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与法治》第六第七课 复习课件(2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政治与法治》第六第七课 复习课件(28张PPT)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政治与法治》期末总复习
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民主专政(国体)
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特点:
坚持民主与专政的统一
如何坚持: 全面履行国家职能(主体、对内对外职能、现代化建设可靠保障)
加强人民军队的建设(坚强柱石)
全国人大:性质、地位、职权、常设机关
人大代表:产生、地位、权利、义务
人大制:地位、原则、基本功能、五个显著优势、巩固完善
政党制度:政党制度(地位、基本内容、特点和优越性)
民主党派(性质、地位、参政权)
人民政协(性质、组成、主题、职能、作用、要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民族关系及处理基本方针
民族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含义、内容、原因、要求)
宗教政策:信仰自由、依法管理、独立自主自办、与社会主义社
会相适应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的组织形式(村委会和居委会)性质、职能
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实践:民主选举、协商、决策、
监督、管理
制度保障
决 定
最广泛
最真实
最管用
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
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
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法的含义、特征、职能、性质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6字)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国情、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相适应)
中华法系
(注重伦理道德)
法律体系;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保障人权;法治事业蓬勃发展、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方略
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主要是
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总目标
原则
怎么做
我国的法治建设历程
(历史)
全面依法治国(现在未来)
坚持党的领导(根本保证)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根本遵循)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全面依法治国
重难点1: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 民主党派
区别 性质
地位
基础
联系 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阶级联盟、政党联盟)
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领导一切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参政党(一参加三参与)、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
工农联盟
各界知识分子(具有广泛的社会联系和人才优势)
①在政治上: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是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
②在组织上:是相互独立的关系
③在事业上: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关系
④在工作上:是互相监督的关系,而不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⑤在法律上:是平等的关系
1.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和弘扬九三学社“爱国、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在某次学习活动中,九三学社四川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支社号召全体社员,将活动感悟转化为履职动力,为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建言献策;并以张澜先生为镜,永葆政治本色,勇担时代使命,共同续写九三学社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行的新篇章。这体现了( )
①民主党派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
②民主党派加强思想建设,提高履职能力
③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发挥作用
④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共同致力于现代化建设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详解】①:民主党派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组织上是相互独立的,①错误。
②④:九三学社四川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支社号召全体社员,将活动感悟转化为履职动力,为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建言献策,共同续写九三学社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行的新篇章,体现了民主党派加强思想建设,提高履职能力,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共同致力于现代化建设,②④符合题意。
③:材料强调的是民主党派,未涉及人民政协的性质和作用,③排除。
重难点2:区分政协的职能
政治协商 民主监督 参政议政
区别 环节上 决策前和决策实施中 决策实施中 贯穿与整个从决策协商到决策执行的全过程
内容上 国家和地方大政方针的制定、重大问题的决策 法律法规、政策落实决策的贯彻落实情况 五位一体方面的重要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
形式上 会议形式(协商会、座谈会、专题会议……) 提出意见、批评、建议的方式进行协商式监督(批评建议式,没有强制性)——对象: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 调研报告、提案、建议案或其他形式
联系 都是人民政协的职能,都是人民政协就重大问题提出意见或看法 政治协商是自上而下,参政议政是自下而上。
2.“通”民心,“道”民意。2024年1月22日下午,重庆两会首次开设“委员通道”,6位来自不同界别的政协委员走上通道,直面媒体,晒履职成效、话一线故事、聊务实建议,回应社会关切。通道不过数米,却是展示对外形象的又一重要窗口,彰显出新重庆的开放、透明、自信。开启“委员通道”( )
①彰显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②旨在树立政协委员亲民形象,展现民主制度优势
③是政协委员畅谈民意、传递信心力量的渠道
④是国家权力机关对人民负责的直接而具体的体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详解】①:政协委员通过“委员通道”回应民生关切,彰显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①符合题意。
③:开启“委员通道”是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献策、畅谈民意心声、传递信心力量的重要渠道,③符合题意。
②:开启“委员通道”是为了回应民生关切,更好履行职责,而不是为了树立良好形象,②不选。
④:人民政权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而不是国家权力机关,④不选。
3.以“绿”执笔,焕发乡村振兴新活力;以美相见,奏响文旅融合新乐章。2024年6月5日至6日,安徽省“政协江淮行”采访团先后走进合肥市肥东县、庐江县等地,探访各地政协在助推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经验做法,开展调研、收集社情民意等,政协委员们据此提出了许多具有高质量的建设性意见建议,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由此可见,我国的人民政协( )
①作为我国专门的协商机构,在协商民主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②要聚焦中心工作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协商议政和民主监督
③应坚持科学民主执政,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
④作为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答案】A
