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专题4硫与环境保护第三单元防治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课件(41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专题4硫与环境保护第三单元防治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课件(41张)

资源简介

(共41张PPT)
专题4 硫与环境保护
第三单元 防治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
硫酸型酸雨的形成
(1)酸雨:pH<5.6的降水被称为酸雨。正常雨水pH约为5.6,这是溶解了CO2的
缘故。
(2)形成:化石燃料的燃烧、含硫金属矿石的冶炼和硫酸的生产等产生的废气中含有二氧化硫。
酸雨的危害
(1)酸化湖泊,危害水生生物。
(2)酸化土壤,降低土壤肥力,影响作物生长。
(3)腐蚀建筑物。
空气质量指数
空气质量指数是根据空气中的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和一氧化碳的浓度计算出来的数值。空气质量指数越小,空气质量越好,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越小。
常见的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 形成原因 主要危害
温室效应 大气中CO2含量不断增加 全球变暖,冰川融化
酸雨 SO2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水体、土壤酸化,腐蚀建筑物
光化学烟雾 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的排放 危害人体健康和植物生长 
臭氧空洞 氮氧化物和氟氯代烃的排放 地球上的生物受太阳紫外线的伤害加剧
环境污染 形成原因 主要危害
赤潮和水华 含磷洗衣粉的大量使用及其废水的任意排放 使藻类过度繁殖,水质恶化,发生在海水中为赤潮,淡水中为水华
白色污染 聚乙烯塑料的大量使用,任意丢弃 破坏土壤结构和生态环境 
为消除燃煤烟气中含有的SO2、NOx,研究者提出若干烟气“脱硫”“脱硝”的方法。
(1)下列物质中,能吸收SO2的有    (填字母)。
a.氨水 b.酸性KMnO4溶液
c.BaCl2溶液 d.Na2CO3溶液
abd
(2)向燃煤中加入适量石灰石,高温条件下将SO2转化为CaSO4的化学方程式是 _ .
       。
(3)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脱硝”。在催化剂的作用下,选取还原剂将烟气中的NO进行无害化处理。NH3还原NO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②一定时间内,温度对硫、硝脱除率的影响曲线如下图,SO2的脱除率高于NO(微溶于水),可能的原因是             (写出1点即可)。
SO2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于NO(或SO2在溶液中的还原性强于NO或SO2与NaClO溶液的反应速率大于NO)
该脱除过程在溶液中进行,可对比两者溶解度差异、还原性差异、反应速率差异等。
2∶13
(2024·湖南娄底期末)如图是研究二氧化硫性质的微型实验装置。现用60%硫酸溶液和亚硫酸钠晶体反应制取SO2气体,实验现象很明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是因为SO2溶
于水生成了H2SO3
B.品红溶液褪色,是因为SO2具有氧化性
C.溴水橙色褪去,是因为SO2具有还原性
D.含酚酞的NaOH溶液红色变浅
B
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是因为SO2溶于水生成了H2SO3,A正确;品红溶液褪色,是因为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与品红结合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B错误;溴水橙色褪去,因为SO2具有还原性,与溴水反应生成HBr和H2SO4,C正确;二氧化硫为酸性氧化物,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使含酚酞的NaOH溶液红色变浅,D正确。
C
(2025·北京丰台区期末)某小组同学制备并探究亚硫酸钠(Na2SO3)的性质。
(1)将SO2通入NaOH溶液中可制备Na2SO3,其离子方程式为          .
