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式教学】6.1 友谊的真谛 教学设计 (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议题式教学】6.1 友谊的真谛 教学设计 (表格式)

资源简介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新教材七年级上册
第6课  友谊之树常青
6.1《友谊的真谛》教学设计
课题 友谊的真谛 单元 第二单元 成长的时空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七年级
教材 分析 本框《友谊的真谛》紧密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先通过“友谊是如何建立的”这一问题,从学生熟悉的“共同学习和生活”场景切入,让学生能快速联系自身经历,理解友谊的产生过程,降低认知门槛;接着“友谊带给我们怎样的体验”,引导学生关注交往中的不同感受,为深入理解友谊真谛做铺垫。 重点内容是“友谊的真谛”,从亲密关系、心灵相遇、平等双向展开,既符合学生对友谊的直观认知,又能帮助他们形成更系统、深刻的理解;最后讲述“友谊的作用”,强调朋友在成长历程中的意义,呼应了初中阶段学生对同伴关系的重视,也为后续学习如何呵护友谊奠定基础。
学情 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对同伴关系的需求日益强烈,渴望建立真诚、持久的友谊。他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已经有了与朋友交往的经历,对友谊有自己的初步认知。 但此时学生对友谊的理解还比较表面,大多停留在“一起玩”“互相帮忙”的层面,对于友谊的深层内涵,如心灵的契合、平等双向的付出等认识不足,也难以清晰总结友谊对自身成长的具体作用。同时,这个阶段的学生容易将友谊绝对化,要么认为友谊应该完美无缺,要么在遇到交往问题时轻易否定友谊,需要通过教学引导他们全面、客观地看待友谊,形成更成熟的交往观念。
核心 素养 目标 健全人格:正确看待友谊的欢笑与苦涩,接纳交往不完美;理解友谊平等双向,主动付出、分享分担,避免自我中心;珍惜友谊,在共同成长中增强自我认知与情绪调节能力。 道德修养:以真诚信任待友,守诚信;尊重不同背景、成绩的朋友,不歧视攀比;将友谊中的善意延伸,主动关心帮助他人。 责任意识:明确自身对友谊的维护责任,不随意放弃情谊;朋友遇困时主动帮助,有矛盾时积极沟通,对他人负责;知晓友谊促成长,进而培养对自己、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责任。
重点 友谊的真谛
难点 识别真挚的友谊,树立正确的交友观。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导入 新课 人物竞猜: ①他出生在 19 世纪的德国,从小就爱思考,长大后专注研究社会现象,总想弄明白 “为什么很多工人辛苦工作却过着贫困的生活”。为了探索答案,他经常泡在图书馆里查资料、写文章,哪怕生活过得很拮据,也没放弃自己的研究。 他是谁? ——马克思 ②他出生在 19 世纪的欧洲,家庭条件很好,父亲是工厂主,按照常理,他本该继承家业,成为和父亲一样、对工人有一定 “压迫性” 的工厂主,但他却始终站在工人这边,关心工人的生活和权益,还经常为工人发声。 他是谁? ——恩格斯
讲授 新课 总议题: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伟大友谊 分议题1:于朝夕相守中珍藏情谊微光 分议题2:越外在差异赴心灵之约 分议题1:于朝夕相守中珍藏情谊微光 播放材料: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 议学情境:1842 年,马克思在《莱茵报》任编辑时,与调研工人运动的恩格斯首次会面,因关注点不同不欢而散。 1844 年巴黎再会,两人对哲学、经济学及工人运动等理论见解高度契合,越谈越投机,当即决定合作,从陌生到熟悉,伟大革命友谊就此建立。 思考:他们的友谊是基于什么建立起来的?这与我们和朋友的相识过程有什么相似之处? 提示:从陌生到熟悉、共同的事业和理想 笔记:1.友谊是如何建立的 P43 在共同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从陌生到越来越了解和熟悉,逐渐建立了友谊。 议学情境:马克思流亡伦敦时,生活陷入绝境。因付不起房租常遭房东驱赶,一家挤在狭小阁楼,孩子接连因营养不良和缺医少药夭折,他甚至没钱买棺材,只能靠朋友接济安葬孩子。而恩格斯为资助马克思,被迫放弃热爱的理论研究,去曼彻斯特父亲的公司 “做生意” 20 年。他强忍对商业的厌恶,默默赚钱,定期寄给马克思,用自己的牺牲支撑着马克思完成《资本论》这一伟大著作。 思考:①在这段友谊里,他们经历了哪些“甜蜜”和“苦涩”? 甜蜜: 思想的共鸣、事业的进步、成功的喜悦。 苦涩: 生活的艰难、分离的痛苦、被迫从事不喜欢工作的无奈。 ②请你与大家分享与好朋友之间的“甜蜜”和“苦涩”。 笔记:2.友谊带给了我们怎样的体验 P43 在与朋友的交往中,有欢笑也有泪水,有甜蜜也有苦涩。 分议题2:越外在差异赴心灵之约 议学情境:马克思在伦敦流亡时,生活极度贫困,有时连出门的衣服和鞋子都没有,孩子生病也无钱医治。但他从未绝望,因为他有一个可以倾诉一切、托付一切的朋友。 恩格斯:我不能让那个家伙在那些可恶的债主手里受苦……我们必须做点什么。 思考:①恩格斯为马克思做了什么? 提示:经济上的无私援助,精神上的坚定支持 ②马克思从恩格斯那里得到了什么? 提示:理解、帮助、信任、忠诚、关心 ③这体现了友谊的哪种特质? 笔记:3、★友谊的真谛是什么?(P44-P45) ①友谊是一种亲密的关系。在真正的友谊中,我们能够得到朋友的理解和帮助、信任和忠诚、肯定和关心,享受列更多的快乐和温暖,得到精神上的支持和满足。 请你分别用几个关键词概括他们的特点。 恩格斯: 工厂主家庭,经济优渥,外表英俊,性格开朗。 马克思: 学者,经常债台高筑,不修边幅,性格严肃。 思考:看起来如此不同的两个人,为什么能成为莫逆之交?