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社会历史的发展 课件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 (2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 社会历史的发展 课件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 (29张PPT)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5.2 社会历史的发展
假如让你去一个环境严酷的荒野独自生存一个月,除了必要的衣物和医疗用品外,只能携带5件工具:
你会选择带哪5件工具?为什么?
试分析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工兵铲
斧子
锯子
防水布
小刀
登山绳
针线包
手电筒
打火机
渔网
胶带
睡袋

搪瓷碗
水壶
肥皂
浴巾
手机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不同社会形态下人们的生产活动有哪些不同?
不同社会的生产活动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劳动者
劳动工具
劳动对象
生产资料所有制
产品的分配
人与人的关系
生产力
生产关系
举例说说: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对社会历史有何影响?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1.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没有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人类社会就无法存在和发展。
(2)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是人们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1)是什么
生产力
生产力
的基本要素
劳动者
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以劳动工具为主)
劳动者在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
劳动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
(1)是什么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
的主要内容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是生产关系的核心,是经济制度的基础。
不同社会的生产活动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为什么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生产关系不同?
是什么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革?
这说明了什么?
生产力水平不同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
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几次重大调整
土地改革运动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人民公社化运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三权分置”
这几次改革分别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给我们什么启示?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2)辩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2)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①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2)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②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3)规律
——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是什么
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经济基础
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上层建筑
思想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以及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① 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③ 大机器生产 ④ 新发展理念
⑤ 按劳分配制度 ⑥ 一府一委两院
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⑧ 科学技术
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⑩ 税收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生产关系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判断:下列选项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有哪些?
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部分内容)
1988年
新增:“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
1993年
“农村人民公社、农业生产合作社……”改为“农村中的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
1999年
新增:“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004年
“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改为“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我国为什么要对宪法作出上述修订?(必要性、意义)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2)辩证关系
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1)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2)当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3)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会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3)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进步。
②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3)规律
——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
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普遍规律
(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经济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如何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
生产力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
生产关系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
从基本适应到基本不适应
必须调整或变革生产关系
以适应生产力状况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
从基本适应到基本不适应
必须调整或变革上层建筑
以适应经济基础状况
生产力得到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
……
思考:这一过程是不是一帆风顺的?为什么?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总趋势
——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社会发展是如何实现的?
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即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中实现的。
注意: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并不是被消灭,而是会不断以新的形式出现,社会基本矛盾贯穿人类社会的始终。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根本动力)
在不同社会,社会基本矛盾是如何解决的?
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
阶级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表现为阶级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
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的。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通过改革的方式解决。
如何解决?
如何解决?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3.社会基本矛盾如何解决?
(1)阶级社会
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被剥削阶级反对剥削阶级的斗争,迫使统治阶级不得不调整某些经济和政治关系,使社会基本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从而或多或少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当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时,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革命,才能推翻反动统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判断1: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判断2:阶级斗争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 是“直接动力”
× 是“阶级社会”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3.社会基本矛盾如何解决?
(2)在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改革加以解决。
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的作用: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的根本目的: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是指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
≠ 根本动力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4.共产主义社会的目标
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目标是消灭阶级对立,建立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1.《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关于法治中国建设的专门规划,是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对建设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 法治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这是因为( )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
C.社会意识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
D.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B
2.“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说明( )
①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巨大的反作用
②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决定相互制约
④生产关系是适应一定的生产力发展而产生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3.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必须坚持和完善科技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其依据在于(  )
A.上层建筑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B.合适的上层建筑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C.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消除社会基本矛盾
D.合适的生产关系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
D
4.发展银发经济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面对该领域存在的专业人才紧缺问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提出要优化调整技工院校专业设置,将养老护理、健康照护、医疗服务等职业纳入职业技能培训目录并开展特色培训。由此可见( )
A.社会意识通常会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B.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C.要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
D.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要通过改革来解决
C
5.近年来,浙江省扎实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首创并先行先试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通过农村改革赋能,浙江率先走出了一条从温饱奔向高水平全面小康并通向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之路。这说明( )
①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具有决定作用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③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此轮产业革命中,我国通过加快发展以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为引擎的新质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关系领域的变革,出现了共享经济、平台型组织等新的经济形态,这种变革反过来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仍有一些因素在动态调整中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约束,比如一些数字平台存在数据垄断,数字技术应用带来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等等。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推动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原因。(6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之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作为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新型生产关系的出现和形成。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生产关系中不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因素,阻碍了新质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要求深化改革,调整与新质生产力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加快形成新型生产关系,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答案
7.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2023年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要继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要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持续注入强大动力。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落实一批举措。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着力破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要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落实金融体制改革。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的发展”的知识,分析中央强调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的科学性。(9分)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中央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深化国企改革、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等举措,有利于提升经营主体的活力和竞争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社会发展必须遵循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中央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完善落实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破除地方保护等举措,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健全了制度保障。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中央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持续注入强大动力。
参考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