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4《友谊地久天长》教学设计课题基本信息课题 友谊地久天长学科 心理健康 年级 六年级 单元 第十四课版本 北师大版 册别 下册1.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内容分析:六年级学生处于同伴关系敏感期,重视友情但缺乏成熟的矛盾解决能力。部分学生易因误会、猜疑导致友谊破裂,需通过实践性活动强化信任意识与沟通技巧。 学生情况分析:本课以“友谊维护”为核心,通过心理剧、案例分析、互动讨论等模块,引导学生理解信任、宽容、尊重在友谊中的重要性,并掌握化解冲突的具体策略。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探究式、互动式、合作学习、学科实践。 4.信息技术(配套课件)准备:多媒体(PPT课件、网络资源、人工智能等)2.学习目标与学习效果评价设计学习目标 评价内容与方式1.理解友谊的五大原则(信任、宽容、尊重、友善、互助),掌握冲突化解的“三步法”(求证事实→分析原因→主动示好)。 2.能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沟通技巧化解矛盾,如设计“心语卡片”表达真诚,或通过“三步法”解决误会。 3.增强对友谊的珍视感,树立“以信任为基础,以理解为纽带”的交往观。 1.通过课堂提问与案例分析,观察学生是否能准确复述原则与方法 2.通过“心理剧”表演与“心语卡片”成果展示,评估学生解决问题的逻辑性与可行性 3.通过课后“亲子分享”反馈表,分析学生是否从情感层面认同友谊价值3.学习重难点及突破方法学习重难点 突破方法学习重点:理解信任是友谊的核心,掌握化解矛盾的具体策略。 学习难点:在情绪激动时保持理性,主动求证事实而非主观臆断。 1.通过李昊与陈博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总结猜疑的危害;结合“方法指南”归纳冲突解决步骤。 2.设计“智慧提示”小组讨论活动,模拟“小利与小龙”等情境,演练“三步法”逻辑推导。4.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一、情境导入——感知冲突(10分钟) 1.教师播放短视频《消失的镜头盖》,提问:“李昊为什么怀疑陈博?如果是你,会如何处理?”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归纳核心问题:缺乏信任导致友谊破裂。 通过视听素材引发共鸣,初步揭示猜疑对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二、案例剖析——理解信任(20分钟) 活动一:案例分析《镜头盖风波》 1.情境复现:学生分角色朗读李昊与陈博的冲突片段。 2.深度讨论: (1)李昊的怀疑是否合理?陈博的感受如何? (2)如果你是李昊,发现误会后应如何挽回友谊? 3.方法提炼:教师结合教材“心灵港湾”内容,总结友谊五原则(信任、宽容、尊重、友善、互助)。 通过角色代入深化共情能力,引导学生理解信任是化解矛盾的前提。三、实践演练——化解矛盾(15分钟) 活动二:心理剧《连环画之夜》 1.剧情设计:学生根据课本剧情(韩雨与子墨的冲突)设计不同结局: 结局A:韩雨拒绝子墨,两人争吵。 结局B:韩雨解释作业紧张,提议周末再聚。 2.讨论反思:对比两种结局中角色的感受,总结理性沟通的关键(如“三步法”)。 通过多结局模拟,让学生体会不同沟通方式对友谊的影响,强化方法应用。四、情感表达——传递真诚(10分钟) 活动三:制作“心语卡片” 1.学生独立设计卡片,书写对朋友的感谢或歉意,如:“谢谢你在我难过时安慰我,上次误会你是我不对。” 2.班级展示:匿名分享部分卡片内容,评选“最温暖心语”。 通过具象化表达,促进学生情感外化,搭建友谊修复的桥梁。五、总结升华——内化原则 (5分钟) 1.学生用“关键词接龙”总结本课收获,如:信任→宽容→尊重→互助→友谊长青。 2.教师布置实践作业: 必做:运用“三步法”解决一次实际矛盾,记录过程。 选做:与父母分享“友谊维护计划”,填写“亲子分享”表格。5.板书设计6.教学反思与改进14《友谊地久天长》实践性作业单姓名 时间 学校 班级 组别课前实践性作业题1.