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课程基本信息 第七课是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的核心单元,第一框“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是后续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民族精神培育的基础。通过本框学习,学生能掌握文化的基本概念,为辩证看待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奠定理论基础。
课题 7.1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课型 新授课
学科 思想政治 年级 高二
学段 高中 版本章节 统编版必修四第七课第一框
教学目标 阐述文化的含义,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明确文化与文明的关系,能够对现实生活中的文化与文明作出区分,知道文化载体的含义。 在对文化进行词源考察的基础上,结合文化发展进步对个人、社会、民族、国家等的影响,阐明文化的功能,树立文化自信。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体会和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充满信心。 科学精神:深入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正确认识文化现象,辩证分析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公共参与:增强参与文化生活的能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活动。
教学重难点 重点:阐述文化的内涵与特点;阐述文化的功能 难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辩证关系;文化的本身与载体的区分
学情分析 已有认知:对 “文化” 有感性认知(如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校园班级文化等),但缺乏系统理论框架,易将 “文化” 等同于 “文艺活动” 或 “传统习俗”,对 “狭义文化”“文化载体”“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等抽象概念较陌生。 思维特点:抽象思维能力初步形成,乐于参与案例分析、图片观察等具象化学习活动,但对 “经济决定文化”“文化相对独立性” 等逻辑关系的理解存在难度,需借助生活化素材搭建认知桥梁。 学习需求:兴趣点集中在直观、贴近生活的内容(如潍坊风筝节的热闹场景、传统服饰的审美价值),反感纯理论灌输,需通过 “观察 — 讨论 — 总结” 的流程深化理解。
教学准备 制作 PPT 课件:整合课本核心知识点(文化内涵、特点、关系、功能),插入潍坊风筝节视频。设计课堂活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任务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创新设计 (含AI应用)
新课导入(3 分钟) 激发兴趣,引出 “文化” 主题 播放 1 分钟潍坊风筝节短视频(含五彩风筝放飞、国际友人参与、风筝产业车间场景),提问:“视频中哪些元素让你感受到‘文化’?” (引导学生回答:风筝制作技艺、民俗活动、国际文化交流、风筝承载的吉祥寓意等) 2. 过渡:“这些元素都属于‘文化’范畴,但‘文化’的准确含义是什么?它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社会和民族?今天我们一起探究《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视频切入,贴合学生兴趣,将抽象的 “文化” 转化为可感知的具体现象,自然引出本课核心问题,同时为 “文化功能” 做铺垫。 观看 AI 剪辑的 “潍坊风筝节短视频”
新课讲授(32 分钟) 模块 1:理解 “什么是文化”(18 分钟) 1. 文化的内涵 (1)引导学生结合预习,分享 “广义文化” 与 “狭义文化” 的定义,教师补充:“广义文化包含物质成果(如传统建筑、瓷器)和精神成果(如儒家思想、科学技术);本单元聚焦狭义文化,即‘相对于经济政治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既包括世界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内容(如‘勤俭节约’的价值观),也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等非意识形态内容(如风筝制作技术)。” (2)追问:“PPT 中展示的传统中医文化,属于广义还是狭义文化?为什么?”(学生思考后总结:属于狭义文化,因是人类精神现象中的科学技术与思想成果)。 2. 文化的特点 (1)特点 1: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展示三江源、滇池自然景观图片,提问:“这些纯自然的山水是文化吗?若将其开发为旅游景区、拍成摄影作品,是否属于文化?”(引导学生得出:纯自然事物非文化,经人类实践加工后的成果才是文化,如 “滇池旅游景区的规划”“山水摄影作品的创作” 均是文化)。 (2)特点 2: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核心展示 PPT 中 “故意碰瓷负全责”“发高烧不就医反而烧纸” 的案例图片,提问:“这些行为背后反映的是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后总结:错误的三观会支配落后的文化行为,正确的三观是健康文化实践的核心,需树立正确三观)。 (3)特点 3:通过载体呈现结合 PPT 中 “传统服饰、风筝、班级规章制度” 图片,讲解:“文化不能凭空存在,需通过载体呈现。载体是文化的‘物化形式’,如风筝(器物载体)、班级纪律(制度载体)、春节贴春联(行为载体);载体承载的‘技艺、价值观、规则’才是文化本身,比如风筝承载的审美情趣、传统服饰承载的民族习俗。 3.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结合 PPT 中潍坊风筝节的产业数据(“全市 600 多家风筝企业、8 万从业人员、年销售额 20 多亿元,产品远销 50 多个国家”),提问:“风筝节的举办需要哪些经济、政治条件?”(学生回答:企业投资、从业人员就业需经济基础;政府组织、国际交流需政治支持),教师总结:“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经济政治决定文化。” 再问:“风筝节对潍坊的经济、政治有什么影响?”(学生结合 PPT“文旅融合、促进经贸合作” 回答),教师补充:“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先进的文化(如风筝文化)能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国际交流,落后文化则会阻碍发展,这就是文化的反作用。” (3)深化提问:“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局部地区仍有封建思想残留;中国历代中宋朝经济实力最强,唐朝文化却达到顶峰,这说明什么?”