【详解】①②:安徽省“政协江淮行”采访团探访各地政协在助推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经验做法,开展调研、收集社情民意等,政协委员们据此提出了许多具有高质量的建设性意见建议,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由此可见,我国的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在协商民主中的作用不可替代,要聚焦中心工作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协商议政和民主监督,①②正确。
③: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坚持科学民主执政,人民政协不能执政,③错误。
④:民主党派是爱国者的政治联盟,④错误。
4.近期,全国政协围绕“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协商议政,展开研讨,共谋深化改革,聚力攻关之策。这表明全国政协( )
①聚焦经济建设,履行参政议政职能
②积极建言献策,正确行使民主监督
③密切联系群众,依法参与国家执政
④发挥协商民主,促进科学民主决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详解】①④:国政协围绕“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协商议政,这是政协聚焦经济建设,履行参政议政职能,通过发挥协商民主,促进科学民主决策,提高决策质量,①④入选。
②:材料体现的是政协履行参政议政职能,不涉及民主监督,②不选。
③:政协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不能参与国家执政,③不选。
5.2025年5月7日,新华社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统战部部长走访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机关并座谈,各民主党派中央负责人表示将发挥自身特色优势,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共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履行职能推进自身建设,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可见( )
①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②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的主题,积极履行政治协商职能
③民主党派发挥自身优势,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④我国政党制度有利于凝聚各方共识,为民族复兴汇聚力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详解】①:材料没有体现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互相监督,①排除。
②:材料强调民主党派积极履职,没有涉及人民政协,②排除。
③④:各民主党派中央负责人表示将发挥自身特色优势,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共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履行职能推进自身建设,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可见民主党派发挥自身优势,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我国政党制度有利于凝聚各方共识,为民族复兴汇聚力量,③④正确。
①自治地方包括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不包括民族乡。
②自治地方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享有一定的自治权,而不是高度自治。
③自治机关包括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自治机关是在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依法行使自治权。
(核心)
重难点3:准确理解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
国家团结统一
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
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
民族区域自治
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
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方针 含义 原因 体现
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
各民族共同繁荣  
我国各族人民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
我国形成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
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我国各族人民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
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语言文字、各民族均有全国人大代表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民族一家亲
西部大开发
重难点4:准确理解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方针
6.习近平总书记在2025年新年贺词中提到,“银川多民族社区居民亲如一家”。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坚持从基层社区抓起,把建设多民族互嵌式社区作为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径,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引导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打造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有利于( )
①织密民族情感纽带,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②民族乡镇的自治机关创建更加包容和谐的社区
③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④形成新型民族关系,夯实民族区域自治的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详解】①:打造多民族互嵌式社区,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能织密民族情感纽带,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①正确。
②:我国的民族自治机关包括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民族乡镇不属于自治机关,因此“民族乡镇的自治机关”表述错误,②排除。
③: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有助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增强民族团结,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③正确。
④:我国新型民族关系早已形成,并非打造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才形成,④错误。
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下列事件属于民族区域自治范畴的是( )
①202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巴提塔吉克民族乡举办“景区创建推进会”
②2025年1月22日,西藏自治区人大补选嘎玛泽登为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
③2024年8月27日,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维持对官员李某贪污受贿死刑判决
④2025年3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政府发布《育儿补贴项目实施细则》及服务流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详解】①:民族乡不属于民族自治地方,不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巴提塔吉克民族乡举办活动不属于民族区域自治范畴,①错误。
②:民族自治机关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和政府,西藏自治区人大补选政府主席,体现了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属于民族区域自治范畴,②正确。
③: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是地方国家审判机关,不是自治机关,其维持判决不属于民族区域自治范畴,③错误。
④: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政府作为自治地方的行政机关发布文件,行使自治权,属于民族区域自治范畴,④正确。
