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假期视觉笔记年级:八年级 单元:第一单元学习领域:综合·探索 课时安排:1课时教材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新教材)湘美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涉及综合探索领域,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美术活动,培养探究精神、创新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强调美术与自然、生活、文化、科技的联系,鼓励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并以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初二学生,学生已具备基础美术知识储备,包括对色彩、构图、造型等元素的认知,能通过视觉元素表达基本情感。本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全面发展。教学目标1、审美感知:学生通过欣赏作品,初步感知不同的艺术形式美。2、艺术表现:提炼出不同艺术形式上的视觉信息,掌握视觉笔记制作方法。3、创意实践:结合假期生活,用视觉化方式记录假期见闻,完成主题明确的视觉笔记作业。4、文化理解:通过视觉笔记的形式,将假期中的文化体验转化为图像语言,借鉴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如剪纸)融入文化符号。鼓励学生关注家乡特色,增强文化归属感,并通过视觉笔记的“符号化”表达,深化对本土文化符号的认知。教学重点:视觉笔记的构图逻辑与图像表达。教学难点:信息的提炼与视觉化转化。教具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笔、课本、a4纸、剪刀、透明胶、马克笔、假期生活素材(照片、日记等)。教学方法: 提问法、讲解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环节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老师:上课,同学们好,愉快的假期已经结束,同学们都经历了丰富的假期生活,今天我们先来看一看画家修拉的假期是怎样的?他的画采取了哪个艺术表现形式?学生:举手回答说明自己的理解。老师:这幅画描述了巴黎近郊大碗岛上人们欢度星期天的情景。修拉在创作过程中注重了光线与明暗的关系,采用了点彩法。以大量色点的密集排列取代颜色的调和,使其直接在观者视觉中混合,以保持色彩的鲜艳。这是画家修拉的假期,请同学们思考假期中哪些场景让你印象深刻?你是怎么记录假期生活?学生:说出自己的印象深刻的假期生活,记录方式例如:拍照、拍视频等。老师:记录假期生活,我们可以通过拍照的形式,例如车水马龙的重庆街头照,与毛爷爷合影的橘子洲头照。除了拍照,还可以通过录制视频的形式,将旷野的人生记录下来。那么除了这些形式,我们还可以用哪些形式将假期生活记录下来?本节课我们将一起来学习记录假期生活的新形式——视觉笔记。那么什么是视觉笔记?(出示重庆三日游图片)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有什么特点?学生:举手回答问题。老师:从这幅视觉笔记上我们观察到有简笔画的图案、文字、以及各景点照片,故视觉笔记其实就是用图像(简笔画、符号、图标)和文字结合的方式记录信息。特点:直观、生动、个性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假期视觉笔记。环节二:欣赏分析,探索新知活动一:用艺术形式记录假期生活老师:不同的艺术形式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和审美情趣。请同学们思考都有哪些艺术形式?学生:举手回答。老师:大家说的很棒,艺术形式多种多样,首先我们先来看看不同的艺术形式,映入眼帘的就是2010年的杨顺泰的油画《一轴四馆》图,画家通过精细的观察与描摹来再现现实世界的细节与感受。其次,以中国画的形式来展示假期生活,例如现代画家丰子恺的《春日杏花》,以诗入画,将“春日游,杏花吹满头”的意境代入现实生活,将春日游玩,杏花吹满头,路上和睦一家四五口,边说边笑的场景展示出来。第三种形式:中国传统文化——剪纸,例如2010年乔晓光的《城市·清晨的地铁》,以剪纸的形式将清晨地铁的熙来攮往的场景记录下来。第四种形式:雕塑,季相初的《童趣-拔萝卜》,将孩子们玩耍的场景塑造的活灵活现。第五种形式:素描,文森特·威廉·梵高的《圣保罗医院后的麦田》的画作背景是画家梵高由于精神崩溃进入圣保罗医院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发现宁静并富有生命力的麦田,并记录下来。第六种,也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艺术形式——文字(散文),例如朱自清的《春》,让我们一起朗读一遍,作者通过对春的载体详细描绘,勾勒出一派生机勃勃、喜气洋洋之景,让人对春日的美感感同身受。感受了不同的艺术形式,现在我们一起来思考与练习,收集身边的视觉信息,选择一些有趣的观察角度记录假期生活,尝试用自己喜欢的艺术方式记录下来。(20min)活动二:我的假期视觉笔记老师:同学们已经想好用不同的观察角度记录假期生活,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制作我的假期笔记的步骤。首先,准备一个专属笔记本,根据旅游、阅读、聚会、饮食等主题收集生活中相关的视觉元素。(注意:在利用图像作品和文字资料时须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其次,运用剪、贴等方式,注意画画的主次关系和色彩搭配,尝试组合出自己的假期视觉笔记。最后,添加手绘和文字,记录画面背后的故事或感受。环节三:合作创新,动手实践老师:下面我们将来完成一个课堂学习活动,如果假期有去过文旅景点的同学,就完成第一个活动,利用假期寻访当地的文旅资源尤其是红色资源,以“难忘的假期之旅”为主题,分小组提炼出分主题,如“红色文化之旅”等,收集相关图片、地图、宣传册、活动票根、阅读资料等,创作完成假期视觉笔记,大家一起交流分享。没有去过文旅景点的同学便完成第二个活动,回忆假期生活,以“难忘的假期之旅”为主题,分小组提炼出分主题,如“美食推荐”、“旅游圣地”或“休闲娱乐”等,通过多种艺术形式展示假期生活,创作完成假期视觉笔记,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出示PPT图片)环节四:作品展示与评价老师:同学们都制作完自己的假期视觉笔记,我看到有些学生已经迫不及待想要展示自己小组的假期视觉笔记了,请同学们在介绍自己的假期视觉笔记时围绕以下几个方面:介绍自己制作的假期视觉笔记(采取哪种方式,如何制作)?画面背后有什么故事与感受?环节五:课堂小结老师:今天我们通过艺术的方式,如剪、贴等形式,学会将生活中相关的视觉元素结合在一起,大家在创作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画面的主次关系和色彩搭配,还能表达出画面背后的故事或感受。板书设计:一、用艺术记录假期生活假期视觉笔记我的假期视觉笔记教学反思:课前预设学生 “假期经历丰富”,但课后发现,4 位学生因假期主要在家学习、照顾家人,缺乏 “旅行、聚会” 等多样场景,创作时表现出焦虑:“我每天都在写作业、做饭,没什么好记录的”“我的笔记都是‘写作业 - 吃饭 - 睡觉’,很单调,别人的都很有趣”。 当时我虽建议 “记录细节,比如‘写作业时窗外的晚霞’‘做饭时油溅到手上的小插曲’”,但未提供具体的 “细节提炼方法”(如 “把‘晚霞’拆成‘橙色天空 + 飞鸟符号’‘写‘油溅到手’时画个小伤口图标 +‘疼但坚持’关键词”),导致这几位学生的笔记仍显枯燥,仅用 “书本符号 +‘写作业’”“碗符号 +‘做饭’” 简单呈现,缺乏情感与细节。课堂结束后,仅布置 “完成剩余假期视觉笔记” 的任务,未设计后续的实践与反馈机制。部分学生课后反馈:“回到家想记录当天的事,却不知道选哪个片段,也想不起符号怎么画”;也有学生希望学习 “更复杂的版式(如跨页设计)”,却没有获取资源的渠道,导致课堂培养的 “视觉记录意识” 仅停留在课堂,未能转化为长期习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