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这些事情我来做 教学设计+时政速评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这些事情我来做 教学设计+时政速评

资源简介

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这些事情我来做教学设计及时政述评
教材分析:
《这些事我来做》是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父母分担》中的第五课,侧重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着力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关心家人,主动分担家务。本课为第一课时,旨在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发现并肯定学生的家务特长,帮助他们逐步认识到做家务的好处,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家务劳动的热情;引导学生思考辨析,形成应该主动做家务的价值判断。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学习能力,部分学生能在家长的要求下做一些做家务活,但由于家庭环境、家庭教育观念的不同,不少学生缺乏更多家务锻炼的机会和做家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做家务的意义也没有清晰的认识,对家庭责任感的更是缺乏。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了解做家务的好处,主动参与家务劳动,提高家庭责任意识。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赛、采访、展示等体验活动,让学生逐步了解做家务的好处,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家务劳动的积极性。
2.通过分析、思辨等形式,增强学生家庭责任意识,初步培养学生坚持参加家务劳动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到做家务的好处,激发主动参与家务劳动的热情。
难点:形成主动做家务的意识和行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国庆假期,少先队员们积极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家务劳动获得了一枚红领巾奖章——劳动章。
2.跟随这枚劳动章开启课堂的“争章”之旅。
【设计意图:紧扣话题内容,通过创设学生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将课堂与少先队活动有机融合,让学生初步感知家务劳动的重要性。】
二、家务比能,行为思辨。
活动一:家务擂台赛。
1.组织家务擂台赛。
【任务一:叠校服。任务二:剥大蒜。】
(1)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把本组家务活完成得又快又好。
(2)选一选:请组内成员选出本组的家务小能手。
(3)访一访:采访家务小能手。
2.谈一谈:做家务的好处。
(1)视频播放(学生做家务的图片)。
(2)回想一下你做家务会带来哪些好处。
(3)学生发言。(预设:承担家庭责任、增强自信、学习技能、养成良好的习惯......)
3.情感升华:这样看来做家务的好处可真不少,爸爸妈妈也有话想对你们说!(播放视频《爸爸妈妈有话说》)
【设计意图:通过“家务擂台赛”让学生展示家务技能;通过比较让学生知道自己与他人的差距;通过图片、视频、交流等方式让学生知道做家务带来的好处,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做家务的意愿和积极性。】
活动二:行为思辨会。
1.出示课前调查情况(了解有一部分同学是主动做家务、一部分同学是父母要求做)。
2.出示生活情境视频。
(1)思考:对待做家务这件事情上,他们有哪些不同观点?
(2)小组讨论:针对以上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3.播放音频:夏丛艳的日记,思考:从夏丛艳身上感受到了什么?学习到了什么精神品质?
4.课堂延伸:益阳市“新时代好少年”。
5.引出《中小学生守则》、习近平总书记的寄语。
(1)《中小学生守则》第3条。
(2)出示视频:2020年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调查,针对部分学生不愿意做家务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辨析,并从夏丛艳和新时代好少年的身上汲取榜样力量,形成应该主动做家务的价值判断。】
三、激励“争章”,拓展延伸。
1.课后延伸:将坚持做的家务劳动名称记录在劳动章争章卡。
2.课堂小结: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遵守《中小学生守则》,牢记习爷爷的教导,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红领巾奖章。
【设计意图:道德与法治课堂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将劳动争章卡贯穿于学生课后的学习生活中,引导学生长期坚持做家务。】
时政述评
做一颗“上天”“入地”的种子
一、时政新闻,亮点引入。
在这个充满奇迹的时代,一条条令人振奋的新闻如春风般吹遍了神州大地:
“2023年5月30日,南县稻虾米种子随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奔赴太空。”
“2024年6月19日,15万粒第二代稻虾米太空种子回到南县。”
“2024年10月8日,在南县播种的15万粒第二代‘太空种子’开镰收割。”
这些壮举不仅标志着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的飞跃,更激发了全社会对农业科技发展的无限遐想与期待。
二、时政述评,引领前行。
(一)播种——照亮希望的田野。
中国水稻的发展都走过了怎样的历程呢?
瞧!这是乐乐同学完成的探究作业——在这张小小的画纸上,她将中国水稻走过的重要历程向我们一一呈现:
20世纪50年代,我国第一次培育出扛倒、耐旱的矮杆稻;60年代起,我国开始进行杂交水稻的研究,1974年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90年代开始,我国启动了“超级稻”育种与栽培项目;21世纪以来,我国水稻迈入“航天梦”,目前,中国水稻共进行了约30次航天搭载。2022年7月开始,中国空间站进行了为期120天的水稻实验,这是国际上首次在轨完成水稻全生命周期培养。(乐乐同学的画外音)
中国不仅解决了自己吃不饱的问题,还致力于解决世界的粮食短缺问题。2006年袁隆平团队来到马达加斯加,克服缺水、沟通不畅和许多技术难题,让越来越多的非洲孩子吃上了中国的大米,在马达加斯加面额最大的2万元纸钞上印的就是杂交水稻。如今,杂交水稻在全球70多个国家都结出了金黄的稻穗。
(二)扎根——汲取奋进的力量。
在这些种子背后究竟还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我一直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袁隆平爷爷生前语录视频)。这就是“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梦想,他把全部精力倾注在杂交水稻事业上。
1964年盛夏,他钻进稻田,开始了漫长的寻稻之旅。每天吃了早饭,带两个水壶、两个馒头就下了田,守田埂、战高温、睡稻仓,用5倍的放大镜,对着稻株一株一株地看、一颗一颗的比对、一遍一遍地种植、试验、改良……哪怕找到的概率只有五万分之一,他也没有放弃;哪怕出现胃痛,身体抽搐,他也还在坚持。
同学们,当你面对一次又一次失败时,你是坚守还是动摇?当你面对众人的质疑与不解,你是前行还是退缩?当你日复一日在高温酷暑下劳作、在泥水中摸爬,你是坚持还是放弃?
而袁隆平爷爷这一坚持,就是整整六十年!!!在这六十年里,他带领团队勇敢追梦、坚持不懈,深耕杂交水稻领域,做强“中国种子”,在田野上辛勤耕耘,书写奇迹:让水稻产量从亩产300公斤到500公斤、800公斤,1500公斤......真正实现了“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像袁隆平这样的科学家们的坚守与扎根,才挺起了中国的脊梁,才有了我们今天既能“上天”又能“入地”的种子。
(三)生长——积蓄向上的能量。
同学们,小小的种子也蕴含着大大的能量,其实啊,在我们的心中也有一颗颗梦想的种子。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少年儿童从小就要立志向、有梦想”,那你们的梦想又是什么呢?【播放“我的梦想”视频20秒】
怎样把梦想变成现实呢?以袁隆平爷爷为代表的中国农业科学家们就为大家做出了榜样。而我们的少先队员们也在积极行动着!【播放“我想怎么做”视频30秒】
同学们,我们要牢记习爷爷的教导,刻苦学习、坚定信念、磨炼意志、强健体魄,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今天,我们站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们要做一颗能“上天”能“入地”的好种子,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