    。
(2)探究Na2SO3的性质。
实验装置 实验序号 试剂X 实验现象
1 盐酸 产生无色气体
2 BaCl2溶液 白色沉淀
3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溶液褪色
4 H2O2溶液 无现象
5 Na2S溶液 无现象
①将实验1中产生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         。
实验装置 实验序号 试剂X 实验现象
1 盐酸 产生无色气体
2 BaCl2溶液 白色沉淀
3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溶液褪色
4 H2O2溶液 无现象
5 Na2S溶液 无现象
红色褪去 
实验1中Na2SO3溶液和盐酸反应生成SO2气体,SO2具有漂白性,SO2气体通入品红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红色褪去。
实验装置 实验序号 试剂X 实验现象
1 盐酸 产生无色气体
2 BaCl2溶液 白色沉淀
3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溶液褪色
4 H2O2溶液 无现象
5 Na2S溶液 无现象
②写出实验2中Na2SO3与BaCl2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实验装置 实验序号 试剂X 实验现象
1 盐酸 产生无色气体
2 BaCl2溶液 白色沉淀
3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溶液褪色
4 H2O2溶液 无现象
5 Na2S溶液 无现象
实验装置 实验序号 试剂X 实验现象
1 盐酸 产生无色气体
2 BaCl2溶液 白色沉淀
3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溶液褪色
4 H2O2溶液 无现象
5 Na2S溶液 无现象
③证明Na2SO3具有还原性的实验有    (填实验序号)。
实验装置 实验序号 试剂X 实验现象
1 盐酸 产生无色气体
2 BaCl2溶液 白色沉淀
3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溶液褪色
4 H2O2溶液 无现象
5 Na2S溶液 无现象
3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滴入Na2SO3溶液中,溶液褪色,说明高锰酸钾被Na2SO3还原,证明Na2SO3具有还原性的实验有实验3。
实验装置 实验序号 试剂X 实验现象
1 盐酸 产生无色气体
2 BaCl2溶液 白色沉淀
3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溶液褪色
4 H2O2溶液 无现象
5 Na2S溶液 无现象
实验装置 实验序号 试剂X 实验现象
1 盐酸 产生无色气体
2 BaCl2溶液 白色沉淀
3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溶液褪色
4 H2O2溶液 无现象
5 Na2S溶液 无现象
实验装置 实验序号 试剂X 实验现象
1 盐酸 产生无色气体
2 BaCl2溶液 白色沉淀
3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溶液褪色
4 H2O2溶液 无现象
5 Na2S溶液 无现象
⑤实验4中无现象,设计实验证明Na2SO3与H2O2发生了反应:向反应后的溶液和Na2SO3溶液中分别滴加       ,观察到              。
实验装置 实验序号 试剂X 实验现象
1 盐酸 产生无色气体
2 BaCl2溶液 白色沉淀
3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溶液褪色
4 H2O2溶液 无现象
5 Na2S溶液 无现象
稀盐酸和BaCl2溶液 反应后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Na2SO3溶液中无沉淀产生
实验4中无现象,Na2SO3被H2O2氧化为Na2SO4,向反应后的溶液和Na2SO3溶液中分别滴加稀盐酸和BaCl2溶液,观察到反应后溶液中有白色沉淀,Na2SO3溶液中无沉淀产生,则证明反应后的溶液中含有硫酸根离子。
实验装置 实验序号 试剂X 实验现象
1 盐酸 产生无色气体
2 BaCl2溶液 白色沉淀
3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溶液褪色
4 H2O2溶液 无现象
5 Na2S溶液 无现象
实验装置 实验序号 试剂X 实验现象
1 盐酸 产生无色气体
2 BaCl2溶液 白色沉淀
3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溶液褪色
4 H2O2溶液 无现象
5 Na2S溶液 无现象
稀硫酸 
向Na2S溶液加入稀硫酸,产生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H2S),溶液未变浑浊,证明猜想1和2不是产生S的主要原因。
实验装置 实验序号 试剂X 实验现象
1 盐酸 产生无色气体
2 BaCl2溶液 白色沉淀
3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溶液褪色
4 H2O2溶液 无现象
5 Na2S溶液 无现象
(3)实验反思:影响物质的氧化性或还原性强弱的因素可能有         。
溶液的酸碱性(或相同价态微观粒子的存在形式)
向Na2SO3溶液滴加Na2S溶液无现象,再滴加稀硫酸,酸性条件下Na2SO3、Na2S发生归中反应生成S,说明影响物质的氧化性或还原性强弱的因素可能有溶液的酸碱性、相同价态微观粒子的存在形式等。
1∶2
由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工艺需控制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参加反应的H2S的物质的量之比约为1∶2。
(2)Fe2(SO4)3溶液脱除空气中H2S并再生的原理如图所示。Fe2(SO4)3的作用是
      。
作催化剂
该反应中Fe3+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均未发生变化,则作催化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