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界的物质性 教案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世界的物质性 教案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2.1世界的物质性
【教学目标】
1.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坚定地树立马克思列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科学精神:培养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公共参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锻炼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知识目标:把握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懂得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3.能力目标:通过开展探究活动和结合具体事例的分析,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通过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加深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的理解。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用客观的眼光看问题,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使学生坚定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教学重点】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教学难点】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意识的本质。
【教学过程】
总议题:从中国空间站逐梦星辰探世界本质
议题一:启航·探自然界的物质性
1992年,中国政府制定了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建成空间站是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
2021年6月17日,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完成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飞行乘组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进入天和核心舱。
2022年5月10日,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在文昌卫星发射中心搭载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成功进入太空,这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首次发射,也是空间站货物运输系统的第4次远征。
6月5日10时44分,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首次载人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7月24日14时22分,搭载问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发射,约495秒后,问天实验舱与火箭成功分离并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7月25日,神州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顺利进入问天实验舱。
8月,中国空间站第2个实验舱段-梦天实验舱已完成出厂前所有研制工作,运抵文昌航天发射场。
2022年12月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新年贺词中郑重宣布,“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
  议学活动一:1.中国空间站建设所需所用的火箭、燃料、设备、技术等具体事物是物质吗?2.请归纳出哲学上物质的含义并说明哲学上的物质与具体物质的关系。
一、物质的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中国空间站以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三舱为基本构型。目前,天和核心舱组合体每90分钟左右绕地球一周。
“太空家园的名字也太好听了吧!”中国空间站叫“天宫”,核心舱叫“天和”,货运飞船叫“天舟”,载人飞船叫“神舟”,实验舱叫“问天”“梦天”……每个名字都是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来,尽显独特的中国式浪漫,这不仅是想象力的驰骋,更是中国人从古至今探索宇宙,追问我们从哪里来,则彰显了探索浩瀚宇宙,发现世界起源的愿景与实践。
议学活动一:3.结合上述情境,说明自然界是如何形成与发展的?据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二、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的世界的组成部分。
原理总结1:
自然界的物质性(客观性)原理
【原理】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议题二:追梦·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航天员刘洋:人类探索宇宙的步伐从未停息,但我们对宇宙的认知仅仅是冰山一角。
目前地球是唯一发现存在生命的星球,在地球上存在850万种生物,其中包含150万种动物,在这150万种动物中又诞生出地球上唯一的高智慧生物人类,人类这种生物既伟大又渺小。
人类的伟大在于创造出辉煌灿烂的人类文明,让地球不仅成为目前宇宙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而且还是唯一存在高等文明的星球, 这是人类非常自豪的事情,因为人类在宇宙中创造了一项伟大的事业,那就是让宇宙诞生出高等文明,人类创造的文明就像漆黑房间中的萤火虫一样,不至于让整个宇宙黯淡无光。
我无比坚信,在奔向浩瀚宇宙的征途上,我们众志成城,心之所向,行则必达!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相信在不远的未来,我一定还会有机会遨游月宫……
议学活动二:结合航天员刘洋的观点及所学知识,说说地球上唯一的高智慧生物人类及人类社会是如何产生的
三、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产生看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从构成看
议题三:致远 · 析意识的产生及本质
小诤是新华社与腾讯联合打造、专门面向航天主题和场景研发的数字记者,作为全球第一位数字航天员,这段时间,她不仅漫游了三大空间站,还见证了我国航天员们的出舱活动,以第一视角给我们带来了浪漫的太空报道。在现实中,新闻机构想要派驻一位记者到空间站进行报道,这种困难度可想而知。而小诤虽然没有经过长期专业的航天训练,也没有航天员那样的过硬体能,但是却有着真人不具备的优势,她能够不受任何空间影响,出入于各种场景,在太空中为我们带来现场播报。
人工智能是未来智能社会的基础支撑。越来越多的机器人正由听从简单指令向拟人、智能方向不断“进化”。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服务机器人,人工智能+特种机器人,人工智能+家居,人工智能+工厂,人工智能+手术,人工智能+无人超市……从“互联网+”到“智能+”,人工智能默默地填充、改变着人类的学习娱乐、生产生活。近年来,科学家试图通过模拟人脑的活动来研制出先进的机器人,其终极目标是创造意识。人工智能真能形成真正的自我意识吗?过去几年,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开始思考意识的起源。意识是信息以一种无法分解的方式整合到大脑过程中出现的现象。爱尔兰国立大学的菲尔·马圭尔和同事认为,信息能从意识系统中以泄露的方式暗示,意识是不可计算的,也就是意识无法在计算机上建模。这也就是说,人造的机器是永远不具有意识以及感觉的。
议学活动三:随着人工智能的应用和升级,有人认为“人工智能(数字记者、数字宇航员等)机器人是人类思维的产物,又可以超越人类思维”。对此你怎么看?
