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教学设计课题: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三框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课时:2课时一、教学目标(一)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通过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和中国化成果,认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科学精神: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培养辩证思维能力,理解“实践观点”的核心地位,区分科学哲学与非科学哲学。公共参与: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案例,尝试用哲学观点分析社会现象,如“共同富裕”“科技创新”,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难点: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三、教学方法与资源(一)教学方法议题式教学: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总议题,分解为3个子议题。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视频、文献材料、时政案例创设情境。合作探究法:设置3次小组讨论,采用“角色扮演”“辩论赛”等形式。(二)教学资源视频资源:纪录片《马克思是对的》片段(第一集“你好,马克思”)。微视频《真理的味道非常甜》(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故事)。时政视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内涵》(央视新闻专题)。文本资源: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节选(关于“两大发现”)。《共产党宣言》节选(“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十九大报告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论述。教具:时间轴挂图(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历程)。思维导图模板(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特征)。小组任务卡(含探究问题、材料、分工建议)。四、教学过程设计【课前准备】(学生任务)预习教材P11-17,完成“知识清单”填空(见附录1)。分组搜集材料:第1组: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史料(里昂工人起义、宪章运动、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第2组: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的科学意义。第3组:马克思、恩格斯生平故事(如“马克思与《资本论》的创作”)。第一课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与基本特征总议题导入:播放纪录片《马克思是对的》片段(3分钟),展示马克思手稿、《共产党宣言》封面等历史图片,提问:“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何能穿越170多年历史,至今仍闪耀真理光芒?”引出本课主题——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子议题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时代呼唤的产物”(一)历史溯源: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必然性(15分钟)情境创设:呈现“19世纪中期欧洲社会图景”时间轴(含工业革命、工人运动、科学发展事件),引导学生结合预习和分组材料,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三大条件。小组展示与教师点拨:第1组汇报:“无产阶级的觉醒”——阶级基础 材料:展示里昂工人起义口号“工作不能生活,毋宁战斗而死”,对比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点拨:无产阶级需要科学理论指导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运而生,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必然产物”(教材P12)。第2组汇报:“科学的突破”——自然科学前提 案例:播放微视频《达尔文与进化论》(2分钟),说明“三大发现”如何打破“神创论”,为唯物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 点拨:“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使人们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成为可能”(教材P12)。德国古典哲学代表 贡献 局限性黑格尔 提出辩证法(矛盾运动、发展观) 唯心主义体系(“绝对精神”决定一切)费尔巴哈 坚持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 形而上学性(否认矛盾,机械唯物) 点拨: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把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起来”,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材P13)。第3组汇报:“思想的继承与超越”——直接理论来源 图表对比: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时代的必然(经济政治发展、科学进步、思想积累的共同结果),是“人类认识史上一次最为壮丽的日出”(恩格斯语)。子议题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实践观点的核心地位”(20分钟)(一)理论辨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本质区别情境设问:呈现两则材料:材料1:黑格尔认为“哲学是黄昏起飞的猫头鹰”(事后反思);材料2:马克思认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提问:“两则材料体现了什么差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合作探究:分组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结合教材P14-15,完成思维导图(教师提供模板,含“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三分支)。成果展示与深化:特征1: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案例:对比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如“原子是世界的本原”)与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是运动的、联系的”),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实践观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特征2: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情境:展示漫画《以往哲学家对历史的看法》(如“英雄创造历史”),对比马克思“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在唯物主义基础上解释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教材P14)。特征3: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3)特征3: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辩论赛总结: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如“对立统一规律”“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其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并经过实践检验(如《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科学剖析)。革命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它指导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如“十月革命”的胜利)。统一关系: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前提(只有科学认识规律,才能有效改造世界),革命性是科学性的目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教师点拨: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旧哲学(如黑格尔、费尔巴哈)脱离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则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其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标志。(二)议学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10分钟)情境:展示两组观点:观点1:“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于19世纪,现在已经过时了。”观点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思想史上的壮丽日出’,至今仍有强大生命力。”任务:小组讨论,结合生活实例(如“共同富裕”“环境保护”),论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示例引导:用“矛盾分析法”分析“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对立统一);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解释“脱贫攻坚的胜利”。第二课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过渡】 播放微视频《真理的味道非常甜》(2分钟,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误把墨汁当红糖),提问:“马克思主义如何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子议题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时代之问的回答”(30分钟)(一)理论建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定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成果。图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中国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中国化理论成果(二)历史脉络:三次飞跃的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毛泽东思想情境:播放纪录片《毛泽东》片段(“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探索),呈现材料: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辩证法的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武装夺取政权”“土地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小组任务:结合材料,概括毛泽东思想的核心贡献(“回答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系列根本问题”)。教师总结: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其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第二次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分阶段探究(分组完成“理论卡片”):邓小平理论(第4组): 时代背景:改革开放初期,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核心观点:社会主义本质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改革开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5组): 时代背景:世纪之交,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核心观点: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第6组): 时代背景:21世纪初,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核心观点: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三次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政情境:播放视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内涵》(央视专题,5分钟),呈现材料:“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如“以人民为中心”“新发展理念”);习近平《之江新语》中的哲学论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矛盾转化思想;“钉钉子精神”——量变与质变规律)。合作探究:结合材料,分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何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和“辩证思维”?示例:“精准扶贫”政策(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系统观念,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教师总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三)理论升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依据设问: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从哲学角度分析)学生回答后点拨:矛盾特殊性原理:中国国情(如人口多、底子薄)与马克思主义诞生时的欧洲不同,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不断提出新问题,推动理论创新(如“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课堂总结】(5分钟)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不仅解释世界,更指导人改造世界;中国共产党将其与中国实际结合,实现了三次飞跃,指引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拓展延伸】(10分钟)实践任务:“我用哲学看世界”结合本课所学,选择一个社会热点(如“科技自立自强”“乡村振兴”),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如“主要矛盾”“发展观”)写一段200字分析短文。优秀作品将在班级“哲学角”展示。五、板书设计第三框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1.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觉醒2. 自然科学前提:三大发现3.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批判继承)二、基本特征1. 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2. 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3. 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核心:实践观点)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1. 毛泽东思想(革命与建设)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六、作业设计完成教材P17“综合探究”:“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说明为什么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七、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