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心理健康下册第十五课 助人之美与乐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年级心理健康下册第十五课 助人之美与乐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15《助人之美与乐》教学设计
课题基本信息
课题 《助人之美与乐》
学科 心理健康 年级 四年级 单元
版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册别 下册
1.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围绕 “助人之美与乐” 展开,通过故事、案例、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助人为乐的内涵,感受帮助他人带来的快乐,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塑造学生积极价值观和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内容。 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开始关注他人和社会,具有一定的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意愿,但对于助人行为背后的深层意义和价值理解还不够深入。在人际交往中,部分学生可能已经有过帮助他人的经历,但缺乏系统的思考和总结;还有部分学生可能不太清楚如何在生活中主动帮助他人。此外,这个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参与体验式活动,因此采用生动有趣、互动性强的方式进行。 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探究式、互动式、合作学习、学科实践。 信息技术(配套课件)准备: 多媒体(PPT课件、网络资源、人工智能等)
2.学习目标与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习目标 评价内容与方式
过程目标: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活动,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历,认真倾听他人的观点。 结果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助人为乐的含义,讲述至少两个助人故事,并能说出帮助他人后的感受;能在 “小烦恼” 热线和 “快乐使者” 在行动活动中,为他人提供有效的帮助和建议。 素养目标: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意识和品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际交往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践行助人为乐的行为。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活动中的参与度、发言情况、团队合作表现(师评+他评) 学生对助人为乐含义的理解,以及对助人故事的讲述和感受分享(师评+小组互评) 学生在“小烦恼”热线和“快乐使者”在行动活动中的表现,包括给出建议的有效性、帮助他人的实际效果(自评+师生互评)
3.学习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学习重难点 突破方法
学习重点:理解助人为乐的内涵,认识到帮助他人不仅能给他人带来快乐,自己也能收获快乐;掌握在生活中帮助他人的具体方法和途径。 学习难点:将助人为乐的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在日常生活中持续保持乐于助人的品质。 故事和案例分析 小组讨论 实践活动
4.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教学导入 教师播放一段体现人们互相帮助的温暖视频,提问学生观看视频后的感受,引导学生分享生活中类似的经历,引出本节课主题 “助人之美与乐”。 通过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自然导入新课,为后续学习营造积极氛围。
二、故事分享与讨论 教师讲述赵平、李士谦、王羲之的助人故事,每讲完一个故事,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个故事带给你什么启示?你有过类似帮助他人的经历吗?当时感受如何?讨论结束后,小组代表发言分享。 通过故事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从故事中感受助人为乐的精神,结合自身经历加深对助人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三、“小烦恼” 热线 1. 学生按要求在纸条上写下学习、生活中的小烦恼,折好投入 “小烦恼信箱”。
2. 教师随机抽取纸条并宣读,其他学生抢答给出解决建议,纸条主人选择最满意的意见。
3. 邀请给出建议被认可的学生分享感受。 让学生在帮助他人解决烦恼的过程中,体验助人的快乐,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快乐使者” 在行动 1. 抽签选取学生表演 “不快乐的儿童”,表现出不同的负面情绪。
2. 其他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给予他们快乐,每组推选 “快乐使者” 去帮助 “不快乐的儿童”。