案例收集:回忆一次你与朋友发生矛盾的经历,简要记录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预习思考:阅读课本中李昊与陈博的故事,思考: 如果你是李昊,在镜头盖丢失时会怎么做? 如果你是陈博,被误解后如何调整心态?课堂实践性作业题1.生活的内容:强调信任、沟通与理解是友谊的核心 2.实践的方式:心理剧表演体验角色情感,讨论最佳解决方式;案例分析讨论:分组分析情景,探讨信任建立与矛盾化解策略。 3.素养的目标:培养社交情感能力,增强同理心与沟通技巧;通过实践强化信任、责任担当及冲突解决能力,促进健康人际关系的构建,提升社会参与素养。三、“五步探究”解题(一) 创设生活情境,明确学习任务 朗读课本中“李昊与陈博因镜头盖丢失产生误会”的故事。 思考:如果你是李昊,发现镜头盖不见时,为什么第一反应是怀疑朋友?如果你是陈博,被冤枉后会有什么感受? 学习目标: ①分析误会产生的原因; ②总结化解矛盾的方法; ③实践信任与沟通的技巧。(二) 分解学习任务,开展学习尝试 第一步案例分析:阅读李昊与陈博的故事,小组讨论误会产生的原因,列举李昊与陈博矛盾的3个原因。。 第二步方法归纳:结合书中的“重归于好方法”,总结矛盾化解策略,从书中选出2条化解方法,结合生活实例说明。 第三步情景模拟:分角色表演“心理剧”或模拟案例(如朋友借钱未还),实践沟通技巧(询问事实、表达感受)设计对话并表演。。 第四步应用反馈:每人制作“心语卡片”,写下对朋友的真诚留言(可匿名),小组内分享并记录感受。(三)分析学习尝试,讨论学习方案 一、学习准备 1.材料工具: 教材案例(李昊与陈博的故事、心理剧剧情等); 白纸、彩笔(制作心语卡片); 角色扮演道具(如姓名牌、简单场景标识)。 2.环境布置: 教室桌椅分组摆放(每组4-5人),预留表演空间; 投影或黑板展示任务步骤与表格。 二、学习分工 每组明确以下角色: 组长:主持讨论,分配任务,把控时间; 记录员:整理讨论结果,填写学习表格; 演员(2人):负责心理剧或情景模拟表演; 观察员:记录组员表现,提出改进建议。(注:角色可轮换,确保全员参与) 三、学习步骤 1.案例分析 阅读教材故事,组长引导组员讨论误会产生的原因(如猜疑、未沟通),记录员归纳3条原因。 2.方法总结 结合教材“重归于好方法”,每组选出2条策略(如主动示好、换位思考),联系生活实例说明。 3.情景模拟 选择情境(如“被传坏话”或“借钱未还”),设计对话并表演。观察员记录是否体现信任与沟通技巧。 4. 应用反馈 每人制作“心语卡片”,写下对朋友的真诚留言(可匿名),小组内分享并记录感受。 四、注意事项 1.尊重与合作: 讨论时轮流发言,不打断他人; 角色扮演中避免嘲笑,保持专注。 2.时间管理: 组长按步骤分配时间,避免拖延。 3.真实表达: 心语卡片内容需真诚,不强求公开隐私。(四) 把握学习方案, 合作学习行动 1.案例分析 阅读教材故事,归纳3条原因 1. 2. 3. 2.方法总结 结合教材“重归于好方法”,每组选出2条策略(如主动示好、换位思考),联系生活实例说明。 1.策略: 因为: 2.策略: 因为: 3.情景模拟 选择情境(如“被传坏话”或“借钱未还”),设计对话并表演。观察员记录是否体现信任与沟通技巧。 4. 应用反馈 每人制作“心语卡片”,写下对朋友的真诚留言(可匿名),小组内分享并记录感受。(五) 抓住学习行动, 评价学习成果 成果展示与汇报: 每组展示实践成果,重点说明: ① 矛盾解决的关键步骤; ② 过程中遇到的挑战; ③ 友谊的变化(如信任增强、互动增多)。 多维度评价: 自评:填写《学习反思表》,回答“我学会了哪些化解矛盾的方法?”“下次遇到类似问题我会怎么做?” 互评:小组间根据“方案创意性”“行动有效性”互相打分(满分5星)。 总结升华: 全班齐读课本中马克思的名言:“友谊总需要用忠诚去播种……用谅解去护理。” 延伸任务:将“友谊守则”张贴在教室墙上,定期评选“班级友谊之星”。四、课堂拓展:1.案例迁移: 分析课本中“晓平与晓羽”“小利与小龙”的案例,分小组提出解决方案。 2.名言实践: 结合马克思的名言“友谊需要用忠诚去播种……”,设计一条班级友谊守则。课后实践性作业1.亲子分享(必做): 与父母讨论“如何维护友谊”,将你的看法和父母的建议填写在课本“亲子分享”表格中。 2.心语卡片(选做): 制作一张“心语卡片”,写下对朋友的感谢或歉意,并送给他/她。 3.观察日记(选做): 观察一周内你与朋友的互动,记录3件体现“信任”或“宽容”的小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