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式教学】6.1 树立法治意识 教学设计 (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议题式教学】6.1 树立法治意识 教学设计 (表格式)

资源简介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2025新教材八年级上册
第6课 提升法治素养
6.1《树立法治观念》教学设计
课题 树立法治观念 单元 第二单元 维护社会秩序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八年级
教材 分析 本框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六课“提升法治素养”的第一框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法治内涵、掌握法治行为要求。本框首先阐述法律的重要性,法律作为社会规则与行为规范,是评判行为合法性的依据,同时明确要求学生在法律框架内活动、依照法律办事;接着界定法治观念的内涵,即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尊重与自觉遵守;随后阐释树立法治观念的必要性;最后重点介绍如何树立法治观念,包括敬畏并信仰法律、主动学习法律、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意识,同时强调需从日常小事入手,履行自身责任,助力营造尊崇法治的社会氛围。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从“知晓法律”逐步过渡到“尊重法律、遵守法律、运用法律解决问题”,培养其法治意识与责任意识,契合八年级学生法治素养的成长需求。
学情 分析 认知上,学生有一定生活经验与逻辑判断能力,初步了解“规则”“公平”,但对“法律”的理解停留在“约束”层面,易与“校园纪律”混淆,难察觉法律的保护作用。 生活中,学生可能遇过“买东西被坑”“同学借物不还”等问题,多选择忍耐或找师长帮忙,缺乏用法律思维解决问题的意识;对“陌生邀约”“网络谣言”有警惕,却不懂法律依据与合法应对方式。 学习上,学生渴望被当作成年人,贴近自身的案例能激发兴趣,但会因法律条文难懂产生畏难情绪,需口语化解读与具象场景分析降低难度。
核心 素养 目标 政治认同:知道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理解法律是护秩序、保权利的工具,借《刑法》《药品管理法》感受法律以民为中心,认同法治让生活更安全公平。 健全人格:遇到“被坑”“被误会”能理性合法解决,不冲动或忍气吞声;面对诱惑与请求,坚守原则不帮传谣言,养成正直有底线的品质。 道德修养:明白尊权担责是法德要求,养好习惯;处理过期药品懂护己护家也护环境,提升社会公德意识。 法治意识:懂得法治观念是内心认法守法,非怕惩罚;遇消费纠纷、安全风险能想法律办法,初步养成依法办事的意识。 责任意识:明白树法治观念是自身责任,如不传谣言;能主动做法治承诺并践行,知道自身守法行为有助营造尊崇法治氛围。
重点 如何树立法治观念?
难点 树立法治观念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导入 新课 同学们,今天咱们熟悉的小明有点 “惨”—— 从早餐店到放学路,再到家里,6 件麻烦事接连找上他!想知道他怎么应对这些糟心事吗?今天咱们就一起追更他的日常,学学法治,树立法治观念。
讲授 新课 总议题:追更小明的“糟心”日常,树立法治观念 分议题1:为何跟着小明学法治? 分议题2:如何跟着小明树法治? 分议题1:为何跟着小明学法治? 风波1:“缺斤少两”风波 早上,小明在小区门口早餐店买包子,明明付了10元买5个肉包(每个2元),老板却只给了4个,还说“最近涨价了,没告诉你是照顾你”,小明争辩几句,老板还不耐烦地说“不想买就走,别耽误我做生意”。 议一议: ①老板的行为对吗?为什么? ——老板“缺斤少两”还不承认,违背了“公平交易”的原则。 ②如果把“买卖”看作一种社会互动,法律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法律正是维护社会公平、规范买卖行为的“准绳”,它明确规定商家要诚信经营,消费者有权获得足额商品。 ③小明应该忍气吞声,还是有其他解决办法?这体现了法律对我们的什么要求? ——当场理性沟通、寻求第三方帮助、保留证据后续维权 笔记:1.法律的重要性及要求(P46) (1)重要性:法律是一种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2)要求:我们必须在法律范围内活动,以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法律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树立法治观念,学会依法办事。 