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珍惜师生情谊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 珍惜师生情谊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5.2 珍惜师生情谊
1.课程标准
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目标”中的“第四学段”的“道德修养”。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 尊重师长;初步了解职业道德规范,立志做未来的好建设者。
2.课时教材分析
本课为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框,这一框题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帮助学生了解师生交往的理想状态;第二部分主要引导学生掌握怎样实现师生交往的理想状态。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师生交往的场景,分析老师扮演的角色,思考老师对自己的影响,帮助学生认识到与老师建立理想而美好的交往状态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增强对教师工作的理解和重视,学会尊重理解老师,真诚接受老师引导,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接受风格不同的老师,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3.学情分析
师生关系是初中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重要关系之一,对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促进其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现实生活中,由于身心发展特点等原因,学生一方面具有向师性,一方面可能也存在着一些困境:自我意识、独立意识的增强,获取信息的多元化,对老师的权威产生“质疑”;“恋旧”情绪,刚刚离开朝夕相伴的小学老师,心理上一时难以接受和适应新老师,难免感到陌生,不敢与老师亲近;心智尚不成熟,不能理性对待老师的工作等。了解教师,增强对教师工作的理解和重视,学会尊重理解老师,真诚接受老师引导,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接受风格不同的老师,是学生的需求,也是教学的需要,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4.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怎样实现师生交往的理想状态
(2)教学难点:师生交往的理想状态
5.核心素养目标:
(1)道德修养∶通过了解王浩文老师的故事,感受师生交往的美好状态,培养尊重老师,热爱老师的情感,懂得师生之间要彼此尊重、携手共进。
(2)健全人格∶通过探究师生互动,深入了解教师,尊重老师,热爱老师,主动关心老师、理解老师,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
(3)责任意识:通过教师模仿秀活动,能接纳不同风格的老师,学会正确与老师交往,能够正确处理和老师交往中存在的分歧。
6.设计意图
中华民族历来尊师重教。《学记》里说:“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愿意亲近老师,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教育;尊重自己的老师,并且信奉老师的教导,听从他的教诲;敬佩自己的老师,以老师为榜样,遵行他的做法。本节课设置三个议学环节“环节一:以爱为桥—师生交往的理想状态是什么?环节二:以心为壤—如何筑牢和谐师生关系的根基?环节三:以恩为念—如何奏响感恩老师的温暖乐章?”选取最近热议的南开大学老师王浩文作为素材,通过分析师生交往中的美好场景,了解教师,增强对教师工作的理解和重视,学会尊重理解老师,真诚接受老师引导,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接受风格不同的老师,从而建立理想而美好的师生关系。
7.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
有这样一位老师,
不仅颜值高 ,还独创一套教学方法,
让“怕水小白”爱上游泳,用科学代偿对抗美食诱惑。
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
(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入老师用独特教学法帮“怕水小白”爱上游泳、以科学代偿对抗美食诱惑的内容,展现老师教学智慧与育人温度,激发受众对老师教学方法的好奇,同时传递积极健康的生活理念,兼具话题性与正向引导性。)
(2)自主学习:3分钟
(3)新课讲授
以爱为桥—师生交往的理想状态是什么?
议学情境:照片中的老师叫王浩文,曾是代表中国征战世界级赛事的游泳健将,退役后,来到南开大学担任体育教师,在选课介绍里,王文浩的课被学生们评价为“老师幽默风趣,阳光帅气”“专业度拉满,还特别真诚必须安利给全世界!”
议一议:结合议学情境,说说王浩文老师与其学生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学生:平等融洽、相互认可、双向积极的良性互动状态。
议学活动:在师生交往中,老师扮演着指导者、组织者、倾听者、陪伴者等角色。
回想你与老师交往的场景,想想老师扮演的角色,思考老师对自己的影响,记录在表格中,并与同学分享。
结合材料思考:师生交往理想而美好的状态是什么?
教师总结:1.师生交往理想而美好的状态是什么?
彼此尊重、教学相长、携手共进 。
(设计意图:以王浩文老师的真实经历为议学情境,用其游泳健将的专业背景与学生的积极评价,为师生状态讨论提供鲜活素材,引导学生自主提炼“平等融洽、相互认可”的互动特点。 通过表格记录活动,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梳理老师角色与影响,将抽象概念转化为个人体验。最后总结出“彼此尊重、教学相长、携手共进”的理想状态,既升华认知,又培养学生反思能力,助力构建积极师生关系。)
过渡语:我们已从王文浩老师的案例中,看到彼此尊重、教学相长的师生交往有多动人。可这样的和谐关系并非凭空而来,它需要用心培育、扎实筑牢根基。就像种子生长离不开沃土滋养,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也需找到稳固的“土壤”。那么,该以怎样的方式夯实这份根基,让师生间的信任与理解愈发深厚?接下来,让我们聚焦“以心为壤—如何筑牢和谐师生关系的根基?”这一话题,一同探寻答案。
环节二:以心为壤—如何筑牢和谐师生关系的根基?
议学情境:如何让初学者不怕水,一直是游泳教学的难题。王文浩说要“从安全玩水开始”,课上,他设计了水中拔河、水中猜拳、水球、水中健美操等趣味活动,让学生先忘记‘学游泳’的目的,再享受水。
在王老师的教导下,很多学生都突破了自己,甚至爱上了游泳,有学生主动帮忙整理沉重的浮板,帮老师拿水杯,阴雨天也会提醒老师注意旧伤保暖。
议一议:王老师助力学生突破自我,学生的做法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我们应该主动理解、关心老师。
教师: 我们应该主动理解、关心老师。 老师是我们敬重的长辈,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也是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
议学活动:这段时间,我观察到老师的烦心事有( )我可以帮助老师分担( )烦恼,我认为可以这样帮助老师( )
议学情境:不同学院、专业的学生组队,课下相互激励、运动打卡,而王老师会观看并指导每条练习视频。
2024年秋季学期游泳课上,从未接触过游泳的本科生刘云东很忐忑,王老师发现后安排同学陪他训练,仅五周,这位“零基础”学员就达到了期末考试标准,还变得健谈了。
议一议:结合议学情境,请回答:刘云东是怎么速成游泳的?