四、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从产生看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2.从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3.从本质看: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注意: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映。
正确的意识——如实反映;错误的意识——歪曲反映。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则是客观的
(1)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内容是客观的)
正确的意识——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如党的方针、思想、路线、定理)
错误的意识——歪曲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宗教、鬼神、法轮功。)
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形式是主观的)
感觉、知觉、概念、判断、推理等。
意识不像照镜子一样对客观存在原原本本的反映,而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映。
四、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从生理基础看: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 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从内容看:意识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离开了客观存在,就不可能有意识。
原理总结2: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本身就根源于物质。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
①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持科学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
②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补充)
原理总结3:
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原理】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体系构建
学以致用——判断
有了人脑一定就会产生意识。( )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不管梦境多么离奇,它也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的思维也是物质的( )
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反映,错误的意识是人脑主观自生( )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
意识的内容来自人脑。( )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
物质和意识相互依赖。( )
没有人脑就没有意识。( )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存在性。( )
物质是具体形态的总和,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
学以致用——选择
1.中华成语是中华文化的高度集成,包含了丰富深厚的文化密码,更传递了中国观念和中国人千百年锤炼留下的处世哲学及世界观。下面中华成语排列顺序能正确反映意识产生这一漫长过程的是
①望梅止渴 ②见贤思齐 ③春暖花开 ④水滴石穿 ⑤老马识途
A.④→③→⑤→② B.③→④→①→②
C.③→②→①→⑤ D.④→⑤→③→①
1956年,科学家首次提出“用机器模拟人工智能”经过几年的发展,人工智能局部智能水平上超越人类,但人脑是一个集知情于一体的通用智能系统。根据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2.关于人工智能说法正确的是( )
①“人工智能”是人脑系统的延伸和拓展
②“人工智能”是否实现取决于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③意识具有目的性,能根据因果规律准确预测人工智能未来发展
④用机器模拟人工智能发挥了意识创造人为事物联系的功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讲到,19世纪欧洲一些神灵研究者声称自己具有让人返老还童、改形换貌、招魂降神以及点石成金等超意识能力,对这些“超意识能力”评价正确的是
①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 ②肯定了人类具有穿越到神灵世界的能力
③无视了物质的决定性 ④说明人类意识具有不受限制的创造能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毛泽东的(《忆秦娥 娄山关》)虽只描述了红军的一次战斗,却是对红军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真实折射。下列对该词及创作过程的哲学分析合理的是
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该词的创作源于作者对娄山关战斗的内心感悟
②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词中蕴含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乐观自信精神
③意识是对存在的复制,此词真实折射了红军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④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此词至今仍能激励中国人民走好今天的长征路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5.“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从王昌龄的这首《采莲曲》中,我们似乎可以嗅到荷花的清香,窥见采莲女的娇媚、采莲小舟轻盈的剪影,让人沉浸在清新、生动的采莲意境中。这首唐诗所营造的意境是
①大脑加工的产物,其本质是大脑的机能
②诗人的主观情感和客观景象的有机结合
③诗人对采莲女及其采莲过程的生动反映
④诗人实现艺术创作意图的客观物质前提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