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章末质量检测(一) 认识化学科学(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碳中和”是指一定时间内排放的碳总量与吸收的碳总量相互抵消,实现碳“零排放”,下列有关碳循环、碳中和的说法错误的是( )A.每个人都在参与碳循环,碳循环中的“碳”是指碳单质B.开发可再生能源,降低化石燃料的需求量,以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C.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以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D.碳中和能有效维持碳循环的相对稳定,控制日趋严重的温室效应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测定新制氯水的pH时,可用pH试纸进行测定B.通常状况下氯气不能和Fe反应,所以可以用铁质容器储存液氯C.久制氯水、漂白粉、84消毒液均有漂白性,且漂白原理相同D.液氯、新制氯水、盐酸酸化的漂白粉、氯气的CCl4溶液均可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3.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4 g金属镁与足量盐酸反应,转移电子的数目为0.1NAB.1 L 1 mol·L-1的CaCl2溶液中含Cl-的数目为NAC.在25 ℃、1.01×105 Pa的条件下,2.24 L H2中含有的分子数小于0.1NAD.22 g CO2与标准状况下11.2 L H2O含有相同分子数4.下列实验装置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验证Na和水反应是否为放热反应 B.配制0.10 mol·L-1 NaOH溶液C.稀释浓硫酸 D.比较Na2CO3、NaHCO3的稳定性5.为除去下列物质中所含的杂质,选用的实验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A.NaCl溶液(NaHCO3):加入稍过量的盐酸,加热B.Cl2(HCl气体):通过足量的NaOH溶液C.CO2(HCl):通过盛有饱和Na2CO3溶液的洗气瓶D.NaHCO3固体(Na2CO3):加热至固体质量不再变化6.以不同类别物质间的转化为线索,认识钠及其化合物。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反应③表明 CO2 具有酸性氧化物的性质B.上述转化中发生的反应有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置换反应等C.反应⑤、⑥可用于潜水艇中氧气的供给D.Na2O2 能和 CO2 反应,说明 Na2O2 是碱性氧化物7.下列叙述错误的个数是( )①摩尔是用来衡量微观粒子多少的一种物理量②2 mol H2O的摩尔质量是1 mol H2O的摩尔质量的2倍 ③在同温同体积时,气体的物质的量越大,则压强越大 ④两种物质的物质的量相同,则它们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也相同 ⑤HCl的摩尔质量是36.5 ⑥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各种气体的摩尔体积相等 ⑦1 mol氦气的原子数为2NAA.3 B.4 C.5 D.68.如图所示,试管中盛有水,气球中盛有干燥的固体粉末a,U形管中是滴有红墨水的浅红色的水溶液。将气球用橡皮绳紧系在试管口。实验时将气球中的固体粉末a抖落到试管的液体b(足量)中,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若a为Na2O2,b为滴有酚酞的水,则试管中的液体先变红后褪色B.若a为Na2O2,b为滴有酚酞的水,则气球被吹大C.若a为Na2O2,b为滴有酚酞的水,则U形管中水位:c<dD.若a为Na2O2,b为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则试管中一定有晶体析出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Na2O2投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先变蓝,后褪色 ②质量相等的NaHCO3与Na2CO3分别与相同浓度盐酸完全反应时,产生CO2的物质的量相等 ③取a g Na2CO3和NaHCO3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逸出气体用碱石灰吸收,增重b g,能测定Na2CO3和NaHCO3混合物中Na2CO3质量分数 ④鉴别NaHCO3与Na2CO3溶液,可用Ca(OH)2溶液 ⑤NaHCO3固体可以做干粉灭火剂,金属钠起火可以用它来灭火 ⑥NaHCO3粉末中混有Na2CO3,可配制成溶液通入过量的CO2,再低温结晶提纯得到A.①⑥ B.②⑤ C.②④ D.