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青春的脚步悄悄来临》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青春的脚步悄悄来临》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11《青春的脚步悄悄来临》教学设计
课题基本信息
课题 青春的脚步悄悄来临
学科 心理健康 年级 五年级 单元 第十一课
版本 北师大版 册别 第十一册
1.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青春的脚步悄悄来临》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心理健康课程的第11课,旨在帮助学生认识青春期的身心变化,培养健康的性别角色认知和人际交往能力。教材通过“心情话吧”“认识自己”“我们欣赏的男生女生”等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身体变化、心理体验及异性相处方式,强调倾听、支持、真实和守时的课堂约定。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注重互动与体验,帮助学生以积极态度迎接青春期,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2.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初期,身心开始发生明显变化,对自我认知和异性交往充满好奇与困惑。部分学生可能因身体变化感到害羞或焦虑,对异性相处表现出回避或矛盾心理。他们渴望被认可,但缺乏正确的表达方式。通过本课活动,学生能更好地认识自身变化,学习欣赏异性优点,建立健康的交往态度,缓解青春期的不安情绪,促进心理的平稳过渡。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探究式、互动式、合作学习、学科实践。 4.信息技术(配套课件)准备:多媒体(PPT课件、网络资源、人工智能等)
2.学习目标与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习目标 评价内容与方式
1.了解青春期身体和心理的变化,认识成长的自然规律。知道男女生在青春期可能表现出的不同特点,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认知。接纳自己的身心变化,减少因成长带来的焦虑或羞怯感。学会欣赏异性的优点,培养尊重、平等的交往态度。 2.能在活动中积极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与同学友好互动。掌握与异性同学自然、礼貌相处的技巧,避免回避或排斥行为。 3.树立健康的青春期观念,认识到成长是美好而自然的过程。增强班级凝聚力,营造和谐、互助的集体氛围。 1.课堂观察(他评+师评)。 2.评价探究学习过程(自评+互评+师评) 3.评价学习成果(自评+互评)
3.学习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学习重难点 突破方法
学习重点:认识并接纳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 学习难点:帮助学生掌握应对青春期问题和挑战的方法,从容面对青春期的各种变化。 开展合作探究。 开展学科实践。
4.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新课导入 (3分钟) 谜语激趣:
“它让声音变粗,让个子长高,让心情像天气一样多变——这是什么?”(答案:青春期) 自由联想:
播放《童年》背景音乐,提问:“提到‘青春期’,你最先想到什么词?”(板书学生答案) 通过谜语和音乐导入,让学生在头脑中首先想到的就是青春期。
二、探究新知 (24分钟) 活动1:抓“青春”——热身游戏 规则:听教师讲故事,听到“青春”时快速抓同伴手指。 讨论: “游戏中你的反应速度如何?这和青春期需要‘快速适应’有什么联系?” 活动2:我的成长记录 填写表格: 在轻音乐中闭眼回忆,填写身高、体重、情绪变化等。 匿名分享: 用投票器统计“你对这些变化的感觉”(自豪/害羞/困惑),展示结果并讨论。 活动3:男生女生眼中的彼此 分组讨论: 男生组写“欣赏的女生特质”,女生组写“欣赏的男生特质”。 归类展示: 将“外貌”“性格”等标签拖到PPT对应区域,强调“尊重差异”。 活动四:情境演练 案例表演: 情境1:路上遇到异性同学不敢打招呼。 情境2:拒绝和异性分组合作。 任务:分组设计“更自然的解决方式”,并表演。 学生做好记录,增强对自己身体的了解。 学生通过对男女生不同的讨论来增加对异性的了解。 通过情景演练,锻炼学生能力。
三、拓展天地 (10分钟) 1 观察日记:记录一周内自己的一次情绪变化,分析原因。 小调查:采访父母/长辈“他们的青春期故事”。 通过拓展延伸,采访父母长辈的青春期故事。
