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2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29张PPT)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一、认识与实践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素养要求 重难点
政治认同: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科学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实践的观点、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 公共参与:彰显人民主体地位,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培养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 1.了解认识和实践的含义及形式。
2.掌握实践的特点。(重点)
3.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分析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难点)
认识与实践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性质积极的(≠被动的反映)对象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区分意识和认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意识和物质属于唯物论范畴;认识和实践属于认识论范畴。1、认识的含义主体人类特有,动物没有2、认识的类型/阶段: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①感性认识的含义: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②理性认识的含义: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感觉:看到颜色、闻到味道、触摸到形状等(个别属性:红、甜、圆)
知觉:对苹果整体认知(又红又甜又圆的苹果)
表象:当苹果不在眼前时,根据记忆可以浮现它的样子。
概念:用语言概括出苹果的本质属性,具有抽象性。
判断:有的是甜的,有的是酸的。
哪种是苹果,哪种不是苹果。
推理:根据苹果落地,得出万有引力规律。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生动的直观”
-认识的初级阶段
“抽象的思维”
-认识的高级阶段
发展、深化
依赖
认识的初级阶段
认识的高级阶段
感性
认识
理性
认识
鳄鱼流眼泪—好可怜
鳄鱼流眼泪
—排出体内的盐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2、认识的分类/阶段:
2、认识的类型/阶段: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区别 是对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各个方面的认识 是对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 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的
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联系 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②感性认识是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③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归纳: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深化。理性认识相对于感性认识更深刻。
不能认为感性认识都是错误的,理性认识都是正确的,二者都有正确和错误之分;也不能说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
既没有纯粹感性的认识,也没有纯粹理性的认识,二者也没有绝对的界限,往往感性认识中有理性,理性认识中有感性。
补充: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和规律。
【注意】
课堂探究
思考:上述语句说明了什么道理?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主体:
人 ≠动物
人类特有
性质:物质性活动
≠主观思维活动 ≠认识活动
(思考、辩论、认识、言论等都不是实践)
3.实践的含义
对象:
自然界,
人类社会
包括两层含义: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4、实践的基本形式
①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② 变革社会的实践:
③ 探究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
革命、改革、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实施等
最基本的形式
提示:基本形式不等于实践的所有形式,实践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
其他的一些实践形式(教育实践、医疗实践、艺术实践等)
1、蜜蜂筑巢。
2、资产阶级革命。
3、学生认真思考。
4、工人修建港珠澳大桥。
5、科学家研究新冠疫苗。
判断:下列哪些属于实践活动?



科学实验活动
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实践
变革社会的实践
(2)实践的基本形式
课堂练习
连 线
5.实践的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①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它们都是客观的。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
一、认识与实践
港珠澳大桥的修建
实践主体
实践手段
实践对象
实践过程和结果要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具有客观性。
客观的
客观的
客观的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修建桥梁还有受地形 、地貌、地质、气象、 水文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一、认识与实践
港珠澳大桥的修建
①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将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
改造自然:创造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改造社会:创造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②表现: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客观是事实存在的
主观是人对客观的能动反映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5.实践的特点
一、认识与实践
(3)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
人的实践活动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社会性关键词:协作、共同、多人
历史性关键词:当时条件、以前、阶段、时期
但不等于单个人的实践活动不存在。
①实践具有社会性
②实践具有历史性
5.实践的特点
一、认识与实践
区别解读 点睛之词
客观物质性 强调实践的基本构成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实践的过程及其结果的客观性,强调受客观因素的影响 “主体”“对象”“手段”“结果”
主观能动性 强调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制定“计划”“方案”“规划”等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计划”“方案”“规划”
社会历史性 强调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有所差异 当时条件、以前、阶段、时期;多人、协作
正确区分实践的三个特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通过知识的学习
和传递获得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从哪里来,从无到有)
直接经验
间接经验
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实践是认识唯一来源
认识途径
秀才不出门,难知天下事
注意:
1.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实践
获得认识的途径两个——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2.但不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3.不论认识正确与否,都是来源于实践。
亲身实践
获得认识
认识的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体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名言警句、诗句或俗语谚语有:
①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②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③吃一堑,长一智。
④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⑤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⑥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者。 ⑦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⑧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⑩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 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
产生新问题
提出新要求
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
促进人类认识的
发展
改造着人的主观世界
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推动着人们去探索研究
实践是
认识发展的动力
例:培育出苹果味的白参
(侧重于“认识由浅入深”)
例:显微镜,认识白参的结构。
例:对于白参的研究提高了人们对于白参的认识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注意: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但不是唯一动力。
主观
客观
实践
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
对照
(相符合)正确的认识
(不相符)错误的认识
注意: 任何主观标准:如个人的认识、多数人的意见、专家结论、科学理论、权威观点等,都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主观认识本身无法证明自己的正确性
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
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真金不怕火炼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名言评析: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故事一:一位学业有成的博士来到天山脚下的尼勒克草原。他从银行贷款买了奶牛,运用学到的试管冻精、胚胎移植等新技术进行试验,第二年,奶牛就产下了良种牛犊。他把这一养殖良种奶牛的技术传给当地牧民,帮助大家实现了共同富裕。
问题:上述材料说明什么哲学道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阅读与思考
①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②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丧失了它的实际意义。(纸上谈兵)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注意:
认识就可以指导实践(双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
认识的过程:实践—------—认识—------—实践
行 —-------— 知 —--------— 行
唯一来源
最终目的
社会一旦有技术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实践,是个伟大的揭发者,它暴露一切欺人和自欺。
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判断一个人,不是根据他自己的表白或对自己的看法,而是根据他的行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课堂练习
知识整合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①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
【原理内容】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方法论要求】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引向歧途。
②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含义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目 的
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来 源
特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动 力
实践
认识
含义
形式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决定
反作用
分类
直接现实性
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