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课件(1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课件(17张PPT)

资源简介

(共17张PPT)
7.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第一目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第二目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因
(1)必要性:
①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P81。治国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P74
(2)重要性:
②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到党执政兴国,关系到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P81
①法治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P81
②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以理性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P73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法律规范体系
法治实施体系
法治监督体系
法治保障体系
党内法规体系
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
法治社会
依法治国
依法执政
依法行政
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
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共同推进
一体建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总目标:
2. 科学内涵
最根本的保证
根本制度基础
根本遵循
行动指南
达成效果
前提
法治体系(总抓手)
贯彻实施
形成
实现
坚持
(二)坚持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及科学内涵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1)是什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具体内容:
建设社会主义
法治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法治体系
法律规范体系
法治实施体系
法治监督体系
法治保障体系
党内法规体系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静态的法律制度(国家)
静态的法规制度(党的)
动态的用法来治理的体系:
(实施、监督、保障)
具体路径
前进方向
(3)要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向着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不断前进。p81
区分不同行为主体在依法治国中的职责和作用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全面
依法治国
原则
1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
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
3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5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政治保证)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统一起来。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尊重宪法和法律权威,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
(1)原因:
(2)要求:
党进行立法( ) 党制定法律( )
党严格执法( ) 党公正司法( )
注意: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力量源泉)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1)原因:
(2)要求: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1)原因: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2)要求:①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②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价值追求)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1)原因:
(2)要求: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注意: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要反对特权和歧视。没有正当理由给予优待,即为特权;没有正当理由加以限制或增加负担,即为歧视。
平等允许合理的差别。特定群体: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
注意: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要反对特权和歧视。没有正当理由给予优待,即为特权;没有正当理由加以限制或增加负担,即为歧视。
平等允许合理的差别。特定群体: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
注意: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A、要反对特权和歧视,但平等允许合理的差别。
B、“平等”指公民在法律实施上的平等
(是守法平等和司法平等,不是立法平等)
C、不是绝对的平均主义,反对特权和歧视。
4.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精神支撑)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1)原因:
(2)要求: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民法典第184条
“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适用条件:救助行为需为“自愿”“紧急”,且不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如明知自身无能力施救仍冒险操作)。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实践基础)
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要求: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我们要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但是学习借鉴不等于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认真鉴别、合理吸收,不能搞‘全盘西化’,不能搞‘全面移植’,不能照搬照抄。”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01
02
03
04
05
小结: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背诵)
根本保证
力量源泉
价值追求
精神支撑
实践基础
材料二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船重千钧,掌舵一人。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
材料一 在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是人民群众参与司法的一种直接形式。它是为了使法官的法律专业逻辑,不偏离社会的大众生活逻辑太远,使得司法接地气。
材料三 2022年3月31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通报,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原副主任傅政华(正部级)严重违纪违法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判断以下材料分别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哪个原则?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宣告中国迈入“民法典时代”。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编纂民法典”这一重大立法任务。
这是一部有效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全国人大常委会10次审议,10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3次组织全国人大代表研读讨论,针对意见反映集中、争议较大的问题专门召开座谈会……民法典立法适应发展、与时俱进,直面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痛点难点问题,积极回应社会热点诉求、满足新时代人民法治需求、对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新规定。
民法典的编纂以“保护民事主体权利”作为主线,把对人身权、人格权的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到规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小到规制霸座行为、禁止高利放贷;从民法总则规定民事活动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到具体条文要求赡养父母、抚养未成年子女,民法典草案用一个个法条映照出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在“民”与“法”之间彰显为民情怀。
结合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民法典的编纂遵循了依法治国的哪些原则。
2、我国民法典的出台过程
①全面依法治国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领导立法……
②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
⑤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③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课堂小结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因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