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本节教材主要包括“气候复杂多样”和“季风气候显著”两部分内容。从“二十四节气”的文化现象切入,揭示其背后的天文原理,再延伸至气候的复杂多样性、气温与降水的时空分布,到温度带与干湿地区的划分,最终落脚于人类对气候的适应,形成“现象—原理—应用”的完整逻辑链。通过对比南北气温差异、东西降水差异,引导学生理解中国气候的“空间分异规律”,结合中国温度带的划分示意图与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示意图,要求学生说出各温度带包含的主要地形区,强化学生的区域认知。教材将气候要素(气温、降水)与人类活动(农业熟制、葡萄干晾制)、生态环境(珍稀动物分布)关联,体现人地协调观。活动设计“对比广州、武汉、哈尔滨、乌鲁木齐4个城市的降水季节变化”,要求学生整合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体现综合思维。教材设置多项读图任务(如勾画0 ℃等温线、描绘年等降水量线),培养学生数据提取与地图分析技能,体现了地理实践力。八年级学生已初步掌握地球公转与自转的基本规律、中国地理概况(地理位置、地形地势),并具备简单气候概念(如气温、降水)的认知基础。但对“活动积温”“季风环流机制”等抽象概念理解不足。八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地理思维与读图能力,但需通过具象化教学、分层任务及实践活动,突破抽象概念与综合分析难点,同时以生活化案例激发兴趣,最终实现从“气候知识记忆”到“人地关系理解”的素养提升。【内容要求】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核心素养目标】区域认知:能够识别中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区域,了解不同区域气候的特点和差异。综合思维:1.综合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等因素,说明其对我国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2.运用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等地理图表,归纳气候特征,并解释气候要素对农业生产的利弊。地理实践力:1.通过对中国1月、7月气温分布图的判读,归纳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形成原因。2.通过对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的判读,归纳出我国年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形成原因。人地协调观:学生能够理解中国不同气候类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树立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教学重难点】重点:1.中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2.中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成因。3.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成因。难点:1.有关气候图的分析研读。2.中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成因。3.季风气候的成因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第2课时 季风气候显著课题 季风气候显著教学 步骤 过程与方法 设计意图导 入 新 课 展示王之涣《凉州词》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春风”指的是什么风 为什么“春风”到不了玉门关 承转:诗中的“春风”其实是地理中的夏季风,玉门关位于非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小,气候干旱。今天,我们就来揭秘中国的季风气候为什么如此显著,以及它对我们的生活生产有什么影响。 通过古诗与地理知识的结合,激发学生兴趣,引出季风主题。教 学 过 程 一、季风气候的类型及分布 展示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复习提问:我国气候的总体特点是什么 有哪些气候类型 学生回答,教师纠正补充。 承转:季风气候区占我国总面积的一半以上,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与生产。 展示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要求学生观察并描述三种季风气候的分布范围。 教师总结: ·热带季风气候:云南南部、台湾南部、海南岛。 ·亚热带季风气候:秦岭—淮河以南、横断山脉以东。 ·温带季风气候:华北、东北地区。 承转:我们了解了季风气候的分布范围,但为什么季风气候能覆盖如此广大的区域 接下来,我们通过对比冬、夏季风的特点,来探究季风区的范围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学生分小组展示学习成果,教师补充纠正。 通过复习旧知识(中国气候总体特点),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借助“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空间定位能力,强化对三种季风气候分布范围的直观认知。(续表)课题 季风气候显著教学 步骤 过程与方法 设计意图教 学 过 程 教师总结:“冬季风源于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寒冷干燥的西北风让我国北方冬季严寒;夏季风来自海洋,温暖湿润的偏南风带来丰沛降水,二者的交替控制使中国呈现出典型的季风气候。” 二、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 活动1 冬季风和夏季风 对比冬季风和夏季风的源地、风向和性质,学生分组填写下表。同时提问:影响我国的降水是冬季风带来的还是夏季风带来的 季风类型源地风向性质冬季风蒙古、西伯利亚偏北风寒冷干燥夏季风太平洋、印度洋偏南风温暖湿润展示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布图,指图提问:“分界线由哪些山脉组成 描述季风区的范围。” 学生齐答山脉名称,教师补充纠正。 教师总结: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这些山脉像一堵墙,阻挡了湿润的夏季风深入西北内陆,导致两地气候差异巨大。 