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节 中国的水资源本节教材包括“时空分布不均”“兴建水利工程”“节约用水”三部分内容,从生活实例阶梯水价切入,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的经济管理与社会需求。在“时空分布不均”部分,教材正文阐述了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教材通过中国主要河流年径流量图直观对比长江、黄河等河流的水量差异,结合中国径流带分布图,引导学生填写“塔里木盆地”“华北平原”等区域的径流带归属,强化“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空间认知。教材“活动”要求结合我国气候和河流知识,解释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在“兴建水利工程”部分,以南水北调线路示意图为核心,展示东、中、西三线调水路线,结合“引江济汉”“引大入秦”等工程案例,说明跨流域调水如何将水资源从丰水区调配至缺水区。辅以小浪底水利枢纽案例,说明水利工程如何通过调水、蓄水缓解华北地区缺水问题。教材正文还讲述了兴建水库可以解决我国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问题。在“节约用水”部分,教材正文讲述了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并举例说明了缓解缺水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华北缺水原因及其缓解对策,引导学生补充缓解水资源短缺的对策;设计节水标志、制订家庭节水计划,将理论转化为行动。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但对于水资源这一较为抽象的概念理解可能存在一定困难。在已有知识经验方面,学生对自然资源有了初步认识,但对于水资源的具体特征和重要性认识不足。生活经验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水的使用,但可能没有深入思考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问题。在策略经验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地理学习方法,如读图分析、归纳总结等,但在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还有待提高。从身心发展特点来看,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可能对枯燥的理论知识缺乏兴趣,更倾向于直观、有趣的学习方式。学习困难障碍主要体现在对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理解上,以及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水资源问题。为了突破这些障碍,教学中可以采用多媒体展示、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内容要求】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水资源的主要特征,举例说明水资源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认识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意义。【核心素养目标】区域认知:了解我国不同地区水资源的差异,形成区域差异的认知。综合思维:1.能够综合分析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及影响。2.学会运用所学知识,综合思考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措施。地理实践力:1.通过调查当地水资源的利用情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2.能够提出合理的节水建议,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人地协调观: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树立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观念。【教学重难点】重点:1.掌握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2.理解兴建水利工程对解决水资源问题的重要作用。3.明确节约用水的重要意义和具体措施。难点:1.分析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2.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节约用水的意识和习惯。课题 中国的水资源教学 步骤 过程与方法 设计意图导 入 新 课 同学们,如果有一天你家突然停水了,生活会受到哪些影响 中国的水资源够用吗 水是生命之源,但中国的水资源分布并不均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水资源》。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教 学 过 程 一、认识水资源 阅读教材P87第一段正文部分,回答:什么是水资源 “水”等同于水资源吗 我们日常使用的淡水有哪些来源 教师总结:水不等于水资源,水资源是指便于人类利用的淡水,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地下水是人类主要的淡水资源。 二、时空分布不均 探究一 我国水资源的时间分配特征 展示武汉、广州、哈尔滨、乌鲁木齐四地降水量季节分配柱状图,提问:读图,推测我国水资源的时间分配特征,并说明理由。 教师总结:我国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匀,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探究二 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展示中国径流带分布图,完成如下任务: 1.平水带与多水带的分界线是 800 mm年等降水量线 。 2.平水带与少水带的分界线是 400 mm年等降水量线 。 3.我国的丰水带主要位于 东南沿海地区 。缺水带位于 西北内陆地区 ,其分布与 降水 关系密切。 4.因此,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特点是 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 探究三 水土资源配合情况 阅读教材“时空分布不均”正文部分,填写下表,说一说中国哪一区域用水最为紧张。 