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课件(2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课件(21张PPT)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哲学与文化》全书框架
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概论→马哲概论
第二课 探索世界的本质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六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辩证的唯物论
唯物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社会历史观
人生价值观
历史唯物主义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不忘本来
吸收外来
面向未来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7.1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透过春晚看文化
透过这些春晚节目,你看到了哪些文化?什么是文化?
一、什么是文化
1.从文化的内涵看
广义:是指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狭义:是指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
意识形态:指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从而也反映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观念体系,在阶级社会中有强烈的阶级性。
非意识形态:不反映一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意识形式,不具有阶级性。
本单元使用的“文化”是狭义的文化。
2.从文化的核心看
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
判断:下列选项是不是文化(狭义)现象?
1.张家界、九寨沟的自然风光
2.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
3.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
4.信教群众开展宗教活动
5.参加学校运动会
6.去超市选购商品
7.某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班会活动
8.某村组织村民召开“乡村议事会”
自然现象
文化现象
经济现象
文化现象
文化现象
经济现象
文化现象
政治现象
一、什么是文化
3.从文化的产生看
注意: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判断一种现象是不是文化现象,应该注意以下四点:
——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属于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经济现象或活动不属于文化,如商品交易等。
政治现象或活动不属于文化,如参加选举活动等。
文化既可以表现为静态的文化产品,也可以表现为动态的文化活动。
透过春晚看文化
1983年春晚第一次直播,采用的是观众电话点播节目的形式。
1992年第十届春晚,内地歌手毛阿敏、香港歌手刘德华、台湾歌手张雨生合作了一首《心中常驻芳华》,表达了祖国早日团聚的心愿,也开创了两岸三地歌手同唱一首歌的先例。
2002年第二十届春晚,晚会首次采取“五地联播”的形式。
2019年第三十七届春晚,百度、抖音、快手互联网巨头大力投入春晚,短视频直播竞争进入白热化。
41年间,政治、文化、技术等不断形塑着春晚的形式与内容流变,春晚也由最初相对单纯、简约的春节联欢延展出社会转型表征、政治传播载体、公众记忆实践和节庆仪式等新的角色与功能。
春晚40余年的演变,体现出文化和经济、政治有着怎样的关系?
一、什么是文化
4.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看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注意: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发展完全同步;也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注意:文化有优秀文化、先进文化、落后文化、腐朽文化之分,不同性质的文化会对经济、政治产生不同的影响(反作用不一定是积极作用)。
思考:“文化”和“文明”是一回事吗?
一、什么是文化
5.从文化与文明的关系看
文明 文化
区 别 内涵
内容
性质
联 系 与野蛮相对立,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
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
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生态文明等。
既包括具有意识形态的内容,也包括非意识形态的内容。
文明都是积极向上的
文化有先进、落后之分
①文化与文明都是实践的产物,其创造主体都是人。
②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现象,精神现象看不见、摸不着,那我们是如何感受文化、学习文化的?试举例说明
读书
旅游
参观博物馆
参加文体活动
人际交往
听音乐
看电影
参加社区活动
欣赏艺术作品
……
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
一、什么是文化
6.从文化的呈现看——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
注意:器物、行为、制度等是文化的载体,而不是文化本身,其体现和传导出来的思想、价值观、审美、意境和精神追求等才是文化。
文化载体是指文化的记录、记载、标识、传承和表现的物化形式。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
(1)文化载体的含义
—— 文化载体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器物、行为、制度等。
(2)文化载体的类型
二、文化的功能
(一)文化有哪些功能
文化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
1.引领风尚
文化教化育人,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教育人民
文化可以服务社会,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3.服务社会
文化可以推动发展,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4.推动发展
二、文化的功能
(二)文化的重要性
1.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对民族)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当代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为前提。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二、文化的功能
(二)文化的重要性
2.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对个人)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积极参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对经济、政治: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经济、政治的发展。
对社会: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对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
对人: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的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积极参加健康有益文化,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补充)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小结:文化的作用和功能
1.M村曾是深度贫困村,农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薄弱,群众思想观念落后。扶贫干部采用文艺扶贫的方式,如建起农家书屋等,熏陶了村民的精气神,村民观念得到改变,积极生产,最终实现了脱贫致富的目标。这表明(  )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决定,教育对经济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经济决定文化,该村经济落后导致了村民精神贫困
③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村民精气神的提升助推脱贫致富
④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村民观念转变是脱贫的动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C
2.随着近年特色小镇建设热的兴起,文旅特色小镇游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选择。“做一回小镇青年,来一把精神还乡”,古色古香的历史建筑、极具民俗特色的精致小店、原汁原味的地道美食……让人们感受到小镇文化的独特魅 力。这说明特色小镇文化( )
①来源于小镇的历史建筑和美食
②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③反映了小镇人们的生活实践
④决定特色小镇的经济社会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D
3.以“文物映耀百年征程”为主题的全国文化与自然遗产日活动在全国各地火热开展。本次活动在线上线下同时进行,通过精彩纷呈的方式,大力宣传生态文明思想在中国的成功实践,进一步推动全社会对自然遗产保护意识的提高。这说明( )
A.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
B.文化教育人民,服务社会
C.文化是人类特有的实践活动
D.经济和政治决定文化
B
4.第六届进博会于2023年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行。其中“上海非遗客厅”以独特的非遗项目,“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展现“生活中的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观众感知“传统文化进入当代,多彩非遗就在身边”的美好。在这个万商云集的大舞台上,优雅古朴的东方文化,向世界展现着协和万邦、以诚待人的精神气质,文化的激荡令人心醉,理念的交流更给人以启迪。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交易的是商品和服务,交流的是文化和理念。
专家认为,丰富的文化旅游体验吸引来宾走出展会场馆和传统景点,探索这座城市更多的美好和精彩。这些“客厅窗口”,成为中外游客交流的平台,展现着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同时也是拥有深厚历史人文底蕴城市的魅力。
结合材料,请运用文化的内涵与功能的知识,简要说明进博会期间增设文化展区的成功之处。(6分)
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文化展区的设置,传递了优雅古朴的东方文化,向世界展现着协和万邦、以诚待人的精神气质等,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文化展区的设置,既带来了经济效益,又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交易的是商品和服务,交流的是文化和理念。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