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 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 课件(2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3 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 课件(20张PPT)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9.3 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
文化强国目标
交流分享:你心中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什么样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正本清源、守正创新,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党中央着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坚持贯穿结合融入、落细落小落实,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迈上新台阶。党中央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更便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 文艺创作展现新气象新变化。我国文化艺术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精品更多,质量更高,丰富了人民群众精神生活。
◆ 制度规范细化,网络风气更清朗。“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持续深入开展,重点打击“色、丑、怪、假、俗、奢、赌”等违法违规信息内容。
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取得的成就,谈谈如何建设文化强国。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发展文化事业
发展文化产业
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谈一谈:对待不同性质的文化,我们应分别采取什么态度?
一、建设文化强国
1.建设文化强国,要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
坚持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或剔除落后文化,坚决抵制、依法取缔腐朽文化。
注意: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一元”而非“多元”。
知识拓展: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落后文化
是指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例如算命、测字、迷信、婚丧喜事大操大办等。
腐朽文化
是指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
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都是文化糟粕,不利于文化强国建设。
但对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态度有所不同,落后文化应予以改造或剔除,腐朽文化应坚决抵制和依法取缔。
一、建设文化强国
2.建设文化强国,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知识回顾:
如何培育和践行?
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要与人民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落细、落小、落实;
要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建设文化强国
3.建设文化强国,要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弘扬时代新风。
提高道德修养 提高科学文化修养
区别
联系 指人们通过不断提高道德认识、道德判断水平,陶冶道德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的过程。
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道德修养;
加强道德修养,有利于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指人们在科学知识、文史知识、艺术欣赏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
一、建设文化强国
4.建设文化强国,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要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发展现代文化产业,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
文化事业:主要任务是为社会提供精神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其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支持和社会赞助。
文化产业:以营利为主要目的,包括生产和销售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等。
一、建设文化强国
5.建设文化强国,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让国外民众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二、坚定文化自信
1.文化自信的原因(为什么要 + 为什么能)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文化自身的魅力和生命力,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
文化自信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
二、坚定文化自信
2.文化自信的要求
我们要继续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
文化自信是对全部中华优秀文化的自信,我们要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
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
我们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力文化条件。
1.2024年5月,由中央网信办主办的2023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结果揭晓,五大类550件网民认可、社会认同、影响广泛的网络正能量精品最终入选,以澎湃的正能量激励亿万网民共同书写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华章。此活动旨在( )
A.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B.提高网民的网络素养,增强网络安全意识
C.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D.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传播和实践
D
2.2024年暑假期间,经某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征集整合,该市各文旅企业推出一批研学文化旅游特色产品线路,涵盖探秘自然、知识科普、户外探险、科技探索等内容,受到众多中小学生的喜爱。此举意在( )
①有效释放文旅消费需求
②培育向上向善的文明风尚
③提高中小学生科学文化素养
④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3.近年来,全民健身的热潮及体育运动的发展折射出体育事业的繁荣,政府主导、多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全民共建共享的“大群体”格局已初步形成。许多乡村靠“体育+旅游+产业共建”模式,实现乡村振兴;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变成现实……全民健身热潮( )
①形成体育公共服务主体合力,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
②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③推动经济与文化相互交融,实现了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④有利于实现体育发展成果全民共享,营造浓厚体育氛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4.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我国将以《金陵图》为蓝本,在法国巴黎举办“金陵图数字艺术展”。展览将前沿科技与中国传统文化深度融合,通过沉浸式、开放式的互动探索体验与“因地制宜”的内容更迭,在中西方文化互鉴的过程中,激发国外观众对于中国文化的探索欲。金陵图数字艺术展( )
A.以颠覆性的科技创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中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
C.在文化民族性的彰显中推动中西方文化交流
D.以数字化为媒介推动文化互鉴讲好中国故事
D
5.近年来,文化传承中的青春力量不断壮大。从数字化“复活”敦煌千年艺术,到“活化”古村落的古建修复,年轻人在文化传承中找到共鸣。这说明年轻人( )
①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断增强
②开始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
③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④运用科技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A
近年来,一批肩负着文化传承与发展使命的公共空间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中不乏备受瞩目的“网红打卡地”。但是,“网红”会“过气”,“打卡”会“一阵风”,新鲜劲一过,访客寥寥的“新馆效应”似乎成了很多地方公共文化空间难以突破的魔咒。从着眼于公共文化空间破题,各地在省市、城镇、社区等不同层面用公益性场所、经营性产业等形式,把文化的氛围感“拉满”。在上海,通过发掘“美”“好”“新”的典范案例创建全国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推动公共文化空间向“品质高、美感强、体验好”跃升;在云南,西南联大先锋书店根据空间布局,将图书阅读、休闲服务、文化活动等功能融入,激活西南联大精神诞生地的旅游资源,促进南湖历史文化街区项目建设,使之成为全新的公共文化客厅;在福建,活化利用优秀历史建筑正成为一种自觉,创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使得非遗展陈与历史建筑相映生辉、相得益彰。
结合材料,运用建设文化强国的知识,总结各地突破地方公共文化空间魔咒的先进经验。(6分)
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各地在省市、城镇、社区等不同层面用公益性场所、经营性产业等形式,大力 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发展现代文化产业,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
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依托本地区历史文化资源,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将图书阅读、休闲服务、文化活动等功能融入全新的公共文化空间中。
要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各地采取创建全国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激活西南联大精神、活化利用优秀历史建筑等举措,大力拓展公共文化空间,讲好中国故事,弘扬时代新风,为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积蓄底蕴。
参考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