风波2:“漫画书争夺” 课间,小明把从图书馆借的漫画书放在课桌里,同桌小刚没打招呼就拿出来看,还不小心撕坏了一页。小明生气地让小刚赔偿,小刚却反驳“不就是一页纸吗?至于吗?我又不是故意的”,两人吵得面红耳赤。 思考:小刚觉得“撕坏一页纸不算大事”,这种想法忽略了什么? ——小刚没意识到“未经允许拿别人东西”“损坏他人财物要赔偿”,其实是没把“规则”放在心里。 请你作为“法治调解员”让小刚明白自己的错误。 ——小刚,我们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但是这本书是图书馆的公共财产,我们有义务完好归还。其次,这是小明的书,你拿之前应该先问问他。现在坏了,你们可以一起想想怎么补救,比如一起把它粘好,或者向图书馆说明情况并按规则赔偿,好吗? 笔记:2.什么是法治观念?(P47) 法治观念体现为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 风波3:“陌生的邀约” 下午放学,小明独自走在回家路上,一个陌生阿姨拦住他说“我是你妈妈的朋友,她今天有事,让我来接你去吃汉堡”,还拿出一张看起来很旧的照片,小明从来没见过这个阿姨,也没听妈妈说过这件事。 思考:小明应该跟阿姨走吗?为什么? 播放视频:法治小剧场——儿童防拐卖知识科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条【拐卖妇女、儿童罪】:拐卖妇女、儿童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拐卖妇女、儿童集团的首要分子; 拐卖妇女、儿童三人以上的; 奸淫被拐卖的妇女的; 诱骗、强迫被拐卖的妇女卖淫或者将被拐卖的妇女卖给他人迫使其卖淫的; 以出卖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或者麻醉方法绑架妇女、儿童的; 以出卖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 ...... 思考:《刑法》是怎么保障我们权利的? 议学追问:如果你是小明,在听到阿姨邀约时,如果小明根本不相信法律,觉得“就算被拐了,也没人能帮我”,他还会坚定地拒绝阿姨吗? 笔记:3.为什么要树立法治观念?(P46蓝字、P47) ①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我国,法治是促进社会进步、维护社会秩序、捍卫国家尊严、实现人民权利与自由的重要保障。 ②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只有当法律真正铭刻在内心时,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才会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为。 分议题2:如何跟着小明树法治? 风波4:回家后发现“网购假货” 晚上,小明拆开前几天网购的笔记本,发现封面印着“正版”,里面却满是错字,纸张也很粗糙,明显是假货。他想找商家退货,却发现商家已经“下架商品,关闭店铺”,小明又生气又着急。 思考:你如何看待商家卖假货、关店跑路的行为? 如果你是小明,你会放弃维权,还是继续想办法?为什么? 笔记:4.★如何树立法治观念?(P47-P49) (1)敬畏和信仰法律。 我们要坚持宪法法律至上,敬畏法律规则,相信法律的力量,牢固树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可逾越的观念,自觉自愿地遵守法律,把依法办事当成自己的生活习惯。 风波5:帮妈妈整理“过期药品” 晚上,小明帮妈妈整理家里的药箱,发现好几盒感冒药已经过期半年了,妈妈说“扔了可惜,留着万一以后用得上呢”,小明觉得不对,却不知道“过期药品能不能用”“该怎么处理”。 思考:过期药品能继续吃吗?为什么?小明不知道答案,应该怎么做才能找到正确的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九十八条 该法条明确指出,禁止生产(包括配制,下同)、销售、使用假药、劣药。其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劣药: (一)药品成份的含量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 (二)被污染的药品; (三)未标明或者更改有效期的药品; (四)未注明或者更改产品批号的药品; (五)超过有效期的药品; (六)擅自添加防腐剂、辅料的药品; (七)其他不符合药品标准的药品。 议学追问:学习“过期药品处理”这类法律常识,对我们有什么帮助? 笔记:4.★如何树立法治观念?(P47-P49) (2)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 ①一方面,我们要学习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法律常识,正确理解法律; ②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参与各种法治实践活动,理性分析社会生活中的法律问题,提升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风波6:“帮同学传谣言” 晚上,小明收到同学小李的消息:“你帮我在班级群里发个消息,就说‘某某同学考试作弊被老师抓了’,我不敢发,你发了我明天请你吃零食”,小明知道“某某同学根本没作弊”,小李只是因为和他闹过矛盾想报复。 