③④10.28 g CO气体在1 mol的氧气中燃烧后,所得的气体通过足量Na2O2固体中充分反应后,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CO与氧气反应,只消耗了0.5 mol氧气B.充分反应后Na2O2固体质量增加了28 gC.通过以上两步反应后余下氧气物质的量为0.5 molD.若2 g H2替代28 g CO发生上述反应,则Na2O2固体质量增加2 g11.某同学探究金属Na与CO2的反应,实验如下:实验Ⅰ 实验Ⅱ操作 将点燃的金属钠伸到盛有CO2的集气瓶中 将实验Ⅰ的集气瓶用水冲洗,过滤。取黑色滤渣灼烧;取滤液分别滴加酚酞和氯化钡溶液现象 ①火焰呈黄色 ②底部有黑色固体,瓶壁上附有白色固体 ①黑色滤渣可燃 ②滤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生成的黑色固体中含有CB.白色固体是Na2CO3C.实验说明CO2具有还原性D.金属Na着火不能用CO2灭火12.某学校实验室从化学试剂商店买回的硫酸试剂瓶标签上的部分内容如图所示。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硫酸 化学纯(CP)(500 mL) 品名:硫酸 化学式:H2SO4 相对分子质量:98 密度:1.84 g·cm-3 质量分数:98%A.该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8.4 mol·L-1B.进行稀释时,将水加入浓硫酸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C.等质量的水与该硫酸混合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大于9.2 mol·L-1D.配制100 mL 4.6 mol·L-1的稀硫酸需取该硫酸20 mL13.在2.8 g Fe中加入100 mL 3 mol·L-1盐酸,Fe完全溶解。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掉铁为0.05 molB.HCl溶液中Cl- 数为3NAC.2.8 g Fe含有的质子数为1.5NAD.反应生成标准状况下气体3.36 L14.某干燥粉末可能由Na2O、Na2O2、Na2CO3、NaHCO3、NaCl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将该粉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有气体X逸出,X通过足量的NaOH溶液后体积减小(同温、同压下测定),且有气体剩余。若将原来混合粉末在空气中用酒精灯加热,也有气体放出,且剩余固体的质量大于原混合粉末的质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①粉末中一定有Na2O、Na2O2和NaHCO3 ②粉末中一定不含有Na2CO3和NaCl ③粉末中一定不含有Na2O2和NaCl ④无法确定粉末中是否含有Na2CO3和NaCl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5.研究金属钠的性质,实验如下:实验装置 实验方案液体a 现象蒸馏水 Ⅰ.钠浮在水面,剧烈反应,有少量白雾0.1 mol·L-1盐酸 Ⅱ.钠浮在液面,反应比Ⅰ剧烈,有白雾产生浓盐酸 Ⅲ.钠浮在液面,反应比Ⅰ缓慢,产生大量白雾,烧杯底部有白色固体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Ⅱ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H+2Na++H2↑B.对比Ⅰ、Ⅱ、Ⅲ可知,随着c(H+) 增大,反应的剧烈程度增大C.实验Ⅰ、Ⅱ、Ⅲ均有白雾产生,说明Na与水或酸反应均放出大量热D.推测Ⅲ中浓盐酸的c(Cl-)以及生成的NaCl固体对反应剧烈程度有影响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16.(11分)甲、乙两个化学兴趣小组分别研究氯气的性质。甲小组用如图装置研究气体 X(主要成分是氯气,还含有少量水蒸气)的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1)分别描述B、C 装置中的现象: 。(2)Cl2 是有毒气体,为了防止多余 Cl2 污染空气,可以在 D 处用如图装置进行尾气处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该原理 。气体应该由图示装置中的 (填“a”或“b”)管通入。乙小组用 Cl2 和石灰乳制备漂粉精,并将漂粉精用于游泳池的消毒。(3)写出制备漂粉精的化学方程式 。(4)漂粉精真正起消毒作用的物质是Ca(ClO)2。漂粉精在水中释放 HClO 的途径如下:途径1:Ca(ClO)2+2H2O +2HClO (把反应补充完整)途径2:Ca(ClO)2+H2O+CO2CaCO3+2HClO(5)游泳池水的酸碱性对漂粉精的消毒效果影响明显。①池水碱性过强,杀毒作用会 (填“增强”或“减弱”)。②池水酸性过强,会刺激眼睛和皮肤。通常加入 Na2CO3、NaHCO3 以降低酸性。17.(10分)已知质量分数为36.5%的盐酸,密度为1.16 g·cm-3,现需要220 mL 1 mol·L-1的稀盐酸,试回答下列问题:(1)用浓盐酸配制稀盐酸时,需要的玻璃仪器有量筒、玻璃棒、烧杯、 、 。