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课件(2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 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课件(28张PPT)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必修与选修之间的知识逻辑
构建全册知识体系
研究思维的规律和方法的学问
逻辑思维规则
辩证思维方法
思维
意识
理性认识
广义
狭义
逻辑学
辩证逻辑
形式逻辑
广义
狭义
两种必要方法
运用
狭义逻辑学
《逻辑与思维》
本册主线:
树立科学思维、遵循逻辑思维规则、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提高创新能力
科学思维 P14
创新思维能力
第一单元:总论
(对思维、逻辑思维、科学思维的概括性介绍,全书的逻辑起点)
二三单元:分论
第四单元:运用,以问题为导向的科学思维的运用,阐述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几种方法
(概念、判断、推理)
分析与综合、质量互变、辩证否定
第一单元思维导图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
思维
逻辑
科学思维
含义:广义+狭义
特征:
形态:
①间接性:已知→未知、感性→理性②概括性:具体→抽象、 个别→一般③能动性:(人)认识+(人)改造
抽象思维形象思维
区别
联系
基本单元、形式、作用、主要特征——易错:思维形态≠思维形式
逻辑的多重含义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三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逻辑、逻辑学
注意:①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②形式逻辑推理是否成立不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而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③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
按思维方向、按思考角度、按反映方式、按基本单元
含义
特征
学习意义
科学思维的两个基本条件:内容真实+形式正确;
与不科学思维的比较看;从与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的关系看
追求认识的客观性、结果具有可预见性、结果具有可检验性
思维素养+政治素养+总之
第一单元框架体系
第一单元:树立科学思维观念
不同用法
逻辑学
逻辑思维基本要求
二、逻辑
一、思维
含义
特征
与实践的关系
思维形态的分类
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特征
第一课 走进思维世界
1.1 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
1
CONTENTS
目 录
思维的特征★
2
思维的含义
1
Part
思维的含义
论力气
论奔跑
论攀爬
人何以成为了万物之灵?
人奔跑不及豹,魁梧难敌熊, 飞翔比不上鸟,潜水不如龟……
而使人类成为“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的,唯有在生物界中独领风骚的思维。
——《世界史纲》 威尔斯
一目:思维的含义
1.思维是人的特有属性,人的思维存在具有普遍性
思维是人的特有属性:由于有思维参与其中的人类社会实践,人成了万物之灵。没有社会实践,思维就难以成长和发展;
人的思维存在具有普遍性:只要我们在“想”、在“考虑”,就能切身地体会到我们在思维。
【注意】动物的本能活动不是社会实践,动物没有思维。
一目:思维的含义
2.思维的含义(哲学角度) P3-3
广义
广义的思维与意识同义,既包括感性认识也包括理性认识。指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能动反映;
狭义
狭义的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
1
2
从性质上看,无论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探究与分享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黄河之神河伯由欣然自喜到望洋兴叹,这种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除了亲历感知之外,我们还有哪些办法突破井底之蛙、夏天之虫的思维局限 ?
《庄子.秋水》
问题提示:
(1)
由于他对所看到的现象作了比较,认识到此前自己的认识是错误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是其态度变化的思维原因。
井底之蛙、夏天的虫等由于它们认识的局限,而不能知道感知范围之外的事物。
欣然自喜的原因:
望洋兴叹的原因:
这种态度变化的原因:
(2)突破思维局限:
人的认识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以亲身经历获得的感性认识,受个体生命时间、精力和经历等方面的限制,总是有限的。因此,除了亲身经历之外,我们还可以运用思维的间接性,通过学习人类思想的成果,弥补个体感性认识中思维的局限性,获得超越个体感知能力之外的更广泛、更深刻的理性认识。
河伯错误地认为,他所看到的情况,即他所在的黄河最为广大,这个认识是正确的;
他又看到了比他所在黄河更为广大的大海,发现他之前的认识是不正确的;
用一笔画4条连续的直线段,把图中所有的9个点都连接起来。
试一试
探究与分享 P3
有这样一道推理能力测试题。一位想招聘助手的商人,将前来应聘的A、B两人带进办公室,向他们展示了2顶红色,3顶黑色的帽子,然后,他关掉灯,在一片漆黑的情况下,要求A和B各摸一顶帽子戴上,他自己也戴了一顶,并将其余两顶藏了起来。开灯后,商人要A、B尽快说出各自头上戴的是什么颜色的帽子。A、B看到商人戴的是红色帽子。过了一会儿,A喊道:我戴的是黑帽子.商人询问了A的推理后,决定录用A。
◎ A是如何得出他的结论的?
◎ 在相同的条件下,A为什么表现得比B好?