是什么超越了这些外在的差异? 提示:是他们共同的理想(解放无产阶级)、共同的志向(创立科学社会主义)、高度契合的思想。 笔记:3、★友谊的真谛是什么?(P44-P45) ②友谊是一种心灵的相遇。友谊的美好就在于它可以超越物质条件、家庭背景、学业成绩等,实现心灵的沟通与契合。志趣相投、志同道合的友谊更能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和风雨的洗礼,让我们更深刻地体悟人生的美好。 “友谊法庭”辩论赛 角色分配: ①控方观点: 友谊不平等。恩格斯付出更多(物质、时间)。 ②辩方观点: 友谊是平等的、双向的。两人的付出同样珍贵。 法官/陪审团(教师与其他学生): 听取证据,进行裁决。 “证据”材料: 证据A: 恩格斯提供的汇款记录、马克思一家贫困生活的描述。(物质层面) 证据B: 马克思写给恩格斯的信:“我的良心经常像被梦魇压着一样感到沉重,因为你的卓越才能主要是为了我才浪费在经商上面…”(精神层面) 证据C: 马克思将《资本论》的手稿交给恩格斯审阅,恩格斯提供了大量修改意见,并为其撰写了通俗解说文章。恩格斯说:“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他,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智力层面) 证据D: 马克思在恩格斯妻子病逝时,写去长信安慰:“我知道你此刻的心情,我所有的想法都在你身边…”(情感层面) 双方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后陪审团进行提问,控方和辩方进行补充回答。 注意:教师要引导双方从物质、精神、智力、情感分析“付出”与“获得”。 思考:平等”是否意味着恩格斯寄10英镑,马克思就必须寄回10英镑?真正的“双向”是什么? 提示:真正的“双向”是价值的互换和情感的共鸣,而非形式的对等。 “法庭”裁决: “陪审团一致认为,辩方胜诉。他们的友谊是深度双向的。” 笔记:3、★友谊的真谛是什么?(P44-P45) ③友谊是平等的、双向的。接受朋友的帮助,也主动帮助对方;感受朋友的关怀,也主动关怀对方。我们共同分享,也相互分担,在相处中体验积极的情感,在交流中共同成长。 议学情境:《资本论》,马克思只亲自出版了第一卷。第二卷与第三卷,是恩格斯整理马克思的初稿并最终成稿的。尤其是第三卷,这也是最重要的一卷,恩格斯花了十年时间,才整理完成。就在恩格斯把第二卷、第三卷整理出版完成之时,他也将自己与马克思的名字合在了一起。 思考:如果没有恩格斯,会怎样?如果没有马克思,会怎样? 提示:《资本论》可能无法完成;恩格斯的理论可能不会如此系统深邃。 笔记:4、★友谊的作用?(P44-P45) 朋友,见证了我们一起走过的成长历程。人生路上,有些朋友陪我们一程,有些朋友伴我们一生。我们应当不辜负每一段情谊,让友谊伴随我们成长。
课堂 小结
课堂 练习 1.下列古语或诗句能体现友谊的真谛的是(  ) A.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D.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答案:A。A 选项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体现了友谊中相互回应、彼此付出的双向特质,符合友谊的内涵。 2.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友谊好似一根长长的藤条,围绕着你也牵动着我,它会把我们紧紧地连在一起。它是一个奇妙的等式,在得到的同时也必须付出。这说明(  ) ①友谊是一种亲密的关系  ②友谊是一成不变的   ③友谊是一种心灵的相遇  ④友谊是平等的、双向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①“友谊好似一根长长的藤条,把我们紧紧地连在一起”,体现了友谊是一种亲密的关系,正确;②友谊并非一成不变的,随着环境、心态等变化,友谊可能会深化或淡出,该表述错误;③友谊能 “围绕着你也牵动着我”,本质是心灵的联结,体现友谊是一种心灵的相遇,正确;④“在得到的同时也必须付出”,说明友谊中双方相互给予、彼此回应,体现友谊是平等的、双向的,正确。 3.“珠玉不如善友,富贵莫如仁友。”意思是真心的朋友比金钱更有用。就是说不要沉迷于金钱财富这种物质享受,而要多交一些真诚知心的好朋友,这样可以过得更快乐一些。下列与该句表达的主题不同的是( ) A.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思心 B.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D.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答案:D。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描绘的是孤独寂寞的庭院景象,表达的是孤寂情绪,与 “重视真诚友谊” 的主题无关。 4.我们常常能听到各种关于友谊的故事,有“高山流水觅知音”、有“管鲍之交”等,从他们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友谊的特质是( ) ①友谊是一种亲密的关系 ②友谊是平等的、双向的 ③友谊不能没有原则 ④友谊是一种心灵上的相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①“高山流水觅知音” 中,伯牙与钟子期的默契的联结,体现友谊是一种亲密的关系,正确;②“管鲍之交” 中,管仲与鲍叔牙相互理解、彼此扶持(如鲍叔牙体谅管仲的处境,管仲日后回报),体现友谊是平等的、双向的,正确;③“友谊不能没有原则” 是友谊的重要原则,但题干中的 “高山流水”“管鲍之交” 主要体现友谊的特质(亲密、双向、心灵相遇),未涉及 “原则” 相关内容,该选项不符合题意;④伯牙与钟子期因音乐志趣相投成为知音,体现友谊是一种心灵上的相遇,正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