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劳育心,润心赋能 课件(共2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以劳育心,润心赋能 课件(共20张PPT)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中小学劳动课与心理健康
协同育人实践指南
以劳育心
润心赋能
目录导航
CONTENTS
01
引言:现状、痛点与希望
02
理论基石:为何劳动能滋养心灵?
03
实践框架:“三阶四型”教学法
04
分学段案例解析
05
常见难题破解与资源工具
1.引言:现状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焦虑、抑郁、低自尊检出率持续攀升。
青少年“四无”现象:学习无动力、对真实世界无兴趣、社交无能力、生命无价值感。
劳动缺失的深层影响:抽走了自我效能感的基石、情绪调节的有效通道、意义感的来源、现实感与社会连接的演练场、抗逆力的训练器。
我们在劳动课中遇到的
真实挑战
痛点1:是否觉得劳动课就是带学生干活,心理目标很模糊?
痛点2:是否遇到学生畏难、逃避、应付、合作冲突?
痛点3:是否觉得课时紧,没时间进行心理引导和总结?
一束光:劳动如何照亮心灵
中学案例:“一台破收音机的救赎”
初二男生小杨沉迷网络、自我封闭,通过电器维修社的专注实
践,收获全校瞩目的高光时刻,重建自信并迁移至学习。
小学案例:“小宇的‘安静时刻’”
ADHD学生小宇通过担任班级绿植管理员,每日10分钟观察记
录,专注时间延长,获得同学正面关注,完成观察日记。
启示:劳动教育是可设计、可复制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载体。
2.劳动是心智成长的
“综合健身房”
构建自我效能感:“动手做→遇困难→解决→成功”的闭环,是自信最坚实的来源。
提供情绪调节场:重复性劳动舒缓焦虑;创造性劳动带来心流(Flow)体验。
预演社会适应性:在真实劳动分工中,学习沟通、规则、责任、妥协与解决冲突。
理论基础:积极心理学PERMA模型
P
Positive Emotion (积极情绪)
劳动成果带来愉悦、温暖、幸福感(如收获作物的喜悦)。
E
Engagement (投入)
专注劳动时的心流体验,忘却时间与烦恼(如手工制作的沉浸)。
R
Relationships (人际关系)
协作劳动构建友谊与归属感(如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M
Meaning (意义感)
服务性劳动让付出惠及他人,获得价值认同。
A
Accomplishment (成就感)
“努力-成功”循环强化自信(如从“不会”到“完成”的突破)。
科学依据:大脑神经可塑性
核心概念:“神经元如何工作,大脑就如何变化”——重复的积极体验塑造更强神经通路。
克服困难 → 塑造“坚韧”通路
获得成功 → 塑造“自信”通路
团队合作 → 塑造“社交”通路
专注当下 → 塑造“专注”通路
结论:劳动体验是大脑的“积极健身”,通过重复实践构建积极神经结构。
大脑神经可塑性示意图
3.“三阶四型”协同育人框架总览
三阶
准备阶段
(心理预热)
实施阶段
(心理支持)
总结阶段
(心理升华)
四型
治愈型
(园艺、编织)
合作型
(小组课题、班级美化)
挑战型
(编程造物、拆解电器)
服务型
(社区服务、爱心义卖)
目标:实现劳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赋能学生心智成长。
准备阶段:心理预热
目标:激发兴趣,降低焦虑,建立安全感。
项目式启动: 真实问题引入(如“如何美化校园一角?”)
可视化任务书: 图片替代文字(如厨艺课“视觉任务卡”)
安全与规则公约: 师生共定(“大胆尝试,允许犯错”)
案例:厨艺课使用“视觉任务卡”展示洗→切→炒→装盘步骤,降低操作焦虑。
实施阶段:心理支持
目标:陪伴过程,及时赋能,化解挫折。
赋能式反馈:“我注意到你用了三种方法
这种尝试,这种探索精神太棒了!”

重构失败:“太精彩了!你又发现了一种行不通的方法,这是集体的财富。
情绪接纳:“看得出你有一点疲惫,需要休息还是一起看看?
核心:将劳动过程转化为心理支持的契机,强化积极体
总结阶段:心理升华
目标:固化积极体验,迁移美好品质。
“闪光时刻”分享会:不秀作品,分享“最感谢的人/瞬间”
思维导图复盘:困难-方法-感受-品质的关联梳理
班级劳动博物馆:陈列过程照片、失败作品、日记,让成长可视化
核心:从劳动体验提炼心理成长,促进积极品质迁移。
“四型”劳动活动设计
治愈型 & 合作型
治愈型:园艺、编织,培养耐心与责任感(如“班级情绪角”打造
计划)
合作型:小组课题、班级美化,提升社交与共情能力(如“我们的
班级树”海报)
挑战型 & 服务型
挑战型:编程造物、拆解电器,增强抗逆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如
“拆解旧电器探险”)
服务型:社区服务、爱心义卖,创造价值感与意义感(如“温暖传
递”编织活动)
适配建议:根据学段特点选择活动类型,融入心理目标。
分学段案例解析
小学段(二年级“整理书包”)
心理目标:建立秩序感,缓解“找东西”焦虑,提升自我效能感
实施步骤:动画导入→游戏化练习→话术引导
中学段(“校园微农场”项目)
心理融入点:责任感、抗逆力、团队协作、价值感
共性:三阶心理引导贯穿始终,从预热到升华。
常见难题破解与资源工具
难题破解
调动“躺平”学生:赋予特权任务,激发其责任感与参与感。
转化劳动冲突:采用“叫停→陈述→聚焦→协议”四步法冷静处理。
跨学科协作:建立共享记录机制,联合开发劳动教育课程内容。
资源工具
《劳动心理成长观察记录表》
“周末家庭共育劳动任务单”
落地行动计划模板
总结与展望
核心回顾: 以劳育心理念 → PERMA与神经可塑性理论 → “三阶
四型”实践框架 → 分学段案例 → 资源工具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劳动教育,就是在
那最真实的烟火气中,点燃孩子生命热情的火种。”
行动倡议: 让劳动课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滋养地”,赋能每一
位学生心智成长。
在劳动中收获成长与喜悦
感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