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第二框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0-13页,在课本做好标记。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同一律:矛盾律:同一律的条件性 P10遵循矛盾律的理由+矛盾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 P11遵循同一律的理由+同一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 P10同一律的要求+违反同一律所犯逻辑错误P10矛盾律的要求+ 违反同一律所犯逻辑错误 P11矛盾律的条件性 P12排中律遵循排中律的理由+排中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 P13排中律的要求+违反排中律所犯逻辑错误P13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P13【探究与分享】提示:有逻辑问题。甲:“别人"是除打牌者之外的其他人。乙:“别人”是除打牌者和甲之外的其他人。结论:在同一思维过程中,这种没有保持概念同一性的思维,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甲:“你们这样通宵达旦、吵吵闹闹地在宿舍打牌,影响别人休息。”甲与乙的对话中有没有逻辑问题?谈谈你的理由。乙:“影响别人,又不影响你。别人都没有怨言,你有什么不平的?”1.遵循同一律的理由: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要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和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不能游移不定,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2.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一、同一律:(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同真同假)3.同一律的要求:(1)常用公式“A是A” (必须前后一致;A是思想,既可指代概念,也可指代判断)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思维的确定性要求在使用概念的过程中没有遵守同一律,将会出现“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混淆概念强调无意;偷换概念强调故意)动词“送”的概念和名词“一”的概念分别被做了手脚,这就是偷换概念的方法。偷换概念也是一种常见的诡辩手法,它通过改变一个概念的内涵或外延,使之变成另一个概念。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4.违反同一律所犯的逻辑错误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指思维主体无意(或故意)地违反同一律关于概念的逻辑要求,将内涵或外延不同的概念视为相同(或故意混淆),互相混淆。即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来使用。吴某在镇上看到新开业的某店门前打着 “在本超市购买XX品牌奶粉,买一送一”的宣传,觉得这奶粉相当于半价购买,相当划算。于是,她在店里购买了一罐1000ml奶粉,但超市却只送给其一袋200ml的奶粉.②在使用判断的过程中没有遵守同一律,将会出现“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指思维主体无意或故意用另外一个与原论题无关的论题来替代原本需要论证的论题。)【示例评析1】顾客:“你看,我的茶杯里漂着一只死苍蝇。”服务员:“茶是用开水泡的,它当然要被烫死了。”顾客表达的一种“茶里有苍蝇”的不满情绪,而服务员所答是“苍蝇为什么死了”,这显然是文不对题,犯了转移论题的错误。【示例评析2】有人写了一篇题为“人贵有志”的文章,在开头说“人必须有志,有理想”之后,就笔锋一转,正文中大谈特谈“有了志向必须奋斗才行。没有奋斗,理想就成了空想”。这篇文章究竟要写“人贵有志还是人贵奋斗”?笔锋一转,就转移论题了。犯了转移论题的错误。例1:老师:你是怎样认识孙中山的?学生:老师,我不认识孙中山。例2:爸爸:你整天游手好闲,好吃懒做,以后打算怎么办?儿子:您经常说,中国人民非常勤劳,我也是中国人,我怎么会懒呢?例3: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某单位召开的一次安全生产会议上,该单位的某领导发表了这样一段讲话:“时间不多了,简单讲几句吧。今天是安全生产会议,我想讲几个与之有关的问题:一、关于绿化问题;二、关于计划生育……”偷换概念:评价和理解→日常生活的交往偷换概念:集体概念→个体概念偷换论题:安全生产→绿化问题、计划生育对点训练:请判断下面的例子犯了什么逻辑错误?4.甲说:“好烦呀,我想静静。”乙问:“静静是谁?”偷换概念静静(静心)→静静(人)把人类和个体的人当作同一个概念来使用,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指“吃麻辣烫”这件事指“在哪个地方吃麻辣烫”题中乙的回答转移了甲的话题,犯了“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6.甲:你那么有钱,居然在路边吃麻辣烫。乙:不在路边吃,难道在路中间吃5.人存在几百万年了,而你没存在几百万年,所以你不是人①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②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判断:以下的话是否违反同一律的要求?1.小李之前是农业户口,现在转成非农户口了。2.小张去年还是小学生,现在已是中学生了。3.张颖去年还是大学生,现在已经是律师了。5.同一律的条件性探究与分享这两个判断不可能同时存在,其中必有一假。但楚人同时肯定了“此矛可戳穿此盾”和 “此矛不可戳穿此盾”,违背了矛盾律的要求,作出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论断1:“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我的盾是坚固的,没有东西可以戳穿它)论断2:“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矛是锋利的,它可以戳穿任何东西)二、矛盾律:1.遵循矛盾律的理由2.矛盾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不能自相矛盾、相互反对)。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1)常用公式:“A不是非A”思维的一致性要求(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表示对A否定的论断)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某珠宝店钻石被盗,现查明罪犯是赵、钱、孙、李中的一人,四人口供如下。赵:不是我偷的。钱:李是罪犯。孙:钱是罪犯。李:不是我偷的。四人中只有一人说了假话,请问罪犯是谁?为什么?真真根据矛盾律,二者不能同真,必有一假。3.矛盾律的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①“概念”角度,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同一个对象不能同时用两个相互矛盾的概念来反映。②“判断”角度 ,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作出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例如:一个黄昏的早晨,一个年轻的老人,手持一把锋利的钝刀,杀死了一个活蹦乱跳的死人。例如:人性本善。人性本恶。不能同时为真。4.违反矛盾律所犯的逻辑错误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一回事吗?①小明想画一个方的圆 。②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③人类的认识能力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④这几周的军训太紧张了,但已经不知不觉地过去了。判断:下列论断哪些是自相矛盾的,哪些不是。①④论断中的“方”与“圆”、“太紧张”与“不知不觉”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违背了矛盾律的要求,作出两个相互矛盾的论断,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②③论断没有自相矛盾。“噪”与“静”、“鸣"与“幽”、认识能力的“无限"与“有限”是对立统一的。即辩证法所讲的矛盾。逻辑矛盾 辩证矛盾区别联系 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是思维混乱的一种表现。可以消除、避免指事物同时具有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属性,是事物的客观矛盾,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允许逻辑矛盾则是诡辩论的特征。