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树立法治意识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 树立法治意识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6.1 树立法治观念
1.新课程标准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学生了解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知道法律的特征和作用;理解法治的内涵和重要性树立法治观念,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学会依法办事,增强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2.课时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一课时内容。教材从阐述法律作为社会规则与行为规范的重要性切入,引出法治意识的内涵,进而强调树立法治意识对个人、社会的重要意义,最后给出树立法治意识的具体方法。通过学习引导学生从内心认可、崇尚法律,将法治意识内化为自身观念,外化为实际行动,为建设法治社会奠定基础。
3.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对法律已有初步接触,但多停留在不违法就没事的表层认知,对法治意识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的深层内涵缺乏理解。
从学情看,学生虽能区分违法与合法行为,却难以清晰理解法律作为“行为规范和评价准绳”的作用,对法治意识为何需要内化为信仰的逻辑认识不足,易将守法等同于怕处罚。同时,生活中一些违法现象易让学生产生困惑,需引导其分析背后法治素养的缺失。教学中需结合贴近生活的真实案例,帮助学生从具体场景中理解法治意识的价值,从被动守法深化为主动认同,增强法治观念。
4.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树立法治观念的要求
(2)教学难点:树立法治观念的要求及原因。
5.核心素养目标:
(1)法治观念:通过“00后帮个小忙被行政拘留”案例分析,明确法律是评价行为合法有效的准绳,树立法治意识,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自觉性。
(2)责任意识:通过电信诈骗案例的探究,理解树立法治意识的重要性,主动参与法治实践活动,承担维护法律权威的责任。
(3)道德修养:结合身边的守法小事,理解守法与尚德的一致性,培养尊重他人、恪守道德底线的修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6.设计意图
针对00后群体易因网络认知偏差涉帮信罪的现状,结合典型案例,剖析帮信罪构成与危害,破除“借卡、卖号无责”误区。通过情景模拟、法律条文解读,引导00后认清网络行为法律边界,培养其对法律的敬畏心,树立“知法、懂法、守法”的法治观念,助力其在数字时代规范自身行为,远离网络犯罪。
7.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
教师:灵魂拷问:你被骗了几次?
问题1:某天,朋友突然打电话给你借钱,你会同意吗?
问题2:某天,朋友送了你一个游戏皮肤,希望你用自己的购物账号帮他刷单,你会同意吗?
问题3:某天,朋友借你银行卡用用,每天给你50块零花钱”?
你会同意吗?
学生:1次。
教师:小李就被骗了。
骗子:“借卡走账,一月800。”
小李:“行,给你3张。”
结果1个月后,警察来了:小李的卡走了200多万诈骗款! 他被判6个月,留了案底,实习也黄了。
这就是“帮信罪”, 2025年依旧高发的“帮信罪”。最新数据显示, 2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比高达三分之一,00后群体深陷其中。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看如何避免这种现象发生。
(设计意图:以“灵魂拷问”互动切入,结合00后熟悉的借钱、刷单、借卡场景引发共鸣,再借小李因借卡获刑的真实案例,具象化帮信罪危害。旨在通过情景提问+案例剖析,引导其警惕“蝇头小利”,明晰帮信罪法律后果,树立主动规避网络犯罪风险的法治观念。)
过渡语:在00后群体中,类似因轻信“轻松赚钱”而涉帮信罪的情况仍在发生,比如17岁的高中生小周。
(2)自主学习:
(3)新课讲授
环节一:为何树立法治观念?
教师:17岁的小周是高中生,网上看到“借微信收款码赚钱”的兼职:代收1万元给200元佣金。他觉得“只是转钱,不偷不抢”,就参与了,一周赚了800元。可他不知道,收的都是诈骗来的钱,自己已涉嫌帮信罪。
议一议:为什么像小周这样看似平常的行为,会触犯帮信罪?
学生:根据《刑法》规定,帮违法者转赃款,就算没直接犯罪,也可能构成帮信罪。
教师总结:1.法律的重要性及要求 P46
(1)重要性:法律是一种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2)要求:我们必须在法律范围内活动,以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法律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树立法治观念,学会依法办事。
教师:小周因贪佣金借收款码涉帮信罪,而张某更明知可能有问题,仍为赚钱帮人解封 QQ 账号,最终也栽了跟头。
张某和别人在晋江开了个小工作室,专门帮人解封被封的QQ账号。他其实心里明白,找他解封账号的人,说不定是要用来干坏事的,但为了赚钱,还是帮至少79个账号解了封。后来才知道,这些账号都被用来骗钱,有68个人一共被骗走了1350多万元。最后张某某不仅被判了一年六个月,还得交两万元罚款。
议一议:结合议学情境,分析张某缺乏什么意识?