(引导学生理解: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文化发展与经济政治发展不完全同步,可能超前或滞后)。 4. 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展示 PPT 中 “文化与文明对比表格”,教师讲解:“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如‘文明礼仪’vs‘网络暴力’),文明仅指人类进步、开化的积极成果(如物质文明中的先进技术、精神文明中的优秀文化);二者都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先进文化是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发展水平体现文明程度。” 从 “学生预习 — 教师补充 — 案例验证” 入手,尊重学生已有认知,结合 PPT 中传统中医、自然景观、风筝节等素材,将抽象概念具象化,避免纯理论灌输; 用 “三观支配行为”“潍坊风筝节产业数据” 等 PPT 中的素材,破解 “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 的抽象性,让学生直观感受 “决定 — 反作用” 的逻辑; 3. 表格对比清晰呈现文化与文明的区别,结合 PPT 中 “先进 / 落后文化案例”,降低辨析难度,符合高中学生 “直观认知” 的思维特点。
模块 2:掌握 “文化的功能”(14 分钟) 1. 社会层面功能 小组进行讨论 引领风尚:风筝节的举办会吸引各大自媒体会争先宣传,如电视台、广播台等,引导学生理解:文化能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提升文明素养; 教育人民:教育厅也会举办一些文化惠民活动、传统文化入课堂等,说明:文化能教化育人,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养; 服务社会:强调:文化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提供丰富精神食粮; 推动发展:结合潍坊风筝节 “带动文旅融合、促进文化消费、激发城市活力” 的 内容,总结:文化是国家繁荣振兴的力量源泉,能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2. 民族层面功能 提问:“PPT 中展示的传统思想(如儒家‘仁爱’思想)、传统技艺(如风筝制作),对我们民族有什么意义?”(引导学生结合 “民族凝聚力”“文化传承” 回答) 教师补充:“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当代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以认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为前提;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 个人层面功能 结合 PPT 中 “阅读《红楼梦》《三国演义》等传统文学”“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如书法比赛)” 的图片,提问:“这些文化活动对个人有什么影响?”(学生回答后总结: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强调:“积极参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如班级文化建设、社区读书活动),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但不是根本途径 —— 个人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 1. 分 “社会 — 民族 — 个人” 三个层面,符合 “宏观 — 中观 — 微观” 的认知逻辑,每个功能均搭配 PPT 中的具象素材,避免功能混淆,让 “功能” 从理论表述转化为实际作用,突破教学难点; 2. 明确 “重要途径 vs 根本途径”,纠正易混淆知识点,培养学生精准把握概念的能力。
巩固练习(5 分钟) 检验知识掌握,强化理论联系实际 发放 “文化现象判断” 任务单(PPT 中预设题目),学生独立完成后上传平板信息化,教师公布答案并讲解: 参加村委会选举(政治现象) (2)参观自然博物馆展览(文化现象) (3)到市场购物挑选商品(经济现象) (4)学习传统中医理论(文化现象) (5)就交通管理问题提建议(政治现象) 2. 小组讨论:“结合 PPT 中潍坊风筝节的内容,说说它体现了文化的哪些社会功能?”(每组选 1 人分享,教师点评:如 “国际交流体现引领风尚,产业发展体现推动发展,风筝技艺传承体现教育人民”)。 1. 通过检验学生对 “文化与经济政治区分” 的掌握情况,及时查漏补缺 2. 回归导入环节的潍坊风筝节,实现 “导入 — 讲授 — 巩固” 的闭环,强化知识应用能力,同时呼应 PPT 素材的连贯性。 学生上传判断的答题卡,信息化生成正答率。
课堂小结(5 分钟) 梳理知识框架,形成系统认知 教师展示 “文化内涵 — 特点 — 关系 — 功能” 逻辑图谱(PPT 总结页),引导学生集体回顾:“文化的内涵是广义与狭义的统一(本单元聚焦狭义);特点是实践产物、三观为核、载体呈现;与经济政治是‘决定 — 反作用 — 相对独立’的关系,与文明是‘有别又联系’的关系;功能涵盖社会(引领、教育、服务、推动)、民族(血脉灵魂)、个人(塑造人生)三个层面。 针对学生反馈的难点(如 “文化载体与文化的区分”“文化相对独立性”),结合 PPT 素材简要重申:“风筝是载体,风筝技艺与精神是文化;宋朝经济强但唐朝文化盛,体现文化相对独立。 3. 升华:“文化就在我们身边 —— 传统习俗、校园文化、社区活动都是文化,希望大家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帮助学生构建 “文化” 的系统认知,避免知识点碎片化;最后结合 PPT 中 “身边文化现象” 素材升华情感,呼应 “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感受到 “文化并非遥远,与自身息息相关”。 用 AI 思维导图工具构建知识框架,自动补全遗漏点。
作业设计 观看 PPT 中提及的 “潍坊风筝节” 相关纪录片片段,记录风筝文化的载体形式(器物、制度、行为)及承载的精神内涵(如创新、合作、文化自信),撰写 150 字观察笔记。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素材紧扣 PPT,连贯性强:全程以 PPT 中的潍坊风筝节等素材为核心,确保教学内容与 PPT 高度契合,同时素材从导入到巩固、小结贯穿始终,让学生形成连贯的认知链条。 (二)对 “文化载体” 的辨析深度不足:部分学生仍混淆 “载体” 与 “文化”(如认为 “传统建筑就是文化”,忽略其承载的建筑思想与民族精神),虽在小结中重申,但未专门设计辨析活动,导致部分学生理解仍停留在表面。 (三)改进方向;增加 “文化载体辨析” 专项活动:下次教学可在 “文化特点” 环节后,设计 “找载体、辨文化” 小游戏,让学生分组抢答 “载体是什么?承载的文化是什么”,深化对 “载体≠文化” 的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