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教案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教案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哲学与文化 第一课 第三框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课标要求】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历史使命,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以科学的思维方法看待世界。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的认同。
【教材分析】
第三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包括三目。第一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论来源和历史使命;第二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主要阐述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第三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成果”,证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程,阐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I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这三目旨在引导学生系统回顾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和基本特征,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教学目标】
◆结合19世纪上半叶的时代背景,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和历史使命,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通过对哲学史的梳理,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培养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自己生活和实践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结合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程及其重大理论成果,熟练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定理论自信。
◆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和历史地位,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贡献,不断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提高政治站位,提升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
【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培养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积极性。
2.科学精神: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及其重大成果,在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进程中,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品质
3.公共参与:自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实践中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
【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教学难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与讲授分析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1999年英国剑桥大学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位居第一;英国广播公司同年开展的同名活动,再次得出同样的结论。
2005年英国BBC问卷调查:“谁是当今英国人心中最伟大的哲学家?”结果显示,马克思居于榜首。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总议题: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议题一:马克思主义为何而生?
情境一:肩负使命,应运而生
材料一: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先后爆发了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等。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先进政党的领导,这些工人运动都失败了。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运而生。
材料二:19世纪,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同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等社会科学取得的积极成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社会科学前提。
材料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批判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创立了一种崭新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情境二:《共产党宣言》内容简介
议学活动一:1.请结合情境一和教材相关内容,谈谈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2.结合《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阶级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反对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的必然产物。
(2)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3)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
(4)社会科学前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
(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
科学的:它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人民的: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
(2)自从有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劳动群众就有了自己的精神武器。哲学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议题二:马克思主义缘何而新?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节选)
议学活动二:1.与以往旧哲学相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最重要的特征)
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2.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基本特征之一)
3.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基本特征之二)
4.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品质。
议题三:马克思主义如何而行?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就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可以骄傲的说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中国没有辜负马克思主义。
短片:百年征程,中国一次次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飞跃
议学活动三:结合短片及教材相关知识,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哪些?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课堂小结
学以致用——判断以下观点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相加。
2.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后,就出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包括毛泽东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
大理论成果。
5.唯物主义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6.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7.解放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8.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高成果。
1.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 )
①为中国社会发展提供了具体方案
②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③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④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是因为它( )
①做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②构建了涵盖所有领域的理论体系
③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
④完成了对当代中国新情况新问题的探索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李大钊曾说,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但必须研究它“怎样应用于中国今日的政治经济情形”。毛泽东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指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这些论述强调( )
①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方向
②马克思主义是为人类求解放的人民的理论
③党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④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被称为旧唯物主义。恩格斯指出:“旧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内自己背叛了自己,因为它认为在历史领域中起作用的精神的动力是最终原因,而不去研究隐藏在这些动力后面的是什么,这些动力的动力是什么。”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①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产生于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②旧唯物主义不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
③对社会历史现象的唯物主义解释是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贡献
④旧唯物主义不理解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