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健康 20四年级心理健康下册《爱心行动》 教案 (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学心理健康 20四年级心理健康下册《爱心行动》 教案 (表格式)

资源简介

20《爱心行动》教学设计
课题基本信息
课题 《爱心行动》
学科 心理健康 年级 四年级 单元
版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册别 下册
1.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以 “爱心行动” 为主题,通过李栋的故事、角色扮演活动、情境表演等形式,引导学生理解爱心的意义,学会关爱他人,并将爱心转化为实际行动。教材强调 “从小事做起” 的理念,结合生活场景培养学生的同理心与社会责任感。 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共情能力,但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仍需具体情境支持。通过活动体验能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帮助他人的快乐,同时引导其关注身边的弱势群体,逐步建立主动关怀的意识。 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探究式学习、角色扮演、小组合作、情境模拟。 信息技术(配套课件)准备: PPT 课件、活动材料(纸条、纱布、眼罩等)、福利院探访视频片段
2.学习目标与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习目标 评价内容与方式
知识目标: 理解爱心行动的意义,认识帮助他人的价值。
2.技能目标: 通过活动学会关心他人的具体方法。
3.情感目标: 培养同理心,激发主动传递爱心的意愿。 活动观察: 学生在 “爱心餐” 活动中的参与度与合作表现。
2.小组讨论: 分享对李栋故事的感受,是否理解 “爱心传承” 的含义。
3.情境表演: 通过小品展示关爱行为的真实性与感染力。
3.学习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学习重难点 突破方法
学习重点:理解爱心行动的意义,掌握帮助他人的方法。 学习难点:将爱心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行动。 1.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如 “爱心餐”)亲身体验残疾人士的困难,强化同理心。
-2.结合生活案例(如关心同学、帮助家人)引导学生制定 “爱心行动计划”。
4.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导入:故事激趣 1. 教师讲述李栋的故事,提问:“李栋为什么选择捐出爱心款?”
2. 学生自由发言,讨论 “爱心” 的含义。 以真实故事引发情感共鸣,明确课程主题。
二、活动一:爱心餐 1. 准备:分发角色纸条(如 “双手残疾”“聋哑”),用纱布 / 眼罩模拟残疾。
2. 实践:学生分组帮助 “残疾同学” 完成用餐,过程中禁止使用指定身体部位。
3. 分享:谈谈活动中的感受,如 “被帮助的欣慰”“帮助他人的快乐”。 通过体验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弱势群体的困难,培养互助意识。
三、活动二:情境表演 1. 分组任务:6-8 人一组,根据 “探访福利院” 剧本排练小品。
2. 展示与评价:小组表演后,学生投票选出 “最感人瞬间”,并分享原因。 通过角色扮演,强化关爱行为的实践能力,促进情感表达与反思。
四、方法指南与延伸 1. 总结帮助他人的方法(如陪伴、分担家务)。
2. 布置亲子任务:周末与父母探访福利院,记录感受。 联系生活实际,将课堂所学转化为持续行动。
5.板书设计
爱心行动 传承爱心 → 从小事做起 (互助、责任、快乐)
6.教学反思与改进
20《爱心行动》实践性作业单
姓名 时间 学校 班级 组别
一、课前实践性作业题
收集一个身边的爱心故事(如同学互助、家人关怀) 2. 观察并记录一次自己帮助他人的经历(时间、事件、感受)
二、课堂实践性作业题
1.生活的内容:理解爱心行动的意义与价值,通过角色扮演体验弱势群体的困难。 2.实践的方式:小组合作完成 “爱心餐”角色扮演活动,情境模拟“探访福利院”并表演关爱行为。 3.素养的目标:培养同理心与社会责任感 - 掌握关爱他人的具体方法。
三、五步探究解题
(一) 创设生活情境,明确学习任务 情境导入:观看福利院探访视频片段 学习任务:分析“李栋捐出爱心款”的行为动机
(二) 分解学习任务,开展学习尝试 独立思考:爱心行动的核心是什么? 2. 小组讨论:如何将爱心转化为行动?
(三) 分析学习尝试,讨论学习方案 1.学习准备:活动材料(眼罩、纱布、用餐道具) 2.学习分工: 组长:分配角色并协调活动 记录员:记录活动感受与发现 3.学习步骤:角色扮演 → 情境表演 → 方法总结 4.注意事项:尊重角色设定,保持活动秩序
(四) 把握学习方案, 合作学习行动 完成“爱心餐”角色扮演(模拟残疾人士用餐) 分组排练“探访福利院”情境剧 展示并投票选出“最暖心瞬间”,说明理由
(五) 抓住学习行动, 评价学习成果 评价标准: 同理心表现(40%)、关爱行为合理性(30%)、团队协作(30%) 分享活动感受: 在各组的小品表演中你有什么收获? 表演中,哪些事、哪些人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谈谈你对这个活动的体会。
四、课堂巩固拓展
设计 “班级爱心角” 建设方案(如图书共享、互助任务卡) 讨论:如何关爱特殊群体(盲人、留守儿童等) 制定个人 "爱心行动周计划"(至少 3 项具体行动)
五、课后实践性作业
亲子任务:与家长共同完成“社区关爱行动”(如探访空巢老人)。 实践任务:连续 3 天记录他人关爱自己的事例,撰写《被爱日记》。 3. 创意任务:用绘画或文字设计“爱心传递海报”,班级展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