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政治统编版必修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3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政治统编版必修4

资源简介

7.3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教学设计
【理论依据】
本框内容主要依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阐明我们应坚持"古为今用""推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陈出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学生懂得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魂"。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主题和体现。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它的基本内涵是以爱国主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重敢 自强不自的伟大民族精神,核心内容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托举伟大的梦想,民旌精神具有对内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对外展示民族精神风貌和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伟大的民族精神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需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主心骨"的核心作用,只有自觉地坚持这个"主心骨"的指导地位,才能应对各种思想文化的挑战,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充分吸收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对于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我们要批判继承。只有充分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才能陶冶情操、塑造民族品格、强基固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充分吸收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营养。只有博采各民族之所长,才能使民族精神的内涵更加丰富;只有具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怀,才能使民族精神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在经济全球化的洗礼中显示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通过学习本框闪谷,带助子生正确认识中华传统又化,认同中华文化,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平民族情件,快以技身了中国特色社会王义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培养政治认同、公共参与和科学精神,提升参与文化建设的公共参与能力。
【课标要求】
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意义,弘扬民族精神。
【教材内容分析】
本框学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由两目组成,第一目“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阐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目的、途径和原因。第二目“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包括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作用,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表现,新时达如何弘扬和培育。
【学情分析】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问题并不陌生,加之国家大力提倡要弘扬民族精神,进行文化建设,社会氛围浓厚,学生对民族精神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受其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的限制,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个热点问题不够理解,同时对于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也把握不到位,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启发教学。
【教学目标】
1.理解如何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实现文化创新。
2.阐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和理论,阐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3.明确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要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认同以爱国者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阐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科学精神: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3.公共参与: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在实践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中华民族精神
【教学难点】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教学方法】情境探究法与讲授分析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2025年7月10日下午,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开幕。主题为“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 共促世界和平发展”,来自约140个国家和地区的政界、文化界、教育界人士等600余人出席开幕式。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蔡奇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他说,两年多前,习近平主席郑重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热烈反响和积极呼应。全球文明倡议强调文明是多样的,主张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强调文明是共通的,主张同心同德、大道同行;强调文明是发展的,主张知所从来、明所将往;强调文明是包容的,主张对话合作、相知相亲。
开幕式上,多国领导先后致辞。他们表示,尊重文明多样性,共促世界和平发展,是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命题,全球文明倡议为世界注入了稳定性和确定性,各国应共同努力,在坦诚交流、互学互鉴中赓续文明薪火,共创美好未来。
新课讲授
第一部分: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阅读与思考1:
材料:老子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雕刻艺术在创新的过程中发展,不仅表现为雕刻技艺更加纯熟、表现力日益突出,而且体现在用于雕刻的材质范围日益扩大,有石雕、玉雕、竹雕、木雕、沙雕、冰雕、果核雕刻……甚至还有在头发丝上进行的雕刻。
从我国先秦时期的《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及明清小说,从古希腊神话、罗马史诗到欧洲中世纪的十四行诗、文艺复兴时期的名作,以及18世纪、19世纪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作品,都体现着一中不断创新的精神。
问题:查阅资料,品读老子这句话,谈谈为什么今天发展文化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从上述雕刻、文学发展的事例来看,你认为如何实现文化创新?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知识总结:1. 创造性转化(侧重改造、转化)
①标准: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
②途径: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
③目标: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2.创新性发展(侧重创新、发展)
①标准: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
②途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
③目标: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
第二部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阅读与思考2:
材料:《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五四运动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形成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
视频:《中国精神》
问题: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样的精神应该成为我们的民族精神?
结合视频,说说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表现。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知识总结: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
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①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
②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③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阅读与思考3:
材料: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问题:查阅资料,了解伟大的建党精神是怎么形成的,它与中华民族精神是什么关系?中华民族精神为什么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表现?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知识总结:
4.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时代性)
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既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的建党精神,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一系列伟大成就,铸就了一系列伟大精神。
5.伟大的抗疫精神: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
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是一脉相承的,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
6.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①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
②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本节知识框架:
课堂巩固
1.2024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省安庆市考察了桐城六尺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这一讲话告诉我们( )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亘古不变、历久弥新
②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的功能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中,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一精神财富跨越时空、与时俱进,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民族复兴不断开拓前行。由此可见,伟大建党精神( )
①体现了民族整体风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②源自长期的社会实践,是凝聚人心的强大力量
③蕴含深厚的家国情怀,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
④丰富了民族文化的内涵,是民族文化的结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推出抗战家书主题展览,“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这是抗日英雄吉鸿昌就义前留给妻子胡红霞的遗书;赵一曼视死如归,在狱中写下“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是抗日名将张自忠牺牲前写给部下的信……一封封抗战家书( )
①饱含着捍卫民族尊严、视死如归的爱国情怀
②为中国人民奋勇向前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③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它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
④体现了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C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