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六年级心理健康下册《告别母校》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六年级心理健康下册《告别母校》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20《告别母校》教学设计
课题基本信息
课题 告别母校
学科 心理健康 年级 六年级 单元 第二十课
版本 北师大版 册别 下册
1.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这堂课聚焦小学毕业节点,教材以引导学生回顾小学时光、表达感恩之情为主线。通过分享回忆、探讨贡献等活动,帮助学生梳理成长经历,认识到母校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为学生提供表达情感的契机,培养感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助力学生顺利迈向新的学习阶段。 2.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小学到中学的转折点,他们对母校、老师、同学都有深厚的情感。他们在小学期间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和社交技能,但在面临毕业和即将进入中学的转变时,可能会有些不安、紧张和期待。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探究式、互动式、合作学习、学科实践。 4.信息技术(配套课件)准备:多媒体(PPT课件、网络资源、人工智能等)
2.学习目标与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习目标 评价内容与方式
1.知识与技能:了解母校、老师和同学在自己成长中的作用;学习如何为母校做出贡献,表达对母校的感激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享和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合作能力;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母校的成长和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母校的感恩之情;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1.独立思考能力。(师评+自我评价) 2.合作意识意识和能力。《师评+互评》 3.表达能力。(师评+互评)
3.学习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引导学生表达对母校和老师的感激之情;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合作精神。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真实、深入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激发学生对母校未来的关心和期待。 应用“五步探究”的策略。 2.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探讨合作,展示分享。
4.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回忆分享引深思 令人留恋的小学生活即将结束了,你在母校有哪些美好的回忆呢?请拿出珍藏的照片给大家分享分享。 教师总结:同学们刚刚回忆小学里那些难忘的时光,无论是在操场上的奔跑,还是在图书馆里的安静时光,每一刻都充满了欢笑和成长。这些美好的回忆都是我们母校留给我们的宝贵礼物。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如何为母校做出我们的贡献,让每一位同学都能为母校留下自己的印记,让它变得更好。 通过让学生分享珍藏照片,唤起小学美好回忆,营造温馨氛围,自然地引出为母校留下美好印记的话题,激发学生对母校的感恩之情与责任感,为后续教学环节奠定情感基础。
二、成长回顾与赋能 1.引出心情话吧:思考同学们在小学阶段遇到了哪些困难,是什么让你战胜困难,变得更好? 教师总结:在小学阶段,我们都可能遭遇过困难和挑战,就像小力遇到的经常拖交作业的问题。但有时,是老师和同学的支持让我们勇敢面对,克服困难。记住,面对困难时,不要害怕,要勇敢地去改变,就像小力一样,找到支持和帮助,不断提高自己。 2.心灵港湾:母校给我们提供了什么:良好的学习环境、有责任心的老师、亲切的同学和朋友、知识的海洋 3.方法指南:我能为母校做些什么? 我为母校写首诗、制作校园图片册、写一份倡议书、捐赠或创作、志愿活动 引导学生回顾小学阶段的挑战与成长,体会学校、师长给予的帮助,强化学生的感恩意识,同时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汲取力量,培养面对困难的勇气和积极向上的心态,为未来发展赋能。
三、创意感恩在行动 1.学生根据自己的准备和喜好自由选择一种方式进行小组合作完成活动 活动一:我为母校写首诗 小组活动,每组6-8人,为母校创作一首诗,来表达我们对老师、同学、母校难以忘怀的心情。 活动二:图片册制作 小组活动,每组6-8人,从课前准备的照片中挑选合适的图片,思考图片排版、文字说明,制作校园图片册。 活动三:倡议书设计 小组活动,每组6-8人,分析校园现状,确定倡议主题(如环保、文明行为等),思考倡议内容、格式,撰写倡议书。 2.各小组将完成好的作品贴在老师准备的“感恩树”上。 组织学生分组开展多样化创意活动,为母校创作作品、设计倡议,让学生将内心感恩之情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实践中培养合作、创新与表达能力,增强对母校的归属感与热爱。