学生:法治意识。
教师总结:2.什么是法治观念?P47
法治观念体现为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
教师:如果放任张某的行为,社会会出现什么后果?
学生:张某的行为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可能会削弱公众对法治的信任。
张某觉得没啥事为何仍被法律制裁?
学生:只要其存在明知他人实施网络犯罪,仍提供技术支持、广告推广、支付帮助等行为,且情节严重,就符合《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条之二规定的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构成要件,会因触犯刑法被法律制裁,刑事责任的判定依法律规定。
教师总结:3.为什么要树立法治观念? P46蓝字、P47
①在我国,法治是促进社会进步、维护社会秩序、捍卫国家尊严、实现人民权利与自由的重要保障。
②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法律是一种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设计意图:以小周、张某涉帮信罪案例为依托,通过“议一议”引导学生结合法律条文分析案例,自主提炼法律重要性与法治观念内涵。再借 “放任行为后果” 等问题,深化对树立法治观念必要性的认知,让学生在案例研讨中理解法治意义,主动建立法律思维与规则意识。)
过渡语:从张某明知可能涉险仍被法律制裁,能看出法律对违法犯罪行为的约束从不含糊。而现实中,还有像罗某这样的人一步步走向违法犯罪,那罗某究竟为何会陷入这样的境地?
环节二:如何树立法治观念?
教师:视频。
议一议:罗某为什么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如何才能避免这种情况?
学生:无视法律边界。要敬畏法律。
教师总结:4.如何树立法治观念? P47-P49
(1)敬畏和信仰法律。
①我们要坚持宪法法律至上,敬畏法律规则,相信法律的力量。
②牢固树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可逾越的观念,自觉自愿地遵守法律,把依法办事当成自己的生活习惯。
教师:近年来,一些学校组织青少年广泛开展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法律辩论赛、法律学习宣传、法律情景剧展演等形式多样的法治教育主题活动。
议一议:有同学却认为这样的活动就是浪费学习时间,对此你怎么看?
学生:错误的,我们要积极主动学习法律。
教师总结:4.如何树立法治观念? P47-P49
(2)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
①学习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法律常识,正确理解法律。
②积极参与各种法治实践活动,理性分析社会生活中的法律问题,提升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教师:围绕帮信罪预防主题,各小组可结合以下具体内容,深入展开对“守法光荣”与“违法可耻”的讨论。
话题①:身边的守法小事
学生:1.向家人科普“出租银行卡违法”的知识。
2.主动注销闲置银行卡、电话卡。
教师:话题②:常见的违法行为
学生:1.出租、出借个人银行卡、支付账户。
2.转租自己的QQ号或微信号。
教师总结:4.如何树立法治观念? P47-P49
(3)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
①从细节抓起、从小事做起,从遵守规则做起,如遵守交通规则、做好垃圾分类、杜绝餐饮浪费,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等。
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为形成尚德守法的价值取向、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作出自己的贡献。
(设计意图:先借罗某案例引导学生明确“敬畏法律”是树立法治观念的基础,再结合校园法治活动争议,强调主动学法的重要性。最后通过“守法小事”“违法行为”讨论,让学生落实“守法光荣”理念,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掌握树立法治观念的方法,培养其法治实践能力。)
过渡语:通过前面的案例分析和讨论,我们已经清楚了帮信罪的危害,也掌握了树立法治观念、远离违法犯罪的方法。而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正是践行法治观念的重要体现。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守护自身和他人权益,八年级学生小江特意发出了一份防范倡议,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帮他完善这份倡议内容。
环节三:学法治明是非助成长
议学延伸:
倡议书
为帮助大家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提高防骗意识,共同参与、共同抵制各类电信网络违法犯罪活动,现发出以下倡议:
①不贪便宜,仔细鉴别,严加防范。
②____
③____
让我们携起手来,切实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共创平安社会!
8.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围绕00后易涉的帮信罪展开,通过小周、张某、罗某等真实案例,明确了法律是行为准绳,也懂了法治观念的内涵与重要性——它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自身权益的关键。
同时,我们也梳理出树立法治观念的三个核心:要敬畏法律、主动学法,更要从身边小事践行“守法光荣、违法可耻”。希望大家今后能把法治意识融入生活,远离网络犯罪,做知法守法的好公民。
10.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次法治课以00后帮信罪案例为核心,通过“案例剖析+问题研讨+实践讨论”的模式,贴合学生认知特点,有效引发其对网络行为法律边界的关注,多数学生能主动参与案例分析,初步掌握法治观念相关要点。
但仍有不足:一是对法律条文的解读可更具象,如结合学生日常网络行为拆解帮信罪构成;二是小组讨论时间可适当调整,确保更多学生能充分表达观点,后续需优化环节设计,让法治教育更贴近学生生活、更具实效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