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美版(2024)二上 第一单元第1课《校园标识》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美版(2024)二上 第一单元第1课《校园标识》教案

资源简介

21世纪教育网 –全国领先的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校园标识》教学设计
课题 《校园标识》 单元 一 学科 美术 年级 二年级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浙美版 2024 二年级第一单元第一课,围绕校园标识展开教学。教材依托校园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呈现了丰富的校园标识素材,如西校门、餐厅、办公楼等指示导向标识,“保持安静”“小心烫手” 等警示标识,还有 “绿草茵茵,踏之何忍” 这类兼具提示与情感传递的标识。这些标识涵盖了线条、形状、色彩等美术元素,既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能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标识的过程中,感受美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培养学生运用美术语言表达想法的能力,为后续美术学习中对图形、色彩等元素的运用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经进入小学中年级阶段,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简单的语言表达能力,对校园环境较为熟悉,日常在校园中也频繁接触各类标识,如教室门牌、楼梯间的警示语等,对标识有初步的感知和认知经验。但他们大多只是被动接受标识的指引,缺乏对标识的主动观察、分析能力,不清楚标识的设计特点(线条、形状、色彩)以及不同类型标识的功能差异。此外,二年级学生动手实践欲望较强,喜欢参与趣味性的美术活动,但在将想法转化为具体美术作品(设计标识)时,可能会存在构图不够合理、色彩搭配不够恰当等问题。
核心素养 1. 图像识读:引导学生观察校园标识的线条、形状、色彩等视觉元素,能够辨别不同类型的校园标识(指示导向标识、警示标识、识别标识等),理解标识所传递的信息和功能。2. 美术表现:鼓励学生运用绘画工具,尝试设计简单的校园标识,在创作过程中合理运用线条、形状和色彩,表达自己对标识功能的理解,提升美术创作能力。3. 审美判断:让学生感受不同校园标识在设计上的美感,如简洁明了的线条、醒目的色彩搭配等,能够评价标识设计的合理性和美观度,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4. 创意实践:启发学生结合校园实际需求,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出具有个性化且实用的校园标识,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 1. 认识校园中常见的标识类型(指示导向标识、警示标识、识别标识等),明确不同类型标识的功能。2. 学会从线条、形状、色彩的角度分析校园标识的特点,理解这些美术元素在标识设计中的作用。3. 能够运用绘画的方式设计简单的校园标识,准确表达标识的功能。
难点 1. 理解不同美术元素(线条、形状、色彩)与标识功能之间的关联,如警示标识常用红色、黄色等醒目色彩,指示标识常用简洁的线条等。2. 结合校园实际需求,设计出既符合功能需求,又具有一定美观性和创意性的校园标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 播放一段精心制作的校园场景短视频,视频中依次出现西校门、餐厅、教学楼、楼梯间等场景,并重点展示场景中的各类标识(如 “2F”“202 一年级 4 班”“小心台阶”“上下楼梯靠右行”),播放结束后提问:“同学们,在刚才的视频里,你们看到了哪些熟悉的校园场景?又发现了哪些帮助我们认识校园、指引我们行动的‘小帮手’呢?”2. 引导学生自由发言,根据学生的回答,顺势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校园标识》,并简要说明校园标识在我们校园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1. 认真观看校园场景短视频,仔细寻找视频中的校园标识。2. 积极举手发言,分享自己在视频中看到的校园场景和标识,如 “我看到了教学楼,还有‘小心台阶’的标识”“我看到了我们班的教室门牌‘202 一年级 4 班’”。 通过播放贴近学生生活的校园场景短视频,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发现标识,自然地引入课题,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校园标识的存在,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讲授新课 1. 展示教材和文档中收集的各类校园标识图片(如指示导向标识:教学楼 1F、普通教室 1-5、卫生间;警示标识:请勿奔跑、小心烫手、请勿触碰;识别标识:美术室、音乐室、儿童美术中心),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些标识分别出现在校园的哪些地方?它们能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呢?”2. 待学生讨论 5 分钟后,邀请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明确标识的三种主要类型(指示导向标识、警示标识、识别标识)及其功能,并板书类型和功能要点。3. 以 “保持安静”“小心烫手”“绿草茵茵,踏之何忍” 这三个标识为例,引导学生从线条、形状、色彩角度分析标识特点:“同学们,我们先来看看‘保持安静’的标识,它用了什么样的线条?形状是怎样的?色彩又有什么特点呢?再对比‘小心烫手’和‘绿草茵茵,踏之何忍’的标识,它们在线条、形状、色彩上和‘保持安静’的标识有什么不同?这些不同的设计和它们的功能有什么关系呢?”4. 耐心倾听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讲解,如 “‘小心烫手’的标识用了红色,红色很醒目,能让我们一眼注意到,提醒我们要小心;‘保持安静’的标识线条比较柔和,色彩相对淡雅,传递出安静的氛围”,帮助学生理解美术元素与标识功能的关联。 1. 