承转:那么,夏季风究竟是如何推动我国雨带的移动的 这种移动又会带来哪些气候特征呢 三、夏季风对中国的影响 播放锋面雨带推移动态图(4-10月),分阶段暂停讲解: 4-5月:雨带登陆东南沿海地区 6-7月:雨带北移至长江中下游地区 7-8月:雨带到达华北、东北地区 9-10月:雨带南撤,东部雨季结束 教师总结:五月抬头到南岭,六月翩翩入江南, 七月继续往北走,八月匆匆在东北, 九月摆头往回走,十月乘船回大海。 活动2 探究夏季风强弱对我国的影响 分组探究: 第一组:分析“夏季风过强”对南北方的影响。 第二组:分析“夏季风过弱”对南北方的影响。 师生一起用思维导图总结夏季风强弱与旱涝的关系,如图所示: 教师总结:夏季风的影响是导致中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师生一起完成教材活动题中的思维导图。 通过对比冬夏季风的源地、风向和性质,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结合山脉分布图(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等),引导学生对季风分布范围有一个大概了解。 动态雨带推移演示呈现降水时空分布规律,突破“锋面雨带”这一抽象概念的教学难点。 分组探究“夏季风强弱与旱涝的关系”,引导学生建立因果逻辑思维,理解季风的不稳定性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教 学 过 程 承转:季风气候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让我们通过一场辩论,深入思考季风气候对中国发展的双重影响。 活动3 季风气候的影响 小组辩论:“季风气候利大还是弊大 ” 引导学生绘制季风气候影响的思维导图。 教师总结:季风气候为中国农业提供了优越条件,但也需要我们科学应对其带来的自然灾害。 展示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部分卫星影像图,议一议,我国长江以南地区与同纬度非洲、西亚地区纬度相近,但景观差异却很大的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是“鱼米之乡”。 四、大陆性特征显著 展示教材阅读材料齐齐哈尔与巴黎气温比较,分析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气象站名称纬度海拔1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气温气温年较差齐齐哈尔47°23'N146米-19.2 ℃22.8 ℃42.0 ℃巴黎48°58'N65米3.5 ℃18.4 ℃14.9 ℃教师总结:大陆性气候显著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气温的年变化和日变化较大,与世界上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相比,冬季气温明显偏低,夏季气温明显偏高。 通过辩论“季风气候利大还是弊大”,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证据运用能力,渗透人地协调观。 绘制思维导图整合知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对比同纬度地区,强化大陆性季风气候的特征理解,培养学生区域比较分析能力。课 堂 小 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我国季风气候的特征及其影响:通过分析三种季风气候的分布范围,明确了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的空间格局;结合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理解了夏季风对降水分布的深刻影响;通过探究锋面雨带推移规律和夏季风强弱变化,认识到季风活动导致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旱涝灾害频发;最后,辩证分析了季风气候的利弊——它既塑造了我国“雨热同期”的独特农业优势,孕育了江南“鱼米之乡”,也因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气温年较差大)和降水变率大,带来寒潮、干旱等挑战。科学认识季风规律,才能趋利避害,实现人地协调发展。课 堂 练 习 读我国季风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影响我国的是 夏 (填“冬”或“夏”)季风,其性质是 温暖湿润 ,受此季风影响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主要的气候特点是 高温多雨 。 (2)给我国东南地区带来丰富降水的是 东南 (风向)季风,序号是 ① (填“①”或“②”),来自 太平 洋。 (3)给我国西南地区带来丰富降水的是 西南 (风向)季风,序号是 ② (填“①”或“②”),来自 印度 洋。 (4)我们把受①和②季风影响明显的E地区称为 季风 区,而西北内陆的F地区受①和②季风的影响不够明显,则称为 非季风 区。E地区降水较F地区 多(丰富) 。 (5)受①季风影响,我国东部地区降水集中在 夏 季,其活动不稳定容易导致 旱涝 灾害。 (6)由图可以看出,此季节的风对我国西北地区影响不大,主要原因是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 。 板 书 设 计 一、季风气候的类型与分布 1.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旱雨季分明(海南、滇南) 2.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多雨,冬季温和(长江流域) 3.温带季风气候:冬冷夏热,雨热同期(华北、东北) 二、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 1.冬季风:源于蒙古—西伯利亚,寒冷干燥(西北风) 2.夏季风:源于海洋,温暖湿润(东南风、西南风) 3.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脉—冈底斯山脉 三、夏季风对中国的影响 1.雨带推移规律 4-5月:东南沿海 6-7月:长江中下游(梅雨) 7-8月:华北、东北 9-10月:快速南撤 2.季风气候的影响 利:雨热同期→农业发达 弊:旱涝频发→防灾重要 四、大陆性特征显著 齐齐哈尔VS巴黎 冬季更冷、夏季更热,气温年较差大教 学 反 思 本节课通过思维导图板书和案例分析,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季风气候特征及影响,课堂互动活跃;但部分学生对山脉分界线记忆模糊、雨带推移时空关系理解不足,课后反馈显示15%的学生对气候类型分布表述不清。未来需优化动态地图演示雨带推移过程,增加分层填图任务,并结合本地气象观察实践,强化空间感知与生活化应用,进一步提升地理核心素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