(2)经计算需要用量筒量取 mL浓盐酸,在量取时宜选用下列量筒中的 (填字母)。A.5 mL B.10 mL C.25 mL D.50 mL(3)在量取浓盐酸后,进行了下列操作。a.等稀释的盐酸的温度与室温一致后,沿玻璃棒注入250 mL容量瓶中。b.往容量瓶中小心加蒸馏水至液面离容量瓶刻度线1~2 cm时,改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使溶液的凹面底部与瓶颈的刻度标线相切。c.在盛盐酸的烧杯中注入蒸馏水,并用玻璃棒搅动,使其混合均匀。d.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至3次,并将洗涤液全部注入容量瓶。上述操作中,正确的顺序是 (填字母)。(4)在上述配制过程中,用刚刚洗涤洁净的量筒来量取浓盐酸,其配制的稀盐酸浓度 (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若定容时仰视容量瓶的刻度线,则配制的稀盐酸浓度 (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18.(11分)某NaHCO3样品中含有NaCl杂质,为测定试样中的质量分数,某同学设计了三种方案:方案一:取5.0 g样品溶于水,加入适当指示剂,逐滴滴入1.0 mol·L-1盐酸,待完全反应时,测定所消耗的盐酸的体积。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测定需配制100 mL 1.0 mol·L-1的盐酸。①若用10 mol·L-1浓盐酸配制溶液,需量取浓盐酸 mL。②配制过程中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是 (填字母)。③配制过程中出现以下情况,所配制溶液浓度偏高的是 (填字母)。A.没有洗涤烧杯和玻璃棒B.如果加水超过了刻度线,取出水使液面恰好到刻度线C.量取浓盐酸时仰视刻度线D.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2)若测得消耗盐酸的体积为25.0 mL,样品中的NaHCO3质量分数为 。方案二:按下述操作流程进行测定:回答下列问题:(3)操作Ⅱ的名称是 。(4)流程中称量的是 质量(填化学式)。方案三:称取样品w g按如图装置进行测定。(5)装置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6)装置D的作用是 。19. (11分)化学计量在化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请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多次用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燃料之一是肼(N2H4 )。回答下列问题:①肼的摩尔质量是 。②16 g肼中含有氮原子的数目为 。③肼在氧气中燃烧生成N2 和H2O,一定质量的肼燃烧后生成N2 和H2O 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每生成标准状况下44.8 L的氮气,需要消耗肼的质量为 。(2)22.2 g某二价金属氯化物(ACl2)中含有 0.4 mol Cl-,则A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ACl2的化学式是 。(3)在0.2 L由NaCl、MgCl2、CaCl2 组成的混合液中,部分离子浓度大小如图所示。①该混合液中CaCl2 的物质的量为 mol,将该混合液加水稀释至体积为1 L,稀释后溶液中Ca2+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mol·L-1。②向该稀释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可得到沉淀 mol。(4)如图所示,气缸的总体积一定,内部被活塞隔成Ⅰ、Ⅱ两部分,活塞可以自由移动,也可以固定。0 ℃时向Ⅰ中充入8 g SO2,Ⅱ中充入8 g O2,则当活塞不再移动时,Ⅰ、Ⅱ两部分体积比为 。Ⅰ Ⅱ20.(12分)按要求完成下列填空:(1)某金属氯化物MClx的摩尔质量为133.5 g·mol-1,取该金属氯化物26.7 g配成水溶液,与足量 AgNO3溶液完全反应,生成86.1 g白色沉淀。则金属M的摩尔质量为 。(2)某物质A加热时按化学方程式2A2B+C+3D分解,产物均为气体,测得相同条件下由生成物组成的混合物气体对H2的相对密度为20,则反应物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3)10 mL 0.1 mol·L-1 BaCl2溶液分别恰好使相同体积的硫酸铁、硫酸铜两种溶液中的S完全转化成沉淀,则硫酸铁、硫酸铜两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是 。(4)一定量的液态化合物XY2,在一定量O2中恰好完全反应:XY2(l)+3O2(g)XO2(g)+2YO2(g),冷却后在标准状况下,测得生成物的体积为 672 mL,则(l表示液态,g表示气态):①反应前O2的体积是 mL。