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10.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 教学设计+时政速评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10.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 教学设计+时政速评

资源简介

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教学设计及时政述评
【教材分析】
本单元旨在进一步培养学生绿色生活的意识和绿色的生活方式,《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是本单元的第一个内容,就是侧重培养环保意识,属于“知”的环节。其中,第一个板块“从白色污染说起”中,学生需要了解白色垃圾的“功”与“过”,从而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也为第二个板块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第二个板块“环境污染大搜索”,要让学生根据身边的污染情况,自主选择其中一项进行调查研究、交流结果的活动,旨在引起学生对严峻生态问题的关注,使学生了解周围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危害,增强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意识,同时提升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由此,逐渐延伸到学生的“行”。
【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绿色小卫士"中就了解过相关内容,通过以往的学习,学生大概知道我们的环境遭受了污染,如大气污染、江河污染等,但对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白色污染和垃圾暴增的现状以及它们给环境带来的严重危害却没有具体的认识,对垃圾与资源的关系也不了解;他们对气候发生变化有点感受,也知道全球变暖会对环境有影响,但具体有哪些影响不是很清楚;对环境、气候变暖与我们的哪些日常生活方式有关也不了解,要通过自主探究才能深化理解。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小组合作实地考察、网络搜集、询问专家等方式,了解身边的环境污染现象、原因与危害。
2.能对身边的环境污染提出改进建议,进一步增强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了解身边的环境污染现象、原因与危害。
【教学难点】能对身边的环境污染提出改进建议,进一步增强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课前准备】
1.分组定组长,各组确定调查哪种污染以及汇报形式。
2.组长分工,明确各组员具体任务,人人参与。
3.教师指导如何开展调查:必须实地考察,反映最真实的环境问题;可充分利用身边各种资源进行调查研究,通过采访、讨论、上网、查阅图书等方式去了解污染危害、原因及合理建议等。
4.需要提前上交活动照片及视频。
教学过程:
一、环境污染大调查。
1.创设情境:神秘来信,开启探寻之旅。
2.“环境污染大搜索”社会调查活动展示。(课件播放学生课外探究花絮。)
【设计意图:紧扣课题内容,通过课前学习铺垫,布置学生走出家门,运用学到的调查方法进行实地调查,让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污染有所了解,为本节课的展示做铺垫。】
二、环境污染大搜索。
活动一:快乐大转盘,汇报调查成果。
1.抽选展示小组,明确汇报要求。
2.展示汇报,渗透方法。
(1)农药污染调查组。
补充:南县的乡村振兴官介绍南县的生态农业——稻虾共作。(课件播放视频)(板书:绿色防治)
(2)大气污染调查组。
师小结:我们的大气污染调查组也是非常用心啊,在家长的帮助下,上网查找了资料,让我们对大气污染也有了更深的了解,老师也要把环保使者的奖章送给你们。
提问:同学们,面对这么多的大气污染,作为小学生的你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补充:南县应对秸秆焚烧的做(视频)(板书:科学减排)
(3)噪声污染调查组。
师小结:同学们,通过你们的发言,老师发现,你们都是善于思考、爱护环境的好孩子。这一组的汇报十分精彩,老师也要把环保使者的奖章送给他们。
课件出示相关法律法规(板书:多方协作)
【设计意图:通过“快乐大转盘”,让学生将课前的调查结果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充分展示,并在展示后开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为后续树立环保意识打下坚实基础。】
三、环境保护强意识。
活动二:环境保护树意识。
1.师:这三个小组灵活运用学习到的调查方法,进行了完整且有效的调查,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2.法律知识窗:《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二条
3.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内涵
4.展示南县生态绿色发展之路(出示视频)
