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节 中国的河流本节教材包括“外流区为主”“中国第一大河——长江”“中国第二长河——黄河”三部分内容。教材内容以“三江并流”为切入点,结合地形图分析横断山区“山高谷深”的成因,引导学生理解地形与河流的相互作用。“外流区为主”这部分内容,教材通过对比外流区与内流区分布图,并结合活动题引导学生探究内外流区分界线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关系,强化区域认知。紧接着通过中国东部主要河流流量年变化曲线示意图,讲述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共同点和南北差异,最后还阐述了内流河的水文特征。“中国第一大河——长江”这部分内容,教材通过水系图、干流纵剖面图详细解析其流经青藏高原、横断山区、四川盆地至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地形梯度,分段描述上游峡谷急流、中游曲流多湖泊、下游江阔水深的特征,突出其“水能宝库”属性,并以三峡工程和金沙江段多个水电站为例,说明其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中国第二长河——黄河”这部分,教材先阐述了黄河源流概况,上、中、下游划分及自然特征,紧接着聚焦水文问题与治理,通过黄河下游“地上河”示意图与黄河水患成因图,揭示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导致下游泥沙淤积、河床抬升的连锁机制,并以小浪底水利枢纽的“调水调沙”功能为例,探讨生态修复与工程措施结合的重要性,渗透人地协调观。教材还通过塔里木河的生态修复与京杭运河拓展河流多样性认知,设计“家乡河流水文调查”“模拟地上河形成实验”等实践活动,培养地理实践力。学生对我国河流的认识还处在一个认识不足,知识储备模糊和稀少的阶段,但学生们经过地理知识的前期学习,对于分析河流的特点有了一定的基础,通过学习我国的地形和气候,学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和分析出来我国河流的相关的水文特征,但是均缺乏系统的科学的认识。所以,学生在学习河流的时候,也会展现出对我国河流分布的兴趣,对于有哪些主要的河流,如何分布的,主要注入哪些大洋都有了很强的期待。但是由于我国的地形气候复杂多样,所以学生在学习这一节的时候,对我国河流不同的水文特征对比,以及我国河流的一些名称记忆都会遇到一些困难。【内容要求】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中国河湖的特征。2.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长江、黄河的特点,举例说明其对经济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核心素养目标】区域认知:1.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并根据河流是否流入海洋区分外流河与内流河,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2.掌握长江与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长度、主要支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以及上、中、下游的划分。综合思维:1.结合气候和地形等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分析我国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水文特征,比较两者的差异。2.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各河段的主要水文特征。3.学会阅读水系图和干流纵剖面图,了解长江、黄河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段。地理实践力:1.了解河流水能开发的基本方向,学会河流水文特征分析的一般方法。2.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知道长江、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治理对策,感悟合理利用和保护河流的重要性。人地协调观:运用具体案例,说出长江、黄河的开发利用价值及两者之间的差异,了解长江、黄河水利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就,感悟它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教学重难点】重点:1.学生能在地图上准确识别我国主要河流,并根据河流是否流入海洋区分外流河与内流河。2.比较秦岭—淮河以南、以北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差异。3.长江、黄河的水文特征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4.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与治理措施。难点:1.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及成因。2.学会河流水文特征分析的一般方法。3.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与治理措施。第2课时 中国第一大河——长江 课题 中国第一大河——长江教学 步骤 过程与方法 设计意图导 入 新 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化身“长江考察队”,跟随课本和地图,从青藏高原出发,顺流而下,探索长江的奥秘! 播放长江航拍视频,提问:长江为什么被称为中国第一大河 (学生自由回答) 过渡语:长江究竟有多长 流经哪些地方 不同的河段又有什么特点 让我们开始考察! 通过视觉冲击和问题引导,激发学生兴趣,明确学习目标。教 学 过 程 一、河流概况 活动1:识长江 发放空白中国地图,指导学生结合教材长江水系图,完成以下任务: ①标注长江的源头、注入海洋。 ②用红笔勾画长江干流,观察干流呈“V+W”形态,说出长江干流不同河段的名称。 ③结合中国地形图,用不同颜色标出流经的主要地形区。 ④空白图中填写长江干流流经的11个省级行政区。 ⑤结合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和中国温度带图,判断长江干流流经的温度带、干湿地区。 ⑥在空白图中标注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并说出各河段的主要支流,并找出长江流域比较大的湖泊。 提问:为什么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 教师总结:长江长度最长、流域面积最大、流量最丰富,因此是我国第一大河。 