推理过程:
商人戴的是红色帽子
商人要A、B尽快说出各自头上戴的是什么颜色的帽子。
过了一会儿,A喊道:“我戴的是黑色帽子。”
2
3
已知:
B 红 B 黑
A 黑 A 黑/红
如果A戴着红帽子,则B可以马上说出自己帽子肯定是黑色的。
而B没有马上做出结论,由此可以推断,A戴的肯定不是红色帽子,而是黑帽子。
战略思维
意义:是对人类理性认识方式的高度概括,是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把握事物规律的重要的思维方式,是具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方式:
3.人类思维





历史思维
辩证思维
创新思维
法治思维
一目:思维的含义

底线思维
3.人类思维方式的类型及意义 P3-4
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
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指导现实工作。
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洞察事物发展规律。
破除迷信、超越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
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
战略思维
历史思维
辩证思维
创新思维
底线思维
判断:属于哪一种思维类型?
2
Part
思维的特征★
人人都会思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风格。不同风格的思维在速度、方式、质量乃至结果上有很大的差异,即思维具有差异性。
思维的特征
1.思维具有差异性 P3-5
“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间接性
含义: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
(由表及里;由特殊到特殊)
思维的特征
2.思维具有共同性(共同特征) P4-1\2\3
例1:医生望闻问切 病人内部器官病变
例2:牛羊驴马不进圈,老鼠搬家往外逃,鸡飞上下猪拱圈,鸭不下水狗狂叫 地震
感性材料
本质和规律
感性材料
已有经验知识
本质和规律
★强调从“已知”推测出“未知”的过程。
已有经验知识
含义:思维能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从特殊到一般)
思维不是对认识对象的机械反映,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
正确的思维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错误的思维歪曲地反映认识对象。
概括性
能动性
思维的特征
联系:思维的概括性是间接性的前提;间接性和概括性中都体现有能动性。
2.思维具有共同性(共同特征) P4-1\2\3
①把多个事物的共同本质抽取出来加以概括。(P4-2)
②把多次感知到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抽取出来加以概括。(补充)
★强调从“多”推测出“一”的过程。
区分思维的间接性和概括性
思维的间接性体现为没有直接感知,凭借感性材料利用经验知识,有一个推测的过程;
概括性是把握某类事物的共同特点,常见信息是“多次经历某些事物之后,把它们的共同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1.“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主要体现了思维的( ) 。
A.概括性 B.间接性 C.直接性 D.敏捷性
2.每次看到"月晕”就会刮风,看见石础“潮湿”就会下雨,于是得出“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结论。这属于思维的( )
A.抽象性 B.概括性 C.间接性 D.情境性
B
B
难点突破:
二、思维的特征
判断:以下材料体现思维的哪一特征?
小王早上起来看到院子的地面和房顶都是湿的,判断昨天晚上下过雨。
诗人赏花、赏雪、赏月,创作出一首首诗词。
人类能够根据相关知识进行天气预报、预测地震等。
人们在超市里看到牙膏、鸡蛋、面粉、饮料、衣服等,都称它们“商品”。
概括性
间接性
能动性
间接性
【知识整合】思维的共同性
特征 能动性
关键词
区别 含义 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 指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思维对认识对象的反映不是机械的、消极被动的,而是主动的或能动的;自觉的、有计划有目的地对认识对象的属性进行抽象重组,得出既有认识对象的痕迹,又不同于认识对象的主观映像。
作用 ①凭经验能认识没有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属性。 ②凭经验能认识根本不可能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属性。 ③能在对事物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蔓延式无止境的扩展。 ①概括是形成概念的前提。同类事物总结共性;同类现象中总结本质的规律性内在联系。 ②概括是思维活动的速度,迁移的程度、广度和深度。 ③概括是一切科研的出发点。 联系 ①思维的概括性是间接性的前提;②间接性和概括性中都体现有能动性。 见…而知…;通过…推断出…;计划;预测/推测;
共同之处/共性在于…;整体上看…;总结出;概括出
抽象;创新;有选择的;主动、自觉
间接性
概括性
①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
②思维有其相对独立性
正确的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
思维的特征
3.思维与实践的关系 P4-4
知识框架
课堂巩固
1.为落实联合国发起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球人道主义应对计划”,联合国首个全球人道主义应急枢纽于2020年4月30日在华启动。该应急枢纽由联合国委派世界粮食计划署负责运营,致力于为包括联合国系统、各国政府及其他人道主义合作伙伴在内的国际社会提供全球抗疫应急响应。这表明
A.思维是人所特有的属性,是人脑的机能
B.正确的思维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
C.理性认识能够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
D.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又反作用于实践
D
课堂巩固
2.“雪落无声”正如中国古语所示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它们所体现的科学思维常识的道理有
①现象和本质有区别,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
②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因此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刻
③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④理性认识是真实可靠的,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