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节 中国的人口本节教材系统探讨中国人口的数量变化、分布特征及政策调整,是理解中国基本国情的关键章节。教材内容涵盖人口增长趋势分析、人口分布特征以及人口政策演变等核心知识点。教材以1949年以来的数据图表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绘制人口增长曲线、计算人口增量,培养数据分析和趋势预测能力;通过“黑河—腾冲线”的经典案例,深入剖析人口分布与自然、经济、社会因素的关联,强化空间格局认知。内容涵盖城镇化进程、人口政策演变(从计划生育到三孩政策),并结合家庭调查、省区人口密度对比等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从微观到宏观理解人口问题的复杂性。教材注重历史脉络与现实问题的结合,如人口老龄化、城乡差异等,启发学生思考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核心素养层面,本节通过人口分布规律强化区域认知,借助政策分析与数据图表培养综合思维,依托调查任务提升地理实践力,并通过人口与可持续发展议题深化人地协调观,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念与社会责任感。学生缺乏对人口问题的系统性认知,对“人口密度”“自然增长率”等术语有模糊印象,但易混淆计算逻辑(如将“人口增长数”误认为“增长率”)。能够阅读简单图表(如柱状图),但分析折线趋势、叠加地图的能力较弱。基础计算能力达标,但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不足(如人口密度计算)。偏好直观、具象的学习内容(如图片、视频),对纯理论讲解易分心。对“国家大事”缺乏关注,但可通过“政策与个人生活联系”(如“未来养老压力”“就业竞争”等)激发责任感。【内容要求】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人口的基本状况和变化。【核心素养目标】区域认知:通过分析1949年以来我国人口增长曲线和黑河—腾冲线,理解中国人口分布的空间特征。综合思维:结合自然地理要素(如地形、气候)和社会经济因素(如城镇化、交通条件),解释人口分布疏密不均的成因。地理实践力:通过阅读人口统计图表和人口分布图,绘制人口增长曲线图,提高分析图表和动手绘图的能力。人地协调观:理解我国人口政策,树立正确的人口观。【教学重难点】重点:1.分析1949年以来的我国人口增长趋势(如增速变化、近年减缓原因)。2.掌握我国“东密西疏”的人口空间格局,理解黑河—腾冲线的地理意义及其与自然、社会经济因素的联系。3.理解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背景。难点:人口分布与自然、经济要素的关联分析,人口问题的辩证思考。课题 中国的人口教学 步骤 过程与方法 设计意图导入 新课 展示:上海地铁早高峰VS青藏公路无人区,配文字:“同是中国,差距咋这么大 ” “如果让你拍‘人山人海’的视频,你会选择哪里 (上海外滩 重庆洪崖洞 )” “如果拍‘空无一人’的治愈视频呢 (西藏阿里 新疆沙漠 )” 承转:“今天我们来学习《中国的人口》,看一看中国的人口到底是如何分布的。” 用实际场景拉近距离,直观感受人口分布差异。教 学 过 程 一、世界人口大国 活动1:绘制人口增长曲线 指导学生完成以下任务: 1.在坐标纸上绘制人口增长曲线图,横轴为年份(每5年一格),纵轴为人口数(单位:亿人)。 2.标注关键节点(如1959-1961年自然灾害、1971年计划生育政策)。教 学 过 程 展示问题: 1.1949-1975年人口增长较快,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1970年后增速放缓,反映了哪些问题 3.根据绘图,结合近几年人口数据,预测2030年人口规模。 承转:人口增长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它与政策、经济、环境息息相关。接下来,我们看看这些人口是如何分布的。 展示中国各省级行政区人口数量图,提问: 1.我国人口最多、最少的省级行政区分别是哪一个 你所在的省级行政区的人口数量大约是多少 2.在图中找出人口超过8 000万的省区,并标出它们的简称。 3.在图中找出人口超过5 000万的省区,并标出它们的简称。 师生一起在空白行政区图上将人口超过5 000万的省区标注在图中(课件中涂色显示)。提问:这些省区主要分布在我国哪里 教师总结:人口超过5 000万的人口大省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地区。 二、人口分布疏密不均 展示人口密度计算公式 人口密度=人口总数÷土地面积 单位:人/千米2 结合教材P17“活动1”,填写山东、江苏、新疆、西藏的人口密度表格。 省级行政区山东江苏新疆西藏面积(万平方千米)1610166123人口(万人)10 1538 4752 585365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展示中国人口分布图,引导学生读图分析中国人口分布特点。 分布探因——黑河—腾冲线的意义 展示教材中国人口分布图与地形图、年降水量图,提问: “东南部人口密集,与哪些自然条件有关 ” “西北部人口稀疏,除了自然因素,还有哪些限制 ” 承转: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看到了中国人口的分布图和“增长线”。面对这样的格局与变化,国家如何通过政策进行调控 接下来,让我们揭开“人口政策”的面纱,看看政策如何为发展导航! 三、中国的人口政策 课件投影展示我国人口政策的变化历程(五幅图): 提问:这些画面代表哪些人口政策 猜猜它们出现的顺序。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投影正确排序:1970年计划生育→2013年“单独二孩”→2016年“全面二孩”→2021年“三孩”政策。 通过图表绘制与数据计算,培养实践能力与逻辑分析能力。 通过地图叠加与数据对比,加深对人口分布不均及其原因的理解。 通过对比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 学 过 程 提问: 1.计划生育为何在1970年代启动 2.