5.师:那作为小学生的你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怎样保护环境呢?(同学们自由谈)
【设计意图:请学生谈自己的收获,明确减少环境污染的办法,相机拓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污染保护法》和习近平语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国家的角度阐明国家对环境问题的重视,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保护环境是每位公民的责任。】
四、作业布置总结提升。
活动三:环境保护我行动。
师:课后请同学们完成“环保小卫士”打卡作业。
师:同学们,通过对环境污染的大搜索,我们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保护环境不仅是国家的事情,也是我们每位公民的责任。(板书:人人参与爱护环境)减少环境污染,需要大家的智慧,更需要大家的参与。让我们从自身做起,用实际行动来爱护环境,保护好我们的绿水青山。
【设计意图:布置“环保小卫士”的打卡作业,引导所有学生共同参与,在往后的生活中继续践行环境保护,贯彻环境保护意识,人人参与,保护我们的绿水青山。】
时政述评
做一把“锋利”的宝剑
一、时政新闻,亮点导入。
首先,我们来看一则新闻播报。内容:“2024年9月25日8时44分,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向太平洋相关公海海域成功发射了一枚洲际导弹,精准落入预定海域。”(新闻播报视频)
本次东风-31AG洲际导弹的成功发射不仅让我国人民感到振奋,还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全球瞬间沸腾,媒体争相报道。
二、时政述评,引领前行。
(一)少年初识国器重。
同学们,什么是“洲际导弹”呢?洲际导弹一般是指射程能够跨越一万公里以上的导弹,它能够从地球的一端飞往地球的另一端,就像一道闪电一样,对目标进行精准打击。
一枚洲际导弹的发射为什么会在国际上引发如此强烈的震动呢?因为此次发射的洲际导弹射程高达12000公里,其飞行速度更是惊人,每秒约7千米,这意味着它能在5分钟内抵达东京,20分钟到达美国,短短30分钟便可送往全球任意角落,迄今为止,尚无任何一个国家具备拦截它的能力。并且,我国此次发射全程公开透明,毫无保留地展示在全世界面前,这充分彰显了我国的强大自信!
(二)榜样之光映前路。
那么,领先世界的东风-31AG是如何研发的呢?这就不得不提到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了。(视频解释)
这就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钱学森爷爷。1935年他前往美国开始了长达15年的学习和研究,由于他才能出众,美国政府开出了极其优厚的条件,想把他留下。可钱学森爷爷的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学有所成,报效祖国。因此拒绝了美国的请求。
于是美国政府把钱学森监禁了整整五年,并以年薪23万美元的酬劳,进行威逼利诱。同学们,在当时那个年代,面对如此威逼利诱,你会如何选择?是欣然留下?还是坚决要走?而钱学森爷爷,不曾动摇半分,因为他十分清楚: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经过不懈努力,1955年,钱学森爷爷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回到祖国,一切从零开始,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人民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科研条件极为艰苦,可国家全力支持钱学森的一切想法,还派了聂荣臻元帅完成一切辅助。聂帅对钱学森说:“我们会竭尽全力,满足你的要求,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你在为国家,铸造一把锋利的宝剑!这把宝剑在手,国家才会有尊严,人民才会有和平。”自此,钱学森带领科研团队,从无到有,逐步建立起了中国的航天工业体系。1960年,我国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发射成功;1964年,我国第一枚原子弹试爆成功;1980年,我国第一枚洲际导弹成功发射......终于,在钱学森爷爷的带领下,我们让世界看到了宝剑剑锋上那耀眼的锋芒!
(三)强国之志心中立。
同学们,洲际导弹不仅是科技进步的结晶,更是国家实力的象征,还代表着中国人勇攀高峰、敢于亮剑的精神。在你们心中,也应该有这样一枚“洲际导弹”,它不仅仅是一把锋利的“宝剑”,更是你们追求知识、报效祖国的坚定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少年儿童要培养追求真理、报效祖国的志向,人生最重要的志向应该同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
那么,你们的志向是什么呢 (接视频)
同学们,实现这个现代化新局面的“宝剑”也终将会传递到你们的手中。(接视频)
同学们,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以钱学森爷爷为榜样,将自己的志向与祖国的发展紧密相连,拼搏进取,为国铸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