四、课堂小结 (3分钟) 本节课通过游戏互动、成长记录、角色扮演等活动,引导学生科学认识青春期的身心变化,理解情绪波动和异性交往的常见现象。学生在讨论中学会接纳自我、尊重差异,掌握自然礼貌的相处方式。课堂氛围轻松开放,学生积极参与,初步建立了对青春期的积极认知,为后续心理健康成长奠定了基础。课后可通过观察日记和家庭访谈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 通过总结整理,提高了学生对青春期的了解。
5.板书设计
青春的脚步悄悄来临 身体变化 → 长高、变声 心理变化 → 情绪多变、敏感 异性交往 → 自然、礼貌、尊重
6.教学反思与改进
11《青春的脚步悄悄来临》
姓名 时间 学校 班级 组别
一、课前实践性作业题
1.连续3天观察并记录自己的两项身体变化(如身高、情绪波动次数)和一项心理变化(如对异性同学态度的变化)。 2.用表格或折线图呈现数据,标注发现的问题(如"为什么周一情绪更烦躁?")。
二、课堂实践性作业题
1.生活的内容: 这堂课教学内容主要有三点。1.身体变化:如个子猛长(例:去年校服今年穿短了)、变声(例:男生说话声音沙哑);2.心理波动:情绪像“过山车”(例:因小事突然烦躁,又很快开心);3.异性相处:从回避到自然(例:以前见异性同学扭头走,现在能大方打招呼)。通过游戏、讨论引导学生科学看待成长,像认识天气变化一样接纳青春期的“晴雨交替”。 2.实践的方式: 观察记录:每日测量身高体重,制作成长曲线图,直观感受身体变化。 情境模拟:分组演绎异性交往场景(如借文具、合作值日),练习自然沟通技巧。 情绪日记:用表情符号记录每日情绪波动,分析触发原因(如考试压力、朋友争执)。 访谈调研:采访父母或学长,了解他们青春期的困惑与应对经验,提炼实用建议。 创意表达:绘制漫画或短视频,对比青春期前后的变化,强化自我接纳。(注:实践需结合课堂知识点,如身体发育、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 3.素养的目标: 本课立足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引导学生:科学认知青春期身心变化(如理性看待变声、情绪波动);自主调适心理状态(如用日记管理情绪);尊重差异,建立健康的异性交往模式(如合作时自然沟通)。
三、“五步初探”解题
(一) 创设生活情境,明确学习任务 生活情境:播放学生熟悉的动画片段(如《青春变形记》主角情绪失控场景),同步展示班级同学身高增长对比图。 学习任务: 观察并列举片中角色与身边同学的身心变化; 分组讨论"这些变化是异常的吗?为什么?",最终归纳青春期变化的普遍性与科学性。
(二) 分解学习任务,开展学习尝试 1.自主发现
学生填写《我的成长记录表》,用具体数据(如身高、体重)和关键词(如"易怒""害羞")描述近期变化,激活个人体验。 2.科学归类
小组合作将组员的变化案例分类贴到"身体变化树"(如变声、长痘)和"情绪气象站"(如烦躁、开心)展板,教师补充科学解释。 3.情境思辨
分析《依依的梦》案例,用"如果是我"句式讨论应对策略(如"如果突然长痘痘,我会…"),录制30秒语音日记。 4.正向重构 用"成长勋章"模板(如"我的声音变化=成为大人的标志")将消极认知转化为积极表达,全班制作青春成长墙。
(三) 分析学习尝试,讨论学习方案 1.学习准备材料:成长记录表、展板贴纸、案例卡、录音设备。分组:4-5人/组,确保男女混合,推选记录员、汇报员各1名。 2. 学习分工:记录员:汇总组员变化案例;汇报员:展示讨论成果;其他成员:参与分类、录音。 3. 学习步骤
① 独立填写记录表(5分钟);
② 组内分享并分类贴展板(8分钟);
③ 讨论案例卡并录制应对策略(10分钟);
④ 合作设计“成长勋章”,布置成长墙(7分钟)。 4. 注意事项 尊重隐私,不评价他人变化; 录音时使用编号代替姓名; 时间控制:严格按计时器推进。
(四) 按照学习方案, 进行学习实践 自主发现:提供"变化提示卡"(如"最近声音/皮肤有无变化?"),辅助回忆。 科学归类:发放"青春期变化科学手册",标注典型案例(如变声=喉结发育),供参考分类。 情境思辨:给予"应对策略选择单"(选项含"找朋友倾诉""请教校医"),降低表达难度。 正向重构:展示范例勋章("长高=生命之树在拔节"),启发积极表达。 通用支持:教师巡回指导,对争议问题即时科普(如"情绪波动与激素的关系")。
(五) 抓住学习实践, 评价学习成果 教师评价: 过程性:关注小组协作、问题解决能力,而非结果对错; 差异化:根据学生基础给予针对性反馈(如肯定内向生的发言勇气)。 学生互评: 具体化:用"我欣赏XX的…建议…"句式,避免空泛; 尊重隐私:不公开评价身体变化等敏感内容。
五、课堂拓展
1.用树叶贴纸记录进步(粉叶=身体变化,绿叶=情绪管理),共建班级"青春之树"; 2.采访父母"青春期最难忘的事",制作《两代青春对比手册》;
六、课后实践性作业
布置一周"身体变化日志"(如晨起身高、情绪分数),配合科普动画《身体的秘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