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文明有礼 教学设计 (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 文明有礼 教学设计 (表格式)

资源简介

八上5.1《文明有礼》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初中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的第一框题,承接上一课,继续讨论道德层面的要求。本课首先引导学生探讨文明有礼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再扩展至“礼仪之邦”的国家形象,懂得参加各种仪式体现了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形象,进而引导学生从态度、用语、仪表等方面提高自己,努力做一个学礼、明礼、守礼的人。
学情分析
我国历来重视对中学生礼仪修养的教育,八年级学生对礼仪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缺乏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在践行方面较为薄弱,在行动上不太善于文明有礼的交往。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加强文明礼仪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成熟的社会意识和完善的行为习惯,促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交往中。
核心素养目标
健全人格:理解文明有礼是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知晓文明有礼能体现思想道德素质与人际交往能力,助力形成真诚待人、赢得尊重的人格特质。 责任意识:认识到文明有礼对塑造国家形象的意义,树立在国际交往相关场景及日常生活中践行文明有礼、维护国家形象的责任意识。 道德修养:明确文明有礼对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提升在人际交往中以礼相待、化解矛盾的道德修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文明有礼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做文明有礼的人
教学 过程 主要师生活动 设计 意图
(一)新课导入:(3分钟) 播放材料,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文明有礼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作用。
(二)新课讲授:探究学习,理解知识(30分钟)
讲授 新课 1.认识常见礼仪?(7分钟) 【教师活动】展示PPT中“餐饮之礼”“言谈之礼”“仪表之礼”等八种常见礼仪(配具体要求,如“餐饮之礼:讲究卫生、爱惜粮食”)。2.组织“礼仪速答”游戏:随机抽取礼仪类型(如“行走之礼”),请学生快速说出对应的核心要求。 【学生活动】阅读PPT内容,标记每种礼仪的关键词。2.参与“礼仪速答”,主动举手回答,强化对常见礼仪的认知。 2.文明有礼的重要性(12分钟) 结合案例、名言,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展开分析: 1个人层面:立身处世的前提 教师活动:①展示“年轻人问路”的案例 ②提问:“为什么同一个人的两次问路会有不同结果?这说明文明有礼对个人有什么意义?” ③引导学生结合荀子名言“人无礼则不生”,总结文明有礼对个人修养、人际关系的影响。 学生活动:①分组讨论(2分钟);②派代表发言,如“无礼会让人反感,有礼能赢得尊重”;③结合名言,理解“文明有礼是个人立足的基础”。 2社会层面:促进和谐发展 教师活动:①展示PPT中“小区不文明行为”(高空抛物、宠物随地大小便等)图片,提问:“这些行为会给小区带来哪些负面影响?反之,文明有礼能让社会变成什么样?”②呈现“邻里互助”“文明乘车”等正面案例,引导学生总结文明有礼对社会秩序、人际和谐的作用。 学生活动:①观察图片,列举不文明行为的危害(如“高空抛物威胁安全,破坏邻里关系”);②对比正反案例,得出“文明有礼能减少矛盾,让社会更安定”的结论。 3国家层面:塑造良好形象 教师活动:①展示PPT中“国家礼仪”案例(接待外国元首、“过水门”迎接志愿军烈士遗骸、国家勋章颁授仪式);②提问:“这些礼仪行为向世界传递了什么?为什么说文明有礼是国际交往的‘通行证?”③结合“大国外交”场景,引导学生理解文明有礼与民族尊严、国家形象的关联。 学生活动:①观看案例,感受国家礼仪的庄重性;②小组讨论后发言,如“国家用礼仪展现尊重,能让其他国家看到中国的文明和诚意”;③结合案例总结“文明有礼能提升国家的国际形象”。 环节三:深化探究 —— 学习 “如何做文明有礼的人”(12 分钟) 1、外在礼仪 —— 言谈文明、举止端庄(6 分钟) 1【教师活动】呈现 “周恩来抄镜铭” 案例(教材 P37):“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 提问:“周恩来的‘镜铭告诉我们,文明有礼的外在表现有哪些?” 分类梳理:① 言谈:说话和气、不粗话脏话、不大声喧哗;② 举止:行为举止得体、遵守规则,尊重自己、尊重他人;③ 仪表:着装得体(如校园穿校服、不穿拖鞋进教室)。 2【学生活动】情境模拟:邀请 2-3 组学生表演 “课堂向老师问好”“食堂打饭礼让” 场景,其他学生点评是否符合礼仪。 教师适时点评,通过实践理解 “举止端庄” 的具体要求。 2、内在修养 —— 学习、观察、践行(6 分钟) 【教师活动】提问:“如果一个人穿得很整齐,但说话傲慢无礼,这算文明有礼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外在礼仪需与内在修养结合(平等、尊重、包容的态度)。 给出践行路径:① 学礼:比如学习《弟子规》等传统礼仪书籍,了解基本规范;② 明礼:观察身边的 “文明榜样”(如老师、家长),学习其行为;③ 践行守礼:从身边小事做起(如随手捡垃圾、给老人让座),长期坚持。 教师总结知识点:做文明有礼的人,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做一个学礼、明礼、守礼的人,为创建和谐美好的社会贡献力量。 用清晰的分类和互动游戏,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常见礼仪的具体表现,为后续分析“重要性”奠定基础。 从贴近学生生活的个人、社会场景,逐步延伸到国家层面,让学生层层深入理解文明有礼的重要性,突破教学重点;同时借助名言、案例增强说服力,激发学生的认同感。
课堂 小结 教师用思维导图梳理本课核心:文明有礼重要性:个人(立身)→社会(和谐)→国家(形象) 做法:外在(言谈举止)+ 内在(学习践行)
板书 设计
教学反思 1、成功点:通过 “案例 + 情境 + 实践” 三重设计,能有效突破 “知行脱节” 问题,学生参与度较高; 2、改进点:对 “传统文化中的礼”(如《荀子》)讲解可更深入,增强文化厚重感; 针对内向学生,可增加书面分享,如写纸条等互动形式,避免发言紧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