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课件(3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课件(30张PPT)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7.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
第七课
治国理政基本方式
(为什么、是什么)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第八课
法治中国建设
(宏观怎么做)
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
第九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微观怎么做)
总目标与原则
法治国家(目标)
法治政府(主体)
科学立法(前提)
法治社会(基础)
严格执法(关键)
公正司法(防线)
第三单元知识体系
全民守法(基础)
三位一体
四项要求
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
第九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法治国家
法治社会
法治政府
科学立法
公正司法
严格执法
全民守法
我国法治
建设的历程
前提
关键
防线
基础
目标
主体
基础
第三单元逻辑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
基本方式
第八课
法治中国建设
是系统工程
要一体推进

基本要求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二、马克思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依法治国
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01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了解法律的类型
奴隶制度法
封建制法
资本主义法
社会主义法
古罗马
《十二铜表法》
《唐律疏议》
《法国民法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原始社会没有法律,
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
思考:法为什么最早出现在奴隶社会而非原始社会?
问题1.法是人类社会产生就存在的吗?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思考:法为什么最早出现在奴隶社会而非原始社会?
统治
反抗
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的发展
私有制产生
统治阶级
被统治阶级
制定法律(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
阶级产生
1.法律的产生: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问题2.法律维护的是谁的利益?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吗?
唐不准吃鲤鱼、明武宗不准吃猪肉、清不准研究天文…这些律法本质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
①其本质在于为统治阶级服务,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由国家规定或认可,具有普遍约束力。
②这些律法起到了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
2.本质:法律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
3.作用:它既维护公共和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汉谟拉比法典》内容判刑举例∶
事例一∶【某好心人收留一不堪主人虐待而逃亡的奴隶】→定刑∶【死刑】
事例二∶ 【奴隶主将奴隶伤害致死】→定刑∶【无罪】
事例三∶【奴隶不承认主人是自己的主人】→定刑∶【割除双耳】
事例四∶【理发匠剃去奴隶的发式标记】→定刑∶【砍去双手】
事例五∶【贵族打死贵族】七定刑∶【赔款】
法国《人权宣言》: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人权宣言《人权宣言》
1789年8月26日颁布,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纲领性文件。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基本原则。人权宣言宣称∶"在权利方面范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这些权利,从而使基本人权原则成为宣言的核心内容。
古代:
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
近代: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
法律具有阶级性
人治:个人或者少数人因掌握社会公共权力,以军事、经济、政治、法律、文化、伦理等物质与精神手段,对占社会绝大多数的其他成员进行等级统治的社会体制。
法治与人治,法治与法制的区分
古代社会的特点
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强调一个国家处于依法治理的一种状态,是一种贯彻法律至上、严格依法办事的治国原则和方式。【动词】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强调一个国家的法及其法律制度。【名词】
现代社会的特点
法治
法制
立足点和归宿
基础和前提条件
4.中华法系
是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文明,它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其代表性法典为《唐律疏议》。
——源远流长(特征)
含义
意义
中华法系源远流长,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开始制定成文法,并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发布法律。
春秋战国
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展。
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
西汉时期
鸦片战争后,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以实现变法图强的梦想。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他们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
近代尝试
春秋战国
唐朝时期
西汉时期
“法者,治之端也。”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下列对法的认识正确的有( )
①法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
②法是社会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共同意志的体现
③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社会规范
④法律就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A
典例精练
法的本质:法律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
【详解】②:法律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而不是社会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共同意志的体现,②排除。④:在我国,法律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但并不是所有国家的法律都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在剥削阶级统治的国家,法律主要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④排除。故本题选A。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02
1. 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地位
人类法律文明的进步促进了法学思想的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谱写了人类法治思想史上的新篇章。
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2. 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内容
(1)法的产生
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2)法的本质
统治
反抗
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的发展
私有制产生
统治阶级
被统治阶级
法律体现统治阶级意志
阶级产生
为法的起源提供社会条件
为法的起源提供政治条件
为法的起源提供经济条件
国家
(统治工具)
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内容:
法的本质: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法的产生: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法律的产生: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本质:法律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
对比
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3)决定因素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地理环境
人口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决 定
如: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奴隶社会,不会制定出保护科技发明创造的知识产权法;在大工业时代之前的社会,不会制定出保护自然环境的环境法。
总和
经济基础
决定
上层建筑
法律制度属于
政治上层建筑
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 法的
历史类型
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四种历史类型的法,即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
什么样的阶级社会
对应什么样的法律
X
(P77)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社会规范,是指调整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则,主要包括法律规范、道德规范、职业规范,还有宗教规范、风俗习惯、社会礼仪等。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社会规范。
小伙子,能给老人让个座位吗?
喝酒开车,抓!
关心学生、爱护学生
名词点击:社会规范p76
法律规范
道德规范
职业规范
(1)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法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法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既平等地享有权利,也平等地履行义务。
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4.法的特征(作用)
国家根据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通过相应的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订、修改和废止各种规范性文件以确立规则的活动。
制定
认可
国家以一定形式赋予在社会生活中已经存在的某种行为规则以法律效力的活动。
(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如:通过《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试行)》、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如:认可民族习惯、地方习惯、物权习惯、交易习惯、家庭婚姻习惯等
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4.法的特征(作用)
(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4.法的特征(作用)
普遍的约束力
在任何国家,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都将由专门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责任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国家强制力
以国家的强制机构(如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为后盾的,是与国家制裁相联系的,表现为对违法者采取的国家强制措施。
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法在国家治理中既具有政治职能,又具有社会职能。
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
例如打击违法犯罪
政治职能
指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例如规范交通,保障老年人权益等
社会职能
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中
5.法的职能
体现
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政治职能 社会职能
区别 含义 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 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表现 确认国家政权的性质、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 镇压制裁打击各种犯罪活动; 惩办和改造犯罪分子; 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等。 维护人类社会的基本生活条件;
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文化;
维护社会公平、管理社会生产、提供社会服务、维护公共秩序等。
适用主体 法的政治职能的对象主要是敌人 (处理人民与敌人的矛盾) 法的社会治职能的对象主要是人民
(协调人民内部的矛盾)
联系 政治职能是法的作用的核心,决定社会职能;社会职能是政治职能的基础和体现,二者是统一的。法所具有的这两种职能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中。 5.法的职能
某地破获了一起向国外情报机构提供我国军事保密资料的重大间谍案,两名被告人被人民法院依刑法判处无期徒刑。
政治职能
一农户与当地一家粮油公司签订了小麦收购合同,后双方因款项发生争议。人民法院依法判决粮油公司全额向农户支付购粮款。
社会职能
探究:以下案例体现了法的什么职能?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03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1)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
(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 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1.影响法治
建设的因素
①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五个方面都有法可依;
立法科学化、民主化、立法质量不断提高;
法律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公平正义、保障公民权利、确保国家权力正确行使等方面作用不断增强。
②依法行政和司法公正水平不断提高
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行政执法和司法体制;
行政机关不断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严格规范文明执法,法治政府不断推进;
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审判权。
2.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立法方面
行政司法
③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通过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同时,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我国将人权保障贯穿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使人权法制保障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④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是一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参与的、史无前例的伟大社会实践。
2.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人权保障
法治思想
我国法治
建设的历程
法的
历史类型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法的产生
我国法律的
发展历程
法律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
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法的
决定因素
课堂小结
原因
成就
法的职能
法的特征
法的本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