地区耕地比重径流量比重中国南部 约40% 80%以上 中国北部 约60% 不足20% 黄淮海流域 38%以上 8%左右 教师总结:我国水土资源配合不协调,黄淮海流域用水最为紧张。 三、兴修水利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自主探究得出水资源空间和时间分布不均和对应的解决措施。 展示南水北调线路示意图,提问:“三条调水线路分别解决哪些区域的缺水问题 ” 展示三峡和小浪底工程图片,讲解兴建水库为何可以调节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 四、节约用水 阅读教材“节约用水”部分内容和所学知识,完成以下任务: 1.归纳总结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2.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有哪些有效途径 通过阅读教材和对比“水”与“水资源”的区别,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概念认知,明确“水资源”特指可利用的淡水资源。 借助武汉、广州、哈尔滨、乌鲁木齐降水量季节分配图,引导学生归纳水资源时间分布特征,培养从图表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将教材的文字表述转化为表格,凸显黄淮海流域“耕地多、水少”的矛盾,引导学生关注资源匹配度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理解黄淮海流域用水紧张的本质是“人地矛盾”。 引导学生自主归纳“跨流域调水(空间不均)”与“建水库(时间不均)”两类工程措施的区别与联系,理解地理问题的解决需“对症下药”。教 学 过 程 教师总结: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原因是:我国水资源总量大,但是人均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一部分水资源受到污染和破坏,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大部分城市存在供水不足的问题,有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缓解缺水问题的有效途径包括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保护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等。 探究四 华北地区缺水的原因 展示教材P92华北地区缺水原因及其缓解对策图,提问: 1.结合所学知识,将图中方框内的对策补充完整。 2.说一说,你填写的对策是针对图中哪些原因提出的 3.议一议,你从中学到了哪些有用的方法 这些方法对你分析问题有什么好处 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需要注意向学生渗透分析这类资源短缺问题的思路是:先找出问题的原因,分析原因时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着手,再提出解决措施,解决措施一般是从产生问题的原因入手,“对症下药”。 通过总结水资源短缺的“自然+人为”双重原因(如污染、浪费),引导学生辩证看待问题。 要求学生补充对策并说明对应关系,训练“问题—原因—措施”逻辑链。课 堂 小 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到水资源是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不同于广义的水。我国水资源呈现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的时间分布特征和“南丰北缺”的空间分布特点,特别是水土资源配合不协调导致黄淮海流域用水紧张。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通过南水北调等跨流域调水工程优化空间配置,通过三峡等水库调节季节分配,更重要的是要树立节水意识,从防治污染、提高利用率等角度践行可持续发展观。大家要牢记,分析资源短缺问题时要从自然与人为双重因素切入,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这种思维方式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各类地理问题。课 堂 练 习 1.通常把地球上的 淡水资源 称为水资源。 河流水 和 淡水湖泊水 是我国主要的淡水资源。 2.上图中A区域为 丰水 带,B区域为 多水 带,C区域为平水带,B和C之间的分界线大致是 800 mm 年降水量线,D区域为少水带,E区域由于 深居内陆,降水稀少 ,因此属于缺水带。 3.从空间分布上看,我国水资源 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解决措施是: 跨流域调水 。 4.水资源时间分配特点: 夏秋多、冬春少和年际变化大 。解决措施是: 兴建水库 。 5.针对水污染、水浪费的现象,我们可以采取的解决措施是 防治水污染,节约用水 。 6.南水北调是把 长江 流域丰富的水资源,通过引水工程调到我国缺水严重的 华北、西北 地区。 板 书 设 计 一、认识水资源 1.定义:可利用淡水 2.来源:河流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二、时空分布不均 时间: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空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三、兴修水利 空间→跨流域调水 时间→建水库 四、节约用水 原因:人均少+污染+浪费 对策:①农业:滴灌等节水灌溉模式 ②工业:循环利用 ③生活:一水多用 ④防治水污染教 学 反 思 本节课围绕“中国的水资源”主题展开,通过图表分析、问题探究和案例讨论,引导学生理解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解决措施,整体逻辑清晰,但部分环节需优化。教学中,学生能结合降水量柱状图、径流量分布图等材料自主推导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但对“水土资源配合不协调”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存在困难,部分学生混淆了耕地比重与水资源量的关系,需增加直观对比数据或生活案例(如北方农田灌溉困境)强化认知。在探究华北缺水原因时,学生能初步区分自然与人为因素,但提出对策时易泛泛而谈(如仅回答“节约用水”),今后可结合当地用水实例引导学生具象化思考。此外,跨流域调水工程的空间认知依赖地图,但部分学生对南水北调线路的空间跨度缺乏概念,可借助动态路线图或模拟动画辅助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