四、成果展示共升华 1.成果展示:各小组依次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如朗诵感恩诗、展示图片册、宣读倡议书。展示过程中,小组成员要介绍作品的创作思路、特色和想要表达的情感。 2.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回顾了小学时光,深情地感慨了与母校的不舍。大家通过分享与创作,都展现了对母校、老师和同学深深的感恩与思念。离别总是情深意切,但也是成长的开始。希望各位同学在即将进入中学的新征程中,能继续珍惜每一刻,勇敢前行,未来的日子里笑容如花,学业有成! 让各小组展示成果,促进交流分享,加深对小学时光的珍视。教师总结升华,不仅强化学生对母校的感恩,还激励他们以积极姿态迈向新旅程,实现情感与认知的双重升华。
五、课后实践作业 设立心愿墙:在教室设置一面心愿墙,同学们可以写下自己对未来的期望、对母校和老师同学的祝福等,贴在心愿墙上,作为小学毕业的美好留念。 为学生提供表达内心想法的平台,让他们能将对未来的憧憬、对母校师生的祝福有形化。
5.板书设计
告别母校 作为六年级学生,我们能为母校做: 1、我为母校写首诗 2、制作校园图片册 3、写一份倡议书 4、捐赠或创作 5、志愿活动
6.教学反思与改进
20《告别母校》实践性作业单
姓名 时间 学校 班级 组别
一、课前实践性作业题
回顾小学六年生活,挑选1张具有代表性的校园照片(如课堂活动、校园节日、运动会等场景),并在每张照片旁附上简短文字,记录照片背后的难忘故事或自己的感受。
二、课堂实践性作业题
1.生活的内容:在课堂中参与各种与告别母校相关的活动,如分享小学时光、创作感恩作品等,将对母校、老师和同学的情感融入其中。 2.实践的方式:通过小组合作创作诗歌、制作感恩树、设计倡议书等活动,以实际行动表达对母校的感恩。 3.素养的目标: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增强对母校的感恩之情和责任感,提升社会责任感。
三、“五步探究”解题
(一) 创设生活情境,明确学习任务 小学时光即将结束,在离别之际,我们要通过创作和实践,为母校留下独特的回忆,表达我们的感恩之情。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项感恩母校的任务,如创作一首感恩诗、制作一份校园图片册、设计一份文明校园倡议书等。
(二) 分解学习任务,开展学习尝试 1.诗歌创作组:思考小学六年的难忘经历、对母校的情感,结合诗歌创作技巧,确定诗歌主题、结构和内容,写出诗歌初稿。
2.图片册制作组:从课前准备的照片中挑选合适的图片,思考图片排版、文字说明,制作校园图片册初稿。
3.倡议书设计组:分析校园现状,确定倡议主题(如环保、文明行为等),思考倡议内容、格式,撰写倡议书初稿。
(三)分析学习尝试,讨论学习方案 教学准备:准备绘画工具、彩纸、卡片、剪刀、胶水等制作材料,以及展示用的黑板、多媒体设备。 人员分工:根据学生意愿和特长进行分组,每组推选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如在诗歌创作组中,擅长写作的同学负责撰写诗句,富有创意的同学负责构思诗歌意境;图片册制作组中,摄影技术好的同学负责筛选照片,有设计能力的同学负责排版;倡议书设计组中,逻辑思维强的同学负责组织内容,书写工整的同学负责抄写倡议书。 实践步骤: 1.说一说:各小组内部交流各自的初稿,分享创作思路和想法。 2.议一议:针对初稿进行讨论,从内容完整性、情感表达、创意性、可行性等方面进行评价,提出修改建议。 3.改一改:根据讨论结果,确定最终的创作方向和方案,每个成员进行修改。 4.贴一贴:各小组将完成好的作品贴在老师准备的“感恩树”上。 5.成果展示:各小组依次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如朗诵感恩诗、展示校园图片册、宣读倡议书。展示过程中,小组成员要介绍作品的创作思路、特色和想要表达的情感。 注意事项:在讨论过程中,鼓励每个同学积极发言,尊重他人意见;合理安排时间,确保每个环节有序进行;关注小组内性格内向或参与度低的同学,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和创作。
(四) 把握学习方案, 合作学习行动 1.诗歌创作组:按照讨论后的方案,进一步完善诗歌内容,进行词句润色,确定最终的诗歌版本。可以配上简单的插画,使诗歌更具表现力。 2.图片册制作组:根据排版设计方案,对图片进行精挑细选和合理排版,添加恰当的文字说明,突出校园特色和美好回忆,完成校园图片册制作。 3.倡议书设计组:完善倡议书内容,规范格式,用醒目的字体书写或打印出来。可以绘制一些与主题相关的图案,增强倡议书的吸引力。 完成好后贴一贴:各小组将完成好的作品贴在老师准备的“感恩树”上。
(五) 抓住学习行动, 评价学习成果 1.成果展示:各小组依次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如朗诵感恩诗、展示校园图片册、宣读倡议书。展示过程中,小组成员要介绍作品的创作思路、特色和想要表达的情感。
2.评价方式:
(1)学生互评:其他小组的同学认真倾听和观看展示,从内容、创意、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价,提出优点和建议。
(2)教师评价:教师对各小组的作品进行全面评价,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创意,指出存在的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重点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创新思维等。
3.评价总结:根据评价结果,各小组对作品进行最后的完善和整理,将优秀作品展示在班级文化墙或送给母校留念。
四、课堂拓展:
如果还有时间,可对“感恩树”进行装饰。
五、课后实践性作业
设立心愿墙:在教室设置一面心愿墙,同学们可以写下自己对未来的期望、对母校和老师同学的祝福等,贴在心愿墙上,作为小学毕业的美好留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