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0张PPT)单元逻辑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第七课 治国理政基本方式第九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第八课 法治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原则总目标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法治政府科学立法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全民守法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追根溯源—why把握当下—how明确目标—what展望未来—how前提关键防线基础目标主体基础《政治与法治》一轮复习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体系构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法律:产生、本质和作用中华法系:含义、发展历程、作用意义:谱写了人类法治思想史上的新篇章内容法的产生/本质/决定因素类型/创制形式/职能作用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因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考点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1. 法律的本质和发展历程:(1)法律的产生:(2)法律的本质: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3)法律的作用:法律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4)法律在人类社会不同阶段的特点:①古代社会: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②近代社会: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人治--法治内 涵历 程地 位评 价是指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文明,它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其代表性法典为《唐律疏议》①春秋战国:开始制定成文法②西汉:儒家思想成为主导,强调礼法结合③唐朝: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展④近代:1840年鸦片战争后,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最终失败中华法系源远流长,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法系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我们传承2. 我国法律的发展历程:---中华法系(新中国成立前)局限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人治)。失败的原因很多,根本原是未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启示:法治建设应符合本国国情和历史人治:个人或少数人因掌握国家权力,以军事、经济、政治、法律等手段,对社会其他成员进行等级统治的社会体制。是建立在个人专制和独裁基础上的。法治:就是“法的统治”,是一种贯彻法律至上、严格依法办事的治国原则和方式。强调国家处于依法治理的一种状态,是动态意义的词,重在治理。是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的。【动词】法制:法律和制度的简称,强调的是一个国家的法及其法律制度。【名词】知识拓展法的产生法的本质决定因素历史类型法的特征法的职能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生产方式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①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调整对象:内容上)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②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制定主体)③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实施、适用范围上)注:我国当代法的本质: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p773. 马克思主义法治观【原始社会没有法律】法的政治职能是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是国家运用暴力、法制等特殊的强制力,控制被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及一切破坏现存的政治法律秩序,社会秩序的分子的反抗的政治管理职能。如:打击黑恶势力违法犯罪和侵犯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主要解决刑事犯罪问题、大部分属于敌我矛盾)法的社会职能是指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如:解决民事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主要解决民事纠纷,化解人民内部的矛盾问题)国家的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政治职能是法的作用的核心,决定社会职能;社会职能是政治职能的基础和表现。法在国家治理中既具有政治职能,又具有社会职能。3. 马克思主义法治观法的职能:难点解析案例一某地国家安全局破获了一起向国外情报机构提供我国军事保密资料的重大间谍案,两名被告人因犯间谍罪,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无期徒刑。案例二一农户与当地一家粮油公司签订了小麦收购合同后,后双方因款项支付发生争议并诉诸法庭。人民法院根据合同法第159条关于买受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数额支付价款的规定,判决粮油公司向农户支付购粮款。法的政治职能法的社会职能成就原因 成就表现①国情制度: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②人民主体: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③党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④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指导,(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等)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①有法可依: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国家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②良法善治: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法律作用不断增强。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①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严格规范文明执法/建设法治政府;②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坚持以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和权威。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将人权保障贯穿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立法的一项重要原则;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法治观念;党依法执政)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4.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相关链接P78:宪法的重要性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宪法居于核心和统帅地位。2、任何行为主体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3、实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首先要全面贯彻实施宪法。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因(1)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P80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到党执政兴国,关系到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新)(2)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P80(3)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以理性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P73(P73第三单元导言)(4)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通过实行法治,保障人权,维护社会和谐,实现长治久安,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P74(P74第七课导言)考点2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总目标 (两个建设)具体要求 三大基石五大体系两大 工作布局四大 基本要求一个 具体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突出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考点2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拓展延伸◇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一方面,要加快完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体系;另一方面,也要完善包括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在内的社会规范体系。→有法可依。◇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是指能有效地确保纸面上的规范成为实践的行为和立法目的如期实现,涉及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层面。→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法治监督体系,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坚持依据宪法和法律的法治原则,多种监督方式分工负责,互相协调,在党内监督与国家监督、党的纪律检查与国家监察有机统一下实现。◇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坚强政治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牢固制度保障。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组织和人才保障。中国特色法治文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丰厚文化保障。◇党内法规体系:党内法规体系是由党章、组织法规、领导法规、自身建设法规、监督保障法规五个方面构成的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运行有效的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现行的党内规则体系。比如有:《中国共产党党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等等。3、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政治保证力量源泉价值追求精神支撑实践基础考点2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①原因: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②要求: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统一起来。必须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①原因: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②要求: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①原因: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②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拓展】平等≠均等≠一样≠同样①“平等”是指公民在法律实施上的平等,不包括立法平等。立法:我国法律只反映和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不反映敌对分子的意志和利益实施:法律制定后,在执行过程中,对所有公民都是平等的②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要反对特权和歧视。③平等允许合理的差别。针对特定群体,应给予特殊的优待和保护。(4)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①原因: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②要求: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5)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要求: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比较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区别 实施方式不同发挥作用不同联系 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实施的后盾主要靠社会舆论、内心的道德信念和修养等力量来获得实施和维护。侧重点是保证各项工作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侧重点是通过社会舆论与内心信念促使人们自觉养成良好习惯和规范良好道德行为,约束和制止不道德和不文明行为,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以德治国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德治对法治的实施具有指导和保障作用,以德治国将更好地推动依法治国进程。法治为德治目标的实现提供一定的法律保障,是德治的发展与延伸,法治对德治理念的弘扬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法律:产生、本质和作用中华法系:含义、发展历程、作用意义:谱写了人类法治思想史上的新篇章内容法的产生/本质/决定因素类型/创制形式/职能作用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因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