分组讨论教师展示的校园标识图片,围绕标识的位置和传递的信息展开交流,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准备发言。2. 小组代表上台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结果,如 “‘教学楼 1F’的标识在教学楼一楼门口,告诉我们这是教学楼一楼”“‘请勿奔跑’的标识在走廊,提醒我们不要在走廊奔跑”。3. 仔细观察教师指定的三个标识,结合线条、形状、色彩的角度进行分析,积极举手分享自己的发现,如 “‘保持安静’的标识是圆形的,用了黑色的线条,白色的背景”“‘小心烫手’的标识是三角形的,有红色的边框”。 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在学生讨论后进行总结,帮助学生系统地认识标识的类型和功能。以具体标识为例,引导学生从美术元素角度分析,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线条、形状、色彩在标识设计中的作用,突破教学难点,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课堂实践 1. 布置课堂实践任务:“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校园标识的类型、功能和设计特点,现在请大家当一回‘小小设计师’,结合我们校园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个你认为校园里还需要的标识(如‘爱护图书’‘节约用水’升级版、‘体育器材摆放区’标识等)。设计时要注意运用合适的线条、形状和色彩,让别人能清楚地知道这个标识的功能。”2. 发放绘画工具(画纸、彩笔、勾线笔),在学生创作过程中,巡视指导,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如不知道如何选择色彩、构图不合理)进行及时帮助,如 “如果设计‘爱护图书’的标识,我们可以用蓝色,蓝色给人安静、珍惜的感觉,形状可以设计成书本的样子”。3. 待学生创作完成后,挑选部分优秀作品和有代表性问题的作品进行展示,先请作品作者介绍自己的设计思路和标识功能,再组织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最后进行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并给出改进建议。 1. 明确课堂实践任务,思考自己想要设计的校园标识主题,如 “我想设计一个‘爱护体育器材’的标识”。2. 拿起绘画工具开始创作,在创作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主动向教师请教。3. 展示自己的作品,认真介绍自己的设计思路,如 “我设计的是‘爱护图书’标识,用了书本的形状,蓝色的底色,提醒大家要爱护图书”;同时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作品介绍和评价,思考自己作品的优点和不足。 让学生动手设计校园标识,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创作中,提升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和创意实践能力。教师的巡视指导可以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创作难题,确保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作品展示和评价环节,既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又能通过相互评价,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同时发现自己作品的问题,进一步提升设计水平。
课堂小结 1.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校园标识的三种主要类型,知道了它们各自的功能,还学会了从线条、形状、色彩的角度分析标识的特点,最后大家还动手设计了很棒的校园标识。谁能再和大家分享一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2. 邀请 2-3 名学生分享收获,教师进行补充总结,强调校园标识与我们校园生活的密切关系,鼓励学生在今后的校园生活中,继续观察和关注校园标识,同时也可以将今天学到的标识设计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发现生活中的标识之美。 1. 跟随教师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梳理自己的学习收获。2. 积极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如 “我知道了校园标识有指示导向、警示、识别三种类型”“我学会了用不同的色彩和形状设计标识”。 通过回顾和分享,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巩固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收获,同时强化学生对校园标识的认知,激发学生在生活中继续探索标识的兴趣,实现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板书 《校园标识》一、标识类型及功能1. 指示导向标识:指引方向、位置(如教学楼 1F、卫生间)2. 警示标识:提醒注意、禁止行动(如请勿奔跑、小心烫手)3. 识别标识:识别场所(如美术室、儿童美术中心)二、标识设计特点(线条、形状、色彩)1. 警示标识:醒目色彩(红、黄)、简洁线条、三角形等2. 指示 / 识别标识:清晰线条、明确形状、和谐色彩三、学生优秀作品展示区(预留空间粘贴学生作品) 1. 认真观看黑板上的板书内容,跟随教师思路回顾知识。2. 在教师讲解板书时,积极回应教师的提问,如教师指着警示标识特点提问时,学生回答 “警示标识常用红色”。 清晰、有条理的板书能够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核心知识,让学生一目了然地掌握标识的类型、功能和设计特点。预留学生优秀作品展示区,既能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又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同时让板书更具生机和教育意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