 ↓ — ↓定容时俯视 — ↓ ↑定容时仰视 — ↑ ↓定容摇匀后低于刻度线而加水 — ↑ ↓定容时俯视或仰视的判断:“上看上、下看下,液面相对刻度”。“上看上”:往上看(仰视),液面在刻度的上面,如图1。“下看下”:往下看(俯视),液面在刻度的下面,如图2。图1 图2注:此判断方法同样适用于量筒读数的俯视或仰视的误差判断。实验室用氢氧化钠固体配制100 mL1.0 mol·L-1NaOH溶液的部分过程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用托盘天平称取4.0 g固体,加蒸馏水溶解B.氢氧化钠固体用蒸馏水溶解后,立即转移入容量瓶C.步骤3中液面距容量瓶刻度线1~2 cm时,改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至凹液面最低点与刻度线相切D.步骤4中摇匀后若容量瓶内液面下降,不可再加水至刻度线B实验室用氢氧化钠固体配制100 mL1.0 mol·L-1NaOH溶液,经过计算需要的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为0.1 L×1.0 mol·L-1×40 g·mol-1=4.0 g。故配制溶液所需的氢氧化钠固体质量为4.0 g,用托盘天平进行称量,加入蒸馏水溶解,A正确;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会放出热量,溶液温度高于室温,应该冷却至室温后再转移到容量瓶中,B错误;定容时当液面距容量瓶刻度线1~2 cm时,要改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至凹液面最低点与刻度线相切处,操作正确,C正确;摇匀后若容量瓶内液面下降是正常现象,不可再加水至刻度线,D正确。利用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来配制0.5 mol·L-1的Na2CO3溶液1 000 mL,假如其他操作均是正确无误的,下列操作会引起配制溶液的浓度偏高的是( )A.称取碳酸钠晶体53 gB.定容时,俯视刻度线C.转移时,对用于溶解碳酸钠晶体的烧杯没有进行洗涤D.定容后,将容量瓶振荡均匀,静置时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Bn(Na2CO3)=0.5 mol·L-1×1 L=0.5 mol,实际上称取的是Na2CO3·10H2O的质量,应为286 g·mol-1×0.5 mol=143 g>53 g,故称取碳酸钠晶体53 g时,所配制的溶液浓度偏低,A错误;定容时俯视刻度线,即实际加水量少于应加水量,导致配制的溶液体积偏小,浓度偏高,B正确;对用于稀释或溶解的烧杯,如不数次加水冲洗并将洗涤液也转入容量瓶,会使溶质损失,使所配制的溶液浓度偏低,C错误;定容后,当振荡、静置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这是由于液体沾在瓶壁和磨口等处所致,不会造成偏差,D错误。注意称量的是Na2CO3·10H2O的质量而非Na2CO3的质量;定容后液面低于刻度线对浓度无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