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7.1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增强对中华文化力量的认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2.科学精神:文化的内涵、特点,理解文化的功能。
3.公共参与:积极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教材分析】
本课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 4《哲学与文化》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的内容。教材主要有两个序列化的探究活动, 一是文化的内涵,引领学生认识什么是文化,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的载体等;二是文化的功能,要求能结合具体情境,领会文化的功能。
【教学目标】
1、政治认同:
区别文化的广义、狭义内涵,理解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2、科学精神: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科学分析文化的内涵、特征,辩证分析文化与文明的关系,深入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正确认识文化现象。
3、法治意识:
在民主与法治建设中,自觉促进文化与政治、经济的相互交融 。
4、公共参与:
通过自主学习,主动接受健康有益的文化,学习优秀文化提升自己,发挥文化对个人的功能。支持家乡文化建设,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学情分析】
1、在九年级上册的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作用,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但是,学生对什么是文化、文化如何形成、文化的功能有哪些等还缺少深入了解。
2、哲学是文化活的灵魂。基于前期哲学板块的学习,学生已掌握马克思辩证唯物 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能够用辩证的眼光,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看待、分析、解决 问题。
3、在本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通过与学生合作,通过对24节气文化的深入了解,带领学生一起了解以节气文化为符号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真正内涵与价值。
【教学重点】
1.理解文化的内涵、特征;(重点)
2.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理解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明确文化与文明的区别与联系;
2、把握文化的功能。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探究分享法
【教学过程】
主议题:奏响时间的韵律,谱写自然的诗章
——从二十四节气看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环节一:解码二十四节气,理解文化的内涵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它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随着不断地观察、分析和总结,节气的划分逐渐丰富和精准,到了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在二十四节气的指导下,中国古代农民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农事安排。比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农民会在清明时节播种瓜类和豆类作物;“白露种高山,秋分种平川”,则根据不同的节气和地形选择合适的作物进行种植。同时,围绕二十四节气还形成了众多的民俗活动,如立春祭农、立夏尝新、立秋晒秋、冬至搓汤圆等。
议学活动一
任务一:除情境展示之外,你还知道二十四节气习俗属于文化现象吗?为什么?
任务二:结合上述材料,小组讨论分析二十四节气体现了文化的哪些内涵。
一、什么是文化
1.文化内涵
(1)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2)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
2.文化与文明
3.文化载体
(1)含义:文化载体是指文化的记录、记载、标识、传承和表现的物化形式。
(2)形式:器物、行为、制度
(3)作用: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文化载体本身不是文化,其体现和传导出来的思想、价值观、审美、意境和精神追求等才是文化)
4.特点
(1)文化的产生: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由人所创,纯“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
②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和政治,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3)文化核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支配和影响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
(4)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与经济发展不完全同步(超前、滞后)
环节二:感悟二十四节气,探究文化的功能
在当代社会,二十四节气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许多地区的农民仍然根据二十四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如华北地区的小麦播种、收割时间与寒露、芒种等节气密切相关。一些农业科研机构也依据二十四节气的规律,进行农作物的培育和种植技术的研究,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不仅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层出不穷,如二十四节气主题展览、诗歌朗诵会、民俗表演等,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陶冶了人们的情操。
在经济领域,二十四节气也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一些地方开发了以二十四节气为特色的旅游项目,如清明踏青、立秋采摘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二十四节气相关的文创产品,如日历、明信片、手工艺品等也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议学任务:结合情境材料,分析二十四节气体现了文化的哪些功能,并举例说明。
二、文化的功能
1.文化的功能(总的来说: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1)引领风尚:可以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文明素养。
(2)教育人民:可以教化育人,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全面发展。
(3)服务社会:可以服务社会,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提供丰富精神食粮。
(4)推动发展:可以推动发展,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2.文化重要性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前提。
学以致用
1.(2024年湖南卷10)清溪村,是作家周立波长篇小说《山乡巨变》的创作地。周立波在小说中写道:“我要经我手把清溪乡打扮起来,美化起来,使它变成一座美丽的花园……”从他的创作故事中可以领悟到,对政策、历史、现实的深入认识,对山乡巨变的亲身调研,对农村农民的真挚情感,这些对《山乡巨变》的成功创作缺一不可。这是因为
①山乡的自然风光具有一定的文化属性
②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
③对农村农民的真挚情感具有非意识形态性质
④人民的生活和实践是优秀文学作品的创作源泉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2024年湖南卷)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是灵魂》中写道:“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润物细无声”反映了文化发挥其作用的特点
②“助推器”表明经济的发展推动着文化的进步
③“导航灯”说明了文化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
④“黏合剂”彰显优秀文化能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3.(2024年新高考I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指出,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
大南坡村地处太行山区,曾经依靠挖煤而富,又因煤炭资源枯竭而陷入贫困。2019年成功脱贫后,该村开始探索美学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在上级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该村引进建筑、设计、美学、教育等领域的专家,对村里的建筑和环境加以美学改造和重新利用。村大队部、大舞台、供销社等闲置老旧公共建筑设施,被改造成为大南坡艺术中心、书店、游乐景观装置等,用于开展文化活动、展销文创产品;举办大南坡艺术团演出、南坡村民讲堂、民谣音乐会等充满乡风乡情的文化活动,给游客和村民带来美的享受;开展“艺同生长”美育系列活动,让美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如今,村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文化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大南坡村入选省级文化产业特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24年,大南坡村“留住乡愁 传承文脉 用‘美学经济’引领乡村振兴”入选全国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十佳案例。
(1)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功能的知识,说明大南坡村探索美学赋能乡村振兴的意义。(10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