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课件(1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课件(19张PPT)

资源简介

(共19张PPT)
第六课 我国的基本
政治制度
第二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格局的特点
多元
一体
各民族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
各民族又都凝聚在一个统一的命运共同体中
1.我国民族格局特点:多元一体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元一体是我国民族格局的最重要特点。一方面,各民族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另一方面,各民族又都凝聚在一个统一的命运共同体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
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精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我们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元朝蒙古族把西藏牢牢纳入我国的版图
培育伟大精神
创造灿烂文化
书写悠久历史
开拓辽阔疆域
回族抗日英雄马本斋
组织回民抗日义勇队
苗族歌手宋祖英,传播了苗族民歌文化
2.我国各族人民的贡献:
3.我国行政区域的类型
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
行使高度自治权
中国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中华人民共和国只有一部宪法、一个中央政府。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都必须接受中央政府统辖。
中国一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注意:自治权≠高度自治权≠主权
1.新型民族关系
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在这条道路上,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开创了发展各民族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的新局面,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取得前所未有的进步,我国少数民族面貌、民族地区面貌、民族关系面貌、中华民族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
注意: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形成了的。
2、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
方针 侧重点 关键词 注意问题
民族 平等 在各方面地位平等 “无高低优劣分” “依法平等” 平等≠相同;平等享受权利≠享受相同的、一样的权利。特殊的扶持和照顾是实现平等的必然要求。
民族 团结 民族关系融洽 “和谐”“合作” “共同奋斗”等 汉族和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
各民族共同 繁荣 发展 过程中补弱  “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国家实现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 共同繁荣≠同步、同等繁荣≠发展程度相同≠消除民族差别。不仅指各民族经济方面的繁荣,也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繁荣(对口支援形式:经济援助、医疗援助、教育援助)。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拓展:三个方针的关系
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
政治基础
各民族共同繁荣
前提条件
物质保证
(1)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2)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3)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4)三者互相联系、不可分割。
注意:
①民族平等≠消除民族差别(民族平等侧重政治上的平等)
②民族平等≠各民族发展程度相同
③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照顾≠违背民族平等原则
④各民族共同繁荣≠同步、同时、同等繁荣
⑤共同繁荣≠经济繁荣,还包括政治、文化繁荣等(侧重发展过程中补弱)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一定的自治权≠高度自治权)
前提和基础
居住地方
依法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依法管理地方财政的自治权。
依法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事业。
依法自主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保护和整理民族文化遗产,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
立法自治权
经济自治权
经济自治权
文化管理自治权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注意:民族乡不属于自治地方)
②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在行使一般行政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依法行使自治权。
5个
自治区
自治州
30个
自治县(旗)
120个
由全国人大批准的建置
由国务院批准的建置
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双重身份)
既是一般的地方国家机关,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
又是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
根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1)根本
原因
(2)必要性
(3)地位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一个重要制度保障。
(4)意义
①既保证国家团结统一,又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
②符合我国国情,在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在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4、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要充分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切实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因地制宜采取措施。
②必须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尊严,依法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关系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依法打击民族分裂势力及其活动,坚决反对和有力回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进行的渗透、破坏活动。
③必须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5、怎样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为什么要实行宗教政策?
佛教
道教
伊斯兰教
天主教
基督教
我国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等宗教,信教公民约2亿人。
我国有多种宗教,妥善处理宗教问题,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我国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1)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宗教自由
①信与不信: 信不信的自由
②种类:信哪种教的自由
③派别:信哪个教派的自由
④时间:什么时候信的自由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
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国家实行宗教信仰自由不代表国家鼓励、支持信教。
(国家不鼓励、不支持、不反对)
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不允许信教。(无产阶级政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所武装的,这就决定了共产党员只能是无神论者,不得信教。)
注意: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强调规范宗教活动
依法管理
遵守法律
权责统一
公民在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义务
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任何宗教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都不能干预国家行政和司法。我国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我国的宗教事务管理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原则。
原则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
①宪法规定:“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
②政府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严格禁止境外宗教的渗透和发展,坚决打击宗教极端思想的传播,严密防范宗教极端行为的发生。
涉及对外交往角度
梵蒂冈是罗马教廷演化而来的宗教国家,是世界天主教的中枢,是天主教徒心目中的圣地。罗马教廷认为世界各国天主教都是其分支机构,都要受其领导和统辖。而我国,宗教事务由宗教事务管理局管理。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①重要任务: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
②具体举措: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宗教,用中华优秀文化浸润宗教;爱国守法拥护党;服务于国家利益;对教义做出符合社会进步的阐释;反对利用宗教进行的非法活动。
注意: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社会现状
社会性质:坚持无神论
(1)宗教的本质: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
(2)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 鼓励公民信教(不鼓励、不支持、不提倡、不发展)
(3)共产党员不能信教。
(4)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 限制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
(5)国家保护正常、合法的宗教活动
(6)邪教不是宗教,邪教的本质是反人民、反社会、反科学的,取缔邪教组织,严惩邪教犯罪。
(7)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 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特别提醒】关于宗教工作的认识误区
三、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
1.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1)内容 (2)形成过程
(3)处理民族关系方针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
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1)民族格局重要特点 (2)表现
(3)民族分布特点 (4)民族关系特点
2.各民族贡献
3.国家结构
1.重视宗教工作的原因
2.我国的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
6.2
民族
区域
自治
制度
本课知识框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