3. 全班同学评价 “快乐使者” 的表现,为表现优秀者颁发 “快乐使者奖状”,评选班级助人为乐榜样并发放奖状。 通过角色扮演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将助人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助人的乐趣和价值,树立班级榜样,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助人行为。
五、总结与拓展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助人为乐的意义和方法,鼓励学生在课后主动帮助他人,将助人行为延续到日常生活中;布置课后作业:回家帮爸爸妈妈做一件事,记录自己和父母的感受。 巩固所学知识,强化学生的助人意识,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延伸到生活中,培养学生长期的助人习惯。
5.板书设计
助人之美与乐 助人为乐真谛——善良之本,心灵之光,愉悦双心,构建和谐桥梁。 行动指南——伸出援手,传递温暖,倾听尊重,共克时艰,让爱流淌。
6.教学反思与改进
15《助人之美与乐》实践性作业单
姓名 时间 学校 班级 组别
一、课前实践性作业题
1.收集身边的助人故事:以文字或者绘画的形式记录下一件你自己经历过的或者看到的帮助他人的事情。 2.思考助人的意义:认真想一想,帮助他人之后,你自己的心情是怎样的?被帮助的人又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二、课堂实践性作业题
生活的内容: (1)深入理解助人为乐的内涵,认识到帮助他人能够带来的积极影响。 (2)借助 “小烦恼” 热线以及 “快乐使者” 行动这两个活动,来锻炼自己帮助他人的实际能力。 2.实践的方式: (1)采用情境模拟的方式,让同学们参与 “小烦恼” 热线活动,为他人解决问题。 (2)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体验 “快乐使者” 帮助他人的过程。 3.素养的目标: (1)培养自己的共情能力,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理解他人。 (2)提升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给出有效的建议。 (3)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树立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三、五步探究解题
(一) 创设生活情境,明确学习任务 情境导入:教师播放一段关于 “校园互助” 的短视频,引导同学们感受帮助他人的温暖场景。 学习任务:同学们分组讨论,找出在校园和家庭生活中常见的需要帮助的场景,例如同学之间的学习困难、老人过马路等。
(二) 分解学习任务,开展学习尝试 任务一:同学们各自写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个小烦恼。 任务二:小组内互相交换烦恼纸条,尝试为他人提供解决问题的建议
(三) 分析学习尝试,讨论学习方案 1.学习准备:准备好 “烦恼收集箱” 和记录建议的便签纸。 2.学习分工: (1)每组推选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和记录工作。 (2)一名同学担任 “热线接线员”,负责抽取烦恼纸条。 (3)其他同学作为 “快乐使者”,积极为他人提供帮助。 3.学习步骤: 第一步,同学们将自己写好的烦恼纸条投入 “烦恼收集箱”。 第二步,“热线接线员” 随机抽取纸条,并宣读烦恼内容。 第三步,小组内成员共同讨论,为该烦恼提供解决建议。 第四步,记录下大家认为最有效的解决建议。 4.注意事项:在讨论过程中,要尊重他人的意见,积极发言,避免打断别人。
(四) 把握学习方案, 合作学习行动 活动一:“小烦恼” 热线 小组内成员依次抽取烦恼纸条,为他人提供解决建议。 记录下每个烦恼的解决建议,并评选出 “最佳建议奖”。 活动二:“快乐使者” 在行动 小组内成员通过抽签的方式,确定自己要扮演的 “不快乐的儿童” 角色。 其他成员分组讨论,制定帮助该 “不快乐的儿童” 的方案。 每组推选一名 “快乐使者”,按照制定的方案去帮助 “不快乐的儿童”。
(五) 抓住学习行动, 评价学习成果 小组派代表按照汇报模版上台展示交流学习成果,其他小组对展示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补充。 汇报模版: 大家好,我是第 组的成员。 我们组抽取到的“烦恼”是: 我们讨论出的解决办法有: 我们一致认为 这个办法最有效,理由是 有不同的欢迎大家补充。 我的汇报完毕,谢谢大家。
四、课堂巩固拓展
1.分享活动:邀请同学们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和体会,例如帮助他人后自己的心情变化,或者通过活动学到了哪些帮助他人的方法。 2.总结提升: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助人为乐的重要性,并鼓励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助人为乐的精神。
五、课后实践性作业
1.家庭任务:为家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帮父母洗碗、整理房间、照顾弟弟妹妹等,并记录下自己和家人的感受。 2.社会任务:在社区中做一件好事,例如帮助老人提东西、打扫公共区域卫生、宣传环保知识等,并拍摄一张相关的照片,附上简短的文字说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