二、开发与利用 1.上游:水能宝库 课件展示教材长江干流纵剖面示意图,引导学生读图、观察,并回答问题: ①在图中标注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的分界点。 ②长江哪个河段的水能资源最为丰富 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播放《虎跳峡》,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长江上游的高山峡谷、水流湍急。 教师总结:(展示中国地势阶梯分布图,并用蓝色笔画出长江)长江上游流经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支流众多,水量丰富,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约占全国水能总量的四成,可利用水能资源占到全国的一半以上,因此我们把长江上游形象地称为“水能宝库”。长江中下游河段水流平缓,被称为“黄金水道”。 规律总结:水能资源是否丰富,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河流水量大小;二是看落差大小。 通过“勾画”“标注”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气候与水文特征之间的相互联系,理解自然要素的整体性。 再次标注上、中、下游分界点,强化空间认知,明确水能富集区与地势阶梯的对应关系。 通过剖面图与视频结合,直观呈现落差与水能的关系。教 学 过 程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57阅读材料“长江水能资源开发”,并布置任务: ①圈出葛洲坝、三峡、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乌东德水电站的位置。 ②读长江上游水能资源开发分布图,从地形的角度,谈一谈在长江三峡段修建大型水坝的优势条件。 教师总结:峡谷地形,河流较窄,建坝工程量小。 过渡:从高空俯瞰,长江中游的荆江河段像一条“蜿蜒的巨龙”。这样的河道是福还是祸 2.中游:“九曲回肠” 展示荆江河段卫星影像图,并引导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①中游河道弯曲易引发什么问题 ②如何用工程措施解决 教师总结:长江中游荆江河段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排水不畅,加剧洪涝灾害,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先修建了荆江分洪工程,接着又完成了几处河段的裁弯取直工程,加固了荆江大堤,对防洪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3.下游:“黄金水道” 再次展示教材长江干流纵剖面示意图,并提问:长江哪一个河段航运价值更大 教师总结:长江干支流通航里程超过7万千米,货运量占全国内河货运量的60%左右。长江航道与京沪线、京九线、京广线等多条铁路及京杭运河相交,便于江海联运,既沟通东西,又联系南北。所以,人们形象地把长江称为“黄金水道”。 活动2:“黄金水道” 展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中国地形图和中国人口密度图,并提问:为什么长江中下游地区航运发达,被称为“黄金水道” 教师总结: ①长江流经地区降水丰富,江阔水深。 ②无结冰期,宜宾以下可四季通航。 ③长江中下游地势平缓,水流缓慢,可通航里程长。 ④流经地区人口密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需求量大。 今天我们从源头到入海口走遍长江,看到它如何从“水能宝库”变为“黄金水道”。但长江的馈赠并非取之不尽——如何在开发中保护这条母亲河 这是我们未来需要共同思考的课题。 培养“因地制宜”的观念,理解地形对水利工程的影响。 通过卫星影像图与问题链,引导学生分析河道弯曲的利弊,理解人地矛盾与治理措施。 通过多图叠加(降水、人口、地形),综合分析航运条件,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课 堂 小 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系统认识了长江作为中国第一大河的核心特征与开发价值。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自西向东流经11个省级行政区,横跨三级阶梯,依次穿越青藏高原、横断山区、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最终注入东海。其干流呈现“V+W”形态,全程无结冰期,流经湿润区和亚热带区域。上游因巨大落差形成“水能宝库”,中游“九曲回肠”的荆江河段通过裁弯取直等工程化解洪涝风险;中下游“黄金水道”成为贯通东西的航运动脉。长江以最长长度、最大流域面积和最丰流量,在航运、发电、供水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战略作用,堪称中华文明的命脉之河。(续表)课题 中国第一大河——长江教学 步骤 过程与方法课 堂 练 习 读上图完成长江基本概况: 1.长江发源于A 青藏 高原 唐古拉 山脉,源头位于 青海 省,自西向东流,注入 东海 。自西向东经过的地形区有A 青藏 高原、B横断山区、C 四川 盆地、D 长江中下游 平原。 2.长江流域支流众多,其中E为 嘉陵江 ,与长江交汇于① 重庆 (城市),H为 汉江 ,是长江最大的支流,与长江交汇于② 武汉 (城市)。流域内湖泊众多,其中③为 鄱阳湖 ,④为 洞庭湖 。 3.长江上、中游的分界点为湖北 宜昌 ;中、下游的分界点为江西 湖口 。 4.各河段特征:上游地势落差大、水流急, 水能资源丰富 ,有“ 水能宝库 ”之称;中游 荆江 河段“九曲回肠”,水流不畅;下游江阔水深,航运价值高,素有“ 黄金水道 ”之称。 板 书 设 计教 学 反 思 本节课围绕长江展开,针对八年级学生地理空间思维待强化、区域综合分析能力初具的特点,教学设计体现了“以图导学”的理念,以地图标注、视频感知和问题链探究为主线,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空间思维与地理实践力,多数学生能通过“V+W”形态勾画和分界点标注构建长江基础认知,并结合虎跳峡视频理解上游水能开发原理,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在标注11个省级行政区时混淆“青、藏、川”等简称,且地形区与省级行政区空间对应耗时较长,且分析“黄金水道”时局限于教材结论,缺乏本土案例支撑(如对比湘江与长江航运差异),同时约1/3学生混淆地势阶梯分界线与河段分界点(如巫山与宜昌)。改进措施:对填图任务实施“三步走”——先独立标注分界点,再小组合作补充省级行政区,最后教师动态投影纠错,兼顾效率与准确性;补充“长江黄金水道与湖南湘江航道对比”资料,引导学生从货运量、通航时间等角度具象理解“黄金”价值,同时渗透乡土地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