8.2025年全国两会闭幕不到一周,3月17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贵州、云南两个多民族省份考察,走进侗族村寨、花卉产业园、丽江古城等地,与干部群众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等,集众智、谋发展、话未来。此次考察有利于( )
①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②建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④彰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越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详解】①③: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贵州、云南时关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内容,考察强调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此次考察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①③正确。
②: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早已确立,材料中考察行动是巩固而非“建立”,②错误。
④:材料强调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共同体意识,未涉及彰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越性,④不选。
9.4月30日,绥宁县2025年“中华民族一家亲”超级达村秀落幕。该活动在长铺子苗族侗族乡佘家村举行第三场PK赛,吸引数千名群众观看。来自绥宁县、通道县、隆回县、武冈市等地多个民族的15支队伍参与,节目涵盖舞蹈、歌曲、民俗文化展示等。该活动的开展有利于( )
①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②贯彻落实民族平等原则,保障少数民族的自治权
③推动民族地区文化繁荣,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④创新民族区域自治形式,提升民族地区治理能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详解】①③:绥宁县2025年“中华民族一家亲”超级达村秀落幕,该活动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参与,有利于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了民族地区文化繁荣,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①③入选。
②: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且在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享有自治权,②不选。
④:材料中的做法,促进了民族交流,但并没有创新民族区域自治形式,④不选。
基本方针 突破模糊点 明确侧重点
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不是鼓励公民信教,不是反对公民信教 侧重自由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不是要限制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 强调规范宗教活动
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不是要阻止宗教领域的对外交往 宗教事务不受外来干涉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用社核引领、用优传浸润,防止“去中国化”“伪中国化”。 国家认同、社会认同
不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不是说宗教没有消极作用 引导宗教为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
重难点5:准确理解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10.2025年4月27日,由贵州省道教协会主办、贵阳市道教协会协办的“践行中国化·乐音弘道法”主题道乐文化展演活动在贵阳青岩万寿宫举行。参演人员通过古琴与竹笛合奏、茶艺与书法联袂展演等创新形式,生动诠释了“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和“以文化人”的精神内涵。活动将传统道教音乐与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举措体现了我国( )
A.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保护正常宗教活动 B.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拒绝外来宗教文化
C.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D.鼓励宗教团体商业化运作以促进文化发展
【答案】C
【详解】A:题干聚焦于宗教文化与现代艺术结合,未体现政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A排除。
B:“拒绝外来宗教文化”表述错误,且题干不涉及对外交流,B排除。
C:“践行中国化”及道乐文化创新展演,体现宗教主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C正确。
D:我国反对宗教商业化,题干活动非商业行为,D排除。
11.2025年4月1日,国家宗教事务局公布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规定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完善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制度。《实施细则》自2025年5月1日起施行。这表明我国( )
A.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B.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规范和管理
C.宗教活动要坚持政教分离的原则
D.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不受国外宗教势力影响
【答案】B
【详解】A:材料没有体现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A排除。
B:国家宗教事务局公布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规定实施细则》,完善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制度。这说明我国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规范和管理,B正确。
C:材料没有体现宗教活动要坚持政教分离的原则,C排除。
D: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但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严格禁止境外宗教的渗透和发展,“不受国外宗教势力影响”说法错误,D排除。
必备知识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组织
性质
自治
机构
自治
内容
重大
意义
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群众性自治组织
(不是政府机构)
农村——村民委员会
城市——居民委员会
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保证了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效途径;
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
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
民主管理
民主决策
民主协商
民主选举
民主监督
重难点6: 基层群众自治
12.近年来,J镇开展“乡村新社区”建设,将全镇15个村庄整合成3个新社区,成立新社区“大党委”,建立“镇+新社区+村”三级协商议事机制、最大程度整合资源、推动乡村振兴“大民生”。其中,X新社区多次召开协商议事会,探索出特色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实现了村集体与村民双增收。材料表明( )
①“大党委”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振兴工作的管理
②新社区的成立有利于扩大基层政权行使行政管理职权的范围
③三级协商议事机制丰富了村民参与社区事务的基层民主实践
④“乡村新社区”的建设有利于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体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详解】①:“大党委”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振兴工作的领导,凝聚各方力量推动乡村振兴,但不是具体的管理工作,①选项说法错误。
②:新社区属于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范畴,并非基层政权。我国基层政权是指乡镇一级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且基层政权行使行政管理职权的范围是法定的,不能随意扩大,②选项说法错误。