承认辩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具有矛盾关系的论断,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事物固有的矛盾二重性的判断,在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从不同方面对事物作出的判断,并不违反矛盾律。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逻辑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客观矛盾(辩证矛盾)。逻辑矛盾(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矛盾的错误反映。遵守矛盾律的要求是正确把握客观矛盾的必要条件。任何科学都要求排除逻辑矛盾,而任何学科又都要求认识事物本身的辩证矛盾。5、矛盾律的条件性:(1)就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不能做出两个相反的判断。)(逻辑矛盾)(2)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辩证矛盾)“雷锋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其中的“平凡”指他的工作岗位和事迹;而“伟大”是指他的精神和价值。是从不同角度谈论同一对象,不违背矛盾律。“死了”是指自然生命的结束;“活着”是指精神永存。这样的矛盾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事物的认识,因而属于辩证矛盾,不违反矛盾律的要求。会议主持人的话是否合乎逻辑,为什么 在一次讨论会上,关于某部古典作品是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意见。有人认为它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有人认为它不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讨论结束时,会议主持人表态说:“我反对第一种意见,也反对第二种意见。”探究与分享“它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肯定判断“它不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否定判断主持人对这两个判断同时加以否认。违背了排中律的要求,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1.遵循排中律的理由2.排中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逻辑思维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也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骑墙居中描述了一个人像骑马一样跨在一堵墙上,既不完全在这边也不完全在那边。比喻某人不明确的态度)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1)常用公式:“A或者非A”。(要么A,要么非A)(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三、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3.排中律的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也就是说,不能同时否认“A”,又否认“非A”,对“是”与“非”各打五十大板。甲:下周去香山看红叶,你去吗?乙:谁说我不去?甲:你去,请登记吧!乙:我要是去,早就登记了。甲:那么,你是不去呀?乙: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乙的回答同时否定了“去”与“不去”,违背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错误.4.违反排中律的逻辑错误:“两不可”.否定我不去否定我去区分矛盾律与排中律甲:下周去香山看红叶,你去吗?乙:谁说我不去?甲:你去,请登记吧!乙:我要是去,早就登记了。甲:那么,你是不去呀?乙: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甲说:下周去香山看红叶,你去吗?乙答:我去,也不去。甲说:你到底是去还是不去?乙说: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0201同时否定了“不去”与“去”违背了排中律(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同时肯定了“去”和“不去”违背了矛盾律(不能同真,必有一假)【知识整合】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区别关系 矛盾律 排中律区别 含义不同要求不同错误不同作用不同联系 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来表示排中律的内容,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不能同时肯定)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不能同时否定)“自相矛盾”(“两可”)“两不可”运用矛盾律可以以真推假,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真,则另一个必假,(当题干提到只有一假时,用矛盾律)运用排中律可以以假推真,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假,则另一个必真,(当题干提到只有一真时,用排中律。)矛盾律与排中律都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人们在运用概念、进行判断、进行推理时必须遵守的具体规则,它们从不同侧面保证思维的确定性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03有一块空地可以种庄稼。甲一会儿说应该种玉米,一会儿又说不应该种玉米。针对甲的说法,乙说: “你的两种意见,我都不同意。”矛盾律(“A不是非A“)表明,论断“A”和“非A”必有一假;排中律(“A或者非A“)进一步表明,“A”和“非A”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下面材料中,甲和乙分别违反了逻辑思维的什么要求?乙同时否定了这块空地“应该种玉米”和“不应该种玉米”这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违反了 的要求,犯了 的错误。甲同时肯定了这块空地“应该种玉米”和“不应该种玉米”这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违反了 的要求,犯了 的错误。【请你破案】确定犯罪嫌疑人是甲、乙、丙、丁四人中的一人。在审讯中,四人口供如下:甲:我不是罪犯乙:丁是罪犯丙:乙于五天前找人卖盗车丁:盗车的不是我(2)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真话,则罪犯是谁?(2)乙和丁供词相互矛盾,假定四人中只有一人供词是真,根据排中律,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这唯一的真话在乙和丁中,则甲、丙的供词为假。甲说他不是罪犯为假,因此甲是罪犯。(1)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假话,则罪犯又是谁?(1)乙和丁供词相互矛盾,假定四人中只有一人说假话,根据矛盾律,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真,乙和丁中必有一假,则甲、丙为真话。甲说我不是罪犯是真话,则甲不是罪犯;丙说的话为真,因此乙是罪犯。规律名称 基本内容 公式 要求 逻辑错误同一律 思想自身同一矛盾律 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真排中律 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A是A确定性(自身同一)A不是非A一致性(不能同真,必有一假)A或者非A明确性(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两不可偷换概念偷换论题自相矛盾(两可)1、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的内容 四.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2、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与实践的关系 实践证明,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而违背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不可能是科学的思维。3、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形成科学思维的必要条件。(必要性) 这些基本规律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它们不是逻辑学家头脑中固有的,也不是哪个权威规定的。人们通过无数次社会实践,既认识了客观事物的规律,也认识到了思维自身的规律。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