学生:真诚地接受老师的引领和指导。
教师总结:(2)真诚接受老师的引领和指导。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悉心教导。我们应该发自内心地尊重老师,善于从老师的教诲中汲取成长的营养,以勤学好问、积极主动的态度与老师交流。
议学情境:刘云东内向且对水很恐惧,他说,“我很多次都想放弃,但老师一直在鼓励我、肯定我!”如今,刘云东依旧保持着每周两次到游泳馆练习的习惯,偶尔还会带着自己的游泳动作视频向王老师请教。
他说,王老师教给我:“这门课没有‘躺平’,只有一起‘再试一次’!”
议一议:刘云东的进步离不开老师的表扬,你受到过老师的表扬和批评吗?对你有什么影响?
学生:受到过,激励我前进。
教师总结:(3)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
老师的表扬意味着肯定、鼓励和期待,激励我们更好地学习和发展。
对待老师的表扬,我们应戒骄戒躁,再接再厉,争取做得更好。
老师的批评意味着关心、提醒和劝诫,帮助我们反省自己、完善自我。
对待老师的批评,我们应把注意力放在老师批评的内容上,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
方法与技能:与老师发生矛盾怎么办?
①自我反思,冷静、客观地分析原因:反思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好,如何改变。如果是老师的原因,要思考怎样与老师沟通。
②相信善意,多些宽容和理解:相信老师的善意,理解老师,做到有理恰当表达,无理主动认错。
③坦诚相待,注意沟通方式:主动找老师交换意见,清晰、冷静、真诚地说出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选择恰当的时间、地点和场合;选择老师容易接受的表达方式,如悄悄说、写个纸条等。
④求同存异,主动关心 :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尊重、关心老师。
议学情境:自从各大官媒报道了王文浩老师的事迹后,网友纷纷发表评论:“你怎么知道我的老师是国家队运动员!”“我的老师要是这样,我减肥可就来劲了!”还有网友艾特自己的游泳老师,说“请你向王老师学习!”
议一议:结合议学情境,请你评析网友的言论。
学生:不太妥当,每个老师的风格不一样,但都需要被尊重。
议学活动:教师模仿秀
请同学上台模仿我们班的某科老师,用最能体现老师风格特点的动作、语言、表情等,大家一起猜是哪位老师。
(注意:不能说出该老师姓名和所教学科。)
分组讨论:在学习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不同风格的老师,举例说明。老师的不同风格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当如何对待不同风格的老师?
教师总结:(4)尊重并适应不同风格的老师。
由于年龄、专业、阅历、性格等差异,每位老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有所不同。不同风格的老师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设计意图:以王浩文老师的游泳教学案例为线索,通过系列议学情境与活动,引导学生从理解关心老师、接受老师指导,到正确对待批评表扬、尊重不同风格老师,层层递进深化认知。 搭配实践活动与讨论,将抽象师生交往道理转化为具体体验,既呼应真实教学场景,又教会学生实用方法,助力其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培养尊重、感恩与反思能力。)
过渡语:我们循着王浩文老师的教学故事,读懂了师生间彼此尊重、相互温暖的珍贵——老师用趣味教学助我们突破自我,用耐心鼓励伴我们成长,不同风格的老师也都在以各自方式托举我们前行。这份师生情里,藏着太多值得铭记的温暖与付出。那么,当我们心怀感激,该如何将这份心意化作具体行动,让感恩之声更动人?接下来,就让我们聚焦“以恩为念——如何奏响感恩老师的温暖乐章?”,一同探寻表达感恩的方式。
环节三:以恩为念—如何奏响感恩老师的温暖乐章?
议学延伸:成长路上,你是否曾遇到过一位或几位好老师,用他或她的包容、信任、陪伴和鼓励,点亮了你的生命?
回忆老师打动你的瞬间,可以通过短信、邮件、书信、便笺等形式向老师表达你的感受和谢意。
(设计意图:承接前文对师生交往的探讨,从“认知”转向“实践”,引导学生将对师生情的理解转化为具体行动。通过“回忆老师打动瞬间”的引导,唤醒学生过往的温暖记忆,深化对老师付出的感知;提供短信、书信等多元表达形式,降低实践门槛,让感恩不再停留在口头。既呼应“以恩为念”的主题,又让学生在主动表达中传递真情,进一步巩固和谐师生关系,实现情感与行动的双重升华。)
8.板书设计
9.课堂小结
本节课以王浩文老师的游泳教学案例为主线,围绕师生交往展开层层探究:从分析师生间平等尊重的互动状态,到学习理解关心老师、接受指导、正确对待批评表扬、尊重不同风格老师的方法,最后延伸至用实际行动向老师表达感恩。通过议学讨论、表格记录、模仿活动等形式,将抽象道理转化为具体体验,帮助同学们明晰理想师生关系的内核,掌握与老师交往的实用技巧,也激发了大家对师生情的珍视,实现认知与情感的同步提升。
10.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节课依托真实案例开展教学,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但在议学活动中,部分内向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不足,需后续设计更具包容性的互动形式。此外,“向老师表达感恩”的延伸环节,未预留课堂即时分享时间,难以实时了解学生想法。未来教学可优化分组方式,增加个性化表达机会,同时缩短理论探讨时长,让实践环节更充分,进一步提升教学的实效性与学生的参与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