③:建立“镇+新社区+村”三级协商议事机制,村民可以通过这个机制参与到社区事务的协商讨论中。这种方式为村民参与社区事务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平台,丰富了基层民主实践,让村民更好地参与到社区的治理和发展决策当中,保障了村民的民主权利,③选项正确。
④:“乡村新社区”建设整合资源,成立“大党委”,建立三级协商议事机制,多方共同参与乡村治理。这种模式有利于调动镇、社区、村等各方的积极性,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体系,推动乡村振兴和“大民生”的发展,④选项正确。
(1)制度保障: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提升自我管理、服务、教育、监督的水平。
(3)党建引领:坚持党领导核心作用(政治保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领导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4)三治结合: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基层治理体系
(5)以人民为中心: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参与自治内容:民主选举/协商/决策/管理/监督)
(6)协商民主: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协商,创新协商方式,发挥好协商议事会的作用。
(7)多元共治: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发挥党委、政府、社会组织、自治组织的作用,形成治理合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8)技术赋能:运用现代技术,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赋能基层治理,创新治理手段,提高治理效能,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
(9)放权赋能:政府要处理好与自治组织的关系,该由基层处理的事情交给基层自己解决,该由政府处理的事情不能下派权力,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
关于基层治理答题要点总结(如何完善基层治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被列入2024年“民生清单”。为破解老旧小区改造难题,让老旧小区“靓”起来,M市针对老旧小区增设停车库遇到的难点和堵点,在市委统一领导下,探索建立“街道+社区+业主委员会”多主体共同参与的现代社区自治模式。
居委会设立“三上三下,民主公开”工作机制。“一上一下”从群众中收集议题,并通过上门下访征求意见;“二上二下”通过召开民主恳谈会,讨论完善方案;“三上三下”由居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后,进行公示并组织实施。同时用好基层综合服务平台、微信公众号“两个平台”,做到坚持党务、财务全面公开,坚持办事程序与结果公开,坚持社情实时公开“三个坚持”,提升民主管理透明度。该工作机制不仅有效提升了决策的科学性,还从源头化解了矛盾,成功解决小区增设停车库问题。
结合材料,运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相关知识,解读该社区老旧小区改造成功的密码。(9分)
措施类:知识定位+主体定位+材料定位 答题范式:做法+作用
①坚持党的领导,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创新建立多主体共同参与的现代社区自治模式,提升基层治理效能。(3 分)
②坚持民主协商、民主决策。设立“三上三下”工作机制,征集民意,通过恳谈会和居民代表会议民主协商,提高决策的科学性。(3 分)
③坚持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通过“两平台三坚持”,提升民主管理透明度,充分保障居民的民主权利。(3 分)
评分说明:以上三点,每点 3 分,其中原理 2 分,分析 1 分。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可酌 情给分。
原因 ①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②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③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总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具体 要求 前提: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突出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总抓手: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5个体系)
三大支柱: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第八课内容)
四个基本要求: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第九课内容)
目标: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两治现代化)
重难点7:准确理解“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和原则
原则 原因 要求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坚持依法执政、依宪执政。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尊重宪法法律权威,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 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推进法治理论创新。
13.《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一条款从立法层面消除了见义勇为者在扶贫济困、挺身而出之后的顾虑。上述规定( )
①通过立法规定了好人的权利与义务
②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
③发挥法律的教化与道德的规范作用
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详解】①:这一规定通过立法保障好人权利,而不是规定了好人的权利与义务,①错误。
②④:这一条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从立法层面消除了见义勇为者在扶贫济困、挺身而出之后的顾虑,强化了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②④符合题意。
③:要发挥道德的教化与法律的规范作用,③错误。
14.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要求“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由此可见( )
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②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③全面依法治国需要发挥党在依法治国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④法在国家治理中,既具有政治职能,又具有社会职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详解】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①正确。
②:二十大报告要求“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可见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②符合题意。
③: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党是领导力量,而非“主体作用”,③错误。
④:材料强调法治对国家治理的整体支撑作用,不是强调法具有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④不选。
15.2025年3月,《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广东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条例》规定了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以及申报批准、保护规划、保护措施、传承利用、监督管理等。这说明( )
①法在国家治理中具有政治职能
②法在国家治理中具有社会职能
③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④认可是人大创制法律规范的基本形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详解】①:法的政治职能是指法律在维护一定阶级统治方面所起的作用,材料没有体现,①不选。
②③:《条例》规定了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以及申报批准、保护规划、保护措施、传承利用、监督管理等,这是法的社会职能的体现,也进一步说明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②③入选。
④: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材料体现的是制定法律,④不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