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社会历史的本质 课件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 (2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 社会历史的本质 课件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 (21张PPT)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5.1 社会历史的本质
人类社会从何而来?为何发展?
“上帝造人”
“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这些观点有什么共同之处?
这些观点是否正确?请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女娲造人”
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
人类社会从何而来?为何发展?
知识回顾:从古猿到人类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人类社会为何向前发展?
手脚分工
大脑进化
工具
语言和意识
社会关系……
劳动起了决定作用
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变革
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
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劳动发展史是理解所有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人类历史是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构成的历史,研究人类历史的规律,也就是研究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运动规律。
劳动改变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了手脚分工;
劳动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
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经济领域
政治领域
精神文化领域
实践生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形成了全部社会关系,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政治、经济、文化等全部社会现象,都是在人的实践中形成的。
社会生活
的领域
—— 由人类进行物质生产的实践构成
—— 由人类调整、改革社会关系的实践构成
—— 由人类创造科学文化的实践构成
只有理解了全部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才能把握人类社会历史的真谛。
德国哲学家尼采认为:历史的意义在于“超人”的诞生,他的“统治和奴役的意志是决定一切的力量”。
梁启超认为“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
他们有着什么样的历史观?你是否赞同他们的观点?
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全部社会生活领域由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两部分构成。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
基本问题
——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何者为本原?
有无同一性?
历史观的
基本问题
社会历史
领域
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两种基本的历史观。
①生产力   ②新发展理念    ③生产关系  
④道德观念 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⑥文学艺术 
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⑧仙都美丽风景
⑨十四五规划 ⑩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判断:下列选项哪些是社会存在,哪些是社会意识?
社会
存在
社会
意识
① ③ ⑤
⑧ ⑩
② ④ ⑥
⑦ ⑨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什么?
社会存在
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还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等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社会意识
是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即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观点,也包括社会心理和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追溯到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社会存在,因而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的错误。
探究: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这些形象有什么特点?
说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什么关系?
费尔巴哈曾对各国信仰的神进行认真的考察,发现各国的神,无论其形象、衣着、使用的语言,还是发号施令的方式,都同那个国家的现实生活极为相像,几乎是该民族现实生活的翻版。于是,他发现了一条隐藏在神圣光环背后的真理:“自然神不是别的,就是自然本身;人神不是别的,就是人本身。”“并非神按照他的形象造人……而是人按照他的形象造神。”
马克思说:“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情感,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探究: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小康;赶考;双减;碳达峰、碳中和;野性消费;破防;鸡娃;躺平;元宇宙
2021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
党的二十大;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端稳中国饭碗;数字经济;太空会师;一起向未来;我的眼睛就是尺;电子榨菜;俄乌冲突
2022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
新质生产力;双向奔赴;人工智能大模型;村超;特种兵式旅游;显眼包;搭子;多巴胺;情绪价值;质疑××,理解××,成为××
2023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的变化体现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什么关系?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注意是能动反映)。
人们所处的社会经济关系不同、社会实践不同,所形成的的社会意识就不同。
在阶级社会中,反映社会生活的各种社会意识在不同程度上带有阶级性。
思考:这是否意味着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是同步发展的?
社会意识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有时先于社会存在
思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否意味着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总是同步发展的?试举例说明
结合上述案例,说说:落后的社会意识和先进的社会意识分别会给社会存在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但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不完全同步
反作用
1.2020年,中国脱贫攻坚战完满收官。脱贫以后怎么办?国务院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作出了全新部署:2021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要用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脱贫攻坚胜利果实,确保乡村振兴有序推进。上述新部署表明( )
①社会意识的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变化是同步的
②社会意识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
③社会意识的变化本质上是人反映方式的变化
④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2.20世纪初,中国处于民族危亡之际,各种思潮在中国大地上暗流涌动,意图有效地介入中国的社会变革。1920年,陈望道首次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为中国的社会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现实方向。材料蕴含的唯物史观道理是( )
①纷繁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是各种思想观点产生的源泉
②反映社会生活的各种意识在不同程度上带有阶级性
③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④人们的思想动机、目的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社会发展进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3.广西某山村有许多珍稀鸟类,但一直存在打鸟、捕鸟等现象。近年来,该村引导村民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设观鸟基地,吸引天南海北的“鸟友”前来参观,以护鸟观鸟、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特色的产业蓬勃发展,以前打鸟、捕鸟的村民成为爱鸟、护鸟的“土专家”和良好生态环境的自觉守护者。这表明( )
①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根源于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
②不与社会存在同步变化的社会意识是落后的社会意识
③社会意识能够转化为改变社会存在的物质力量
④社会意识能否推动社会发展取决于其是否反映社会存在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B
4.(2024.01浙江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同志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启动、各级党委齐抓共管的重大工程。工程实施20年来,经历了从部分乡村到全省域乡村的扩展,从乡村环境治理到美丽乡村建设再到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的变化,如今正向全面打造乡村振兴浙江样板推进。工程的实施使浙江大地发生了美丽蝶变。
材料二 A村党支部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结合本村实际实施“千万工程”,统一规划开发,先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再引入高品质业态,盘活闲置资源。如今的A村已从“脏乱差”变成了“绿富美”,“宾客闹盈盈、群众喜盈盈、口袋满盈盈”。
(1)判断“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浙江乡村是否发生了质变,并说明理由。(4分)
(2)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知识,说明A村为什么会改变面貌。(6分)
答案一:是。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性质、本质属性、本质等)的变化。(可替代: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或者质变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从美丽乡村建设来看,“千万工程”实施二十年后,浙江乡村已完成环境整治,变成美丽乡村,发生了质变。
答案二:否。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性质、本质属性、本质等)的变化。(可替代: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或者质变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从全面打造乡村振兴浙江样板来看,“千万工程”实施二十年后,浙江乡村依然在向这一目标迈进,还处于量变过程。
参考答案
(1)判断“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浙江乡村是否发生了质变,并说明理由。(4分)
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替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或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或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或社会意识决定于社会存在),A村结合本村实际,制定实施“千万工程”的统一规划。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替代: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或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A村根据“千万工程”的目标和要求制定统一规划,并进行开发建设(可用先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再引入高品质业态,盘活闲置资源代替),使该村改变面貌。
参考答案
(2)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知识,说明A村为什么会改变面貌。(6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