思考:小明应该帮小李发消息吗?为什么? “传谣言”看起来是“小事”,其实是什么性质的行为? 后续:小明手指在键盘上敲下回复:“小李,这消息我不能发。” 没过几秒,小李的消息就弹了回来:“为什么啊?就发一句话而已,又没人知道是我让你发的。” 他认真回复:“上次老师讲《民法典》的时候说过,故意编造谣言诋毁别人,会侵犯别人的名誉权,要是某某同学因为这个难过,或者被其他同学误会,我们是要负责任的。” 思考:小明拒绝小李,体现了怎样的价值观?为什么说“从小事守规则”很重要? 笔记:4.★如何树立法治观念?(P47-P49) (3)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 ①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从细节抓起、从小事做起,从遵守规则做起; 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为形成尚德守法的价值取向、营造尊崇法治的社会氛围作出自己的贡献。 学生活动:请大家拿出一张小纸条,写下自己的“法治小承诺”,写完后贴在课本上,时刻提醒自己:从今天起,做一个有法治观念的生活小达人! “不买三无食品” “不帮同学传谣言” “遇到不公先想法律办法”
课堂 小结
课堂 练习 1.2025年5月是第五个“民法典宣传月”。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以“民法典进企业”为重点,组织开展民法典系列普法宣传。这样做有利于( ) A.保证学生守法 B.提升法治素养 C.杜绝学生违法 D.培养高雅情趣 答案:B。中央宣传部等部门开展民法典普法宣传,核心是提升公民的法治认知与素养。A选项“保证学生守法”过于绝对,且宣传重点是“进企业”,并非专门针对学生;C选项“杜绝学生违法”“杜绝”一词不现实,普法无法完全杜绝违法行为;D选项“培养高雅情趣”与普法宣传的核心目标无关,故选B。 2.2025年5月14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5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有关情况。据悉,2024年我国开展线上线下普法活动近3000场,全网点击量超过120亿次。网民积极参与普法活动() A.说明诉讼是处理纠纷的最权威手段 B.体现我国公民的法治意识不断增强 C.可以确保公正司法,捍卫公平正义 D.表明推进厉行法治须保证严格执法 答案:B。网民积极参与普法活动,体现公民主动学习法律、关注法治,反映出法治意识的增强。A选项“诉讼是处理纠纷的最权威手段”在题干中未提及,题干未涉及纠纷解决方式;C选项“确保公正司法”的主体是司法机关,网民参与普法无法直接“确保”公正司法;D选项“严格执法”的主体是行政机关,与网民参与行为无关,故选B。 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普法工作要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特别是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 ①树立法治观念,遵守法律 ②从内心深处拥护、信仰法律 ③加强立法,完善法律体系 ④捍卫法律,为法律的完善贡献力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C。青少年的法治责任包括树立观念、遵守法律、信仰法律,以及为法律完善贡献力量,①②④符合要求。③选项“加强立法,完善法律体系”的主体是立法机关,青少年不具备立法权,排除③,故选C。 4.某网民通过论坛、微博等平台,传播“发生恐怖袭击”的谣言,被行政拘留十天。这启示我们() ①要敬畏法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②要分清是非,增强法治观念 ③要依法行使权利,维护自己的权益 ④要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律观念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A。网民传播谣言被行政拘留,启示我们要敬畏法律、规范行为、分清是非、增强法治观念,①②④符合题意。③选项“依法行使权利,维护自己的权益”与题干无关,题干强调的是“违法后果”,而非“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排除③,故选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