“三孩”政策应对什么问题 教师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口增长过快,为了遏制人口增长过快的趋势,国家提出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政策),现阶段由于人口老龄化,出生率持续降低,我国在2021年提出了“三孩”政策。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是根据我国人口发展变化形势逐步完善的,目的是促进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让学生理解我国不同时段采取不同人口政策的意义。课 堂 小 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中国人口分布呈现“东密西疏”的显著特征,以黑河—腾冲线为界,东南半壁虽仅占36%的国土,却承载着全国94%的人口,这背后是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共同作用。从时间维度看,人口增长经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高速列车”阶段(1949-1970年),到近年来的“缓行轨道”(老龄化加剧、生育率下降),政策的调整如同一把“动态钥匙”——从鼓励生育到计划生育,再到“三孩”政策,始终在平衡人口规模与资源环境、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人口问题不仅是数据的增减,更是国家发展的晴雨表,青年一代需以理性视角关注政策变迁,理解“人地协调”的深层意义,既做发展的见证者,更做未来的建设者。课 堂 练 习 1.读我国第六次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部分数据对比表,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出我国 (B) 人口普查年平均增 长率(%)城市人口占总 人口比重(%)人口年龄构成(%)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人口第六次(2010年)0.5749.6816.6070.1413.26第七次(2020年)0.5363.8917.9563.3518.70①人口保持低速增长态势 ②15~59岁人口数量呈上升趋势 ③城镇化发展迅速 ④人口老龄化问题加重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由表可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0.53%,低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0.57%,说明我国人口近10年间保持低速增长态势;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由49.68%上升到63.89%,说明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我国15~59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下降,但无法得知15~59岁人口数量的增减;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加,说明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加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人口生育政策进行了动态调整。读图完成2~3题。 2.20世纪80年代,国家的生育政策可以 (D) A.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 B.解决人口分布不均问题 C.解决劳动力不足问题 D.缓解人口增长过快问题 [解析] 20世纪80年代,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很快,为减缓人口增长速度,国家提倡一对夫妻只生育一个孩子。课 堂 练 习 3.近20年来,与我国人口政策调整密切相关的国情是 (A) A.老年人口比重增加 B.劳动人口比重增加 C.人口的死亡率升高 D.人口迁移数量增加 [解析]近20年来,我国人口的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老年人口比重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不断凸显,因此为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国家调整了人口政策,即先后出台了“单独二孩”政策、“全面二孩”政策和“三孩”政策。 4.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广东省仍然是我国人口第一大省。导致广东省成为我国人口第一大省的主要原因有 (A) ①外来人口数量多 ②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③工业发达,就业机会多 ④人口素质高,处于低生育水平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广东省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工业发达,就业机会多,每年吸引大量的外来人口来此就业,导致其成为我国人口第一大省。板 书 设 计教 学 反 思 本次课程通过生活化案例(如人口分布对比视频)和分层任务设计,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基础薄弱的学生通过填空、计算等具象化活动逐步掌握核心概念。然而,单位换算等细节错误提示不足,导致个别学生在计算人口密度时出现挫败感。未来需进一步优化环节衔接,增加错误预判指导,并为高阶思维活动预留更充分的时间,确保不同层次学生均能在“做中学”中实现素养提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