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练习题(含答案)选择题1.刘秀即汉光武帝,下列对他表述正确的是( )A.他领导过农民起义B.典故“楚河汉界”与他有关C.领导农民起义军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并参加了“鸿门宴”D.他是一个朝代的开国皇帝2.史称公元25年刘秀所建政权为“东汉”的原因是( )A.因其统治区域相对于前朝而言在东方B.因刘秀起兵于东方C.因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代表了希望和生机D.因刘秀政权的都城在前朝都城的东面3.东汉初年出现了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这就是“光武中兴”。这种局面的出现与下列哪个皇帝有直接关系( )A.汉高祖 B.汉武帝C.光武帝 D.汉景帝4.东汉中期以后,政治日益黑暗的主要原因是( )A.外戚和皇后交替专权 B.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C.外戚和宦官共同专权 D.父子、兄弟之间长期争权夺利5.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物 B.豪强地主势力恶性膨胀的结果C.皇帝大多年幼无知 D.官僚集团争权夺势的结果6.创立宗教组织“太平道”,组织策划东汉末年农民起义的领袖是( )A.张角 B.陈胜 C.王莽 D.刘秀7.下列关于黄巾起义的表述正确的是( )A.黄巾起义推翻了东汉政权B.东汉政权在黄巾起义打击下迅速灭亡C.黄巾起义使东汉政权一蹶不振D.东汉政府镇压了黄巾起义,并巩固了政权8.造成东汉后期拥有军政大权的州郡长官乘机扩大武装力量,形成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政权的历史原因是( )A.东汉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B.外戚和宦官专权C.黄巾起义使东汉名存实亡D.皇帝年幼无知9.我国古代王朝都经历了建立、发展、兴盛、衰亡的演变过程,人们称此过程为“王朝周期”。不属东汉“王朝周期”的选项是( )A.文景之治 B.外戚宦官专权C.光武中兴 D.黄巾起义10.以下史实不正确的是( )A.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史称“光武中兴”B.东汉后期以后,外戚势力膨胀C.太平道的创立者是王莽D.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11.对于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说法错误的是( )A.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B.这次起义的领导人之一张角创立了太平道C.这次起义的农民头裹黄巾,在全国各地同时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D.黄巾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东汉从此振兴12.《后汉书》记载:章和二年(公元88年)章帝死,年仅 10 岁的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 听政。窦太后的哥哥大将军窦宪趁机操纵朝政,“威权震朝廷”。以上材料反映的东汉 时期历史现象是( )A.丞相权力膨胀 B.豪强地主兼并土地C.外戚专权 D.宦官专权13.我国古代早期,早期发动农民起义时,往往利用迷信或宗教进行组织发动。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是利用哪一宗教进行发动的?( )A.太平道 B.五斗米道C.佛教 D.基督教14.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是通过哪种方式建立汉朝政权的( )A.农民起义 B.世袭继承C.谋权纂位 D.联盟征战15.光武帝重建汉政权,在位30余年间,社会呈现出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史称( )A.休养生息 B.文景之治C.王莽夺权 D.光武中兴16.东汉中期以后,交替专权的是( )A.外戚和宦官 B.外戚和将军C.将军和宦官 D.将军和地方17.东汉末年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是( )A.统治者“改制”失败 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黑暗C.民族矛盾尖锐 D.灾荒连年18.陈胜、吴广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184年,张角发动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次农民大起义的鲜明特色是( )A.动摇了东汉的统治 B.提出了鲜明的口号C.利用宗教发动 D.精心策划准备19.《后汉书》记载,(公元184年)某次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这次起义是( )A.国人暴动 B.陈胜吴广起义C.刘邦、项羽起义 D.黄巾军起义20、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借机反复把持朝政的分别是( )A.太尉与丞相 B.御史大夫与刺史 C.外戚与宦官 D.诸侯王与太后二、非选择题21.材料一:刘秀(右图)以柔术治天下,重振朝纲,先后九次下令释放奴婢和禁止虐杀奴婢,废除王莽时期的苛捐杂税,恢复西汉时期的三十税一,提倡节俭、裁并机构、裁撤冗员,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1)根据材料一探究一下,刘秀建立的政权历史上叫什么?刘秀采取材料一所述措施,有何作用?材料二:皇帝 即位年龄 皇帝 即位年龄和帝 10岁 质帝 8岁殇帝 出生100多天 桓帝 15岁安帝 13岁 灵帝 12岁顺帝 11岁 少帝 17岁冲帝 2岁 献帝 9岁根据材料二,探究此表中反映的是东汉社会存在的一种什么社会问题?这个问题会导致什么恶性循环的社会局面?为什么?材料三:东汉后期,政治黑暗,经济凋敝。又逢连年灾荒,人祸加天灾,百姓苦不堪言。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冀州巨鹿人张角创立了太平道。(3)根据材料三探究一下,材料三所反映的是哪一农民起义?给东汉政权怎样的打击?2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景帝说:“农业是天下的根本,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材料二:汉光武帝建武十一年诏曰:“天地之性人为贵,其杀奴婢,不得减罪。”材料三:《后汉书》中记载:章和二年(公元88年)章帝死,年仅10岁的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窦太后的哥哥大将军窦宪趁机操纵朝政,“威权震朝廷”。材料四:东汉民谣:“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回答:(1)材料一和材料二两则材料反映的共同思想是什么?这思想对当时统治状况带来什么积极影响?并举例说明。(2)材料三反映了东汉时期的一种什么政治现象?与这种政治现象相伴的另一种政治现象又是什么?材料四反映了东汉时期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状况?(4)综合以上材料,简单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5DACBA 6-10ACCAC 11-15DCAAD 16-20ABCDC(1) 东汉;结束混乱局面,社会安定繁荣。史称“光武中兴”。(2)各皇帝即位时年龄很小。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由于各皇帝即位时年龄很小,不能亲政,皇太后临朝辅助,朝政容易落入外戚手中,形成外戚专权;皇帝长大后不满外戚挟制,利用身边的宦官向外戚夺权,朝政又容易落入宦官手中,形成宦官专权,且会交替出现。(3)黄巾大起义;东汉政权瓦解,名存实亡。22.(1)共同思想:“民本”“农本”思想。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与稳定,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如:文景之治、光武中兴。(2)外戚专权;宦官专权。(3)社会动荡,各地农民不断起义。(4)统治者重视民本、民生,发展农业生产,统治清明,社会就稳定;相反,统治黑暗腐败,社会动荡,农民就不断起义。(意思相近,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