②在XY2分子中,X、Y两元素的质量比为3∶16,则X、Y两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为 。(5)200 mL某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中缓慢通入一定量的CO2充分反应后,得到Na2CO3和NaHCO3的混合溶液,向上述所得溶液中,逐滴滴加2 mol·L-1的盐酸,所得气体的体积与所加盐酸的体积关系如图所示:①OA段、AB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②B点时,反应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③混合溶液中Na2CO3和NaHCO3的质量比是 章末质量检测(一) 认识化学科学1.A 人类生命活动伴随碳循环,每个人都在参与碳循环,碳循环中的“碳”是指碳元素,A错误。2.B 新制氯水具有漂白性,不能用pH试纸,A错误;久制氯水无漂白性,C错误;干燥的氯气不具有漂白作用,氯气与水反应生成HClO,HClO具有漂白性,能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物质应既具有酸性,又有HClO存在,故液氯和氯气的CCl4溶液不能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D错误。3.C 2.4 g金属镁与足量盐酸反应,转移电子的数目为0.2NA,A错误;1 L 1 mol·L-1的CaCl2溶液中含Cl-的数目为2NA,B错误;22 g CO2的物质的量是0.5 mol,标准状况下水不为气态,11.2 L H2O的物质的量大于0.5 mol,所以22 g CO2与标准状况下11.2 L H2O含有的分子数不同,D错误。4.A 反应过程中比较U形管中红墨水左右两端的液面高低,判断吸、放热,A正确;不能在容量瓶中进行固体的溶解,B错误;稀释浓硫酸时应该把浓硫酸倒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地搅拌,避免局部暴沸,C错误;两种固体应互换位置,D错误。5.A 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加热后过量的盐酸挥发,可以除杂,A正确;氯气、氯化氢均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不能除杂,B错误;二氧化碳和氯化氢均可以和碳酸钠溶液反应,除去CO2中HCl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C错误;碳酸氢钠受热分解为碳酸钠,不能除杂,D错误。6.D 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只生成盐和水,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表明 CO2 具有酸性氧化物的性质,A正确;结合以上分析可知,上述转化中发生的反应有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置换反应等,B正确;过氧化钠与水或二氧化碳反应均能产生氧气,因此反应⑤、⑥均可用于潜水艇的供氧剂,C正确;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只生成盐和水,反应过程中各元素的价态不变,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而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不满足碱性氧化物的定义,过氧化钠不属于碱性氧化物,D错误。7.C 摩尔是衡量微观粒子多少的物理量(物质的量)的单位,①错误;摩尔质量是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2 mol H2O的摩尔质量和 1 mol H2O的摩尔质量相同,②错误;两种物质的物质的量相同,若它们的存在状态都不是气体,则它们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不相同,④错误;HCl的摩尔质量是36.5 g·mol-1,⑤错误;氦气是单原子分子,所以1 mol氦气的原子数为NA,⑦错误;③⑥正确。8.D 若a为 Na2O2,b为滴有酚酞的水,Na2O2和水反应生成NaOH和H2O2,NaOH能使酚酞变红,H2O2具有强氧化性,能氧化酚酞而使溶液褪色,A正确;若a为 Na2O2,b为滴有酚酞的水,Na2O2和水反应生成NaOH和H2O2,H2O2分解生成氧气,则气球被吹大,B正确;若a为 Na2O2,b为滴有酚酞的水,Na2O2和水反应生成NaOH,反应放热,广口瓶中的空气受热膨胀,U形管中水位:c<d,C正确;若a为 Na2O2,b为饱和碳酸氢钠溶液,Na2O2和水反应生成NaOH,NaOH和NaHCO3反应生成Na2CO3,Na2CO3的溶解度大于 NaHCO3,所以试管中不一定有晶体析出,D错误。9.A Na2O2与水反应产生NaOH使溶液显碱性,所以溶液先变为蓝色,又由于过氧化钠具有强的氧化性而具有漂白性,所以又由蓝色然后变为无色,①正确;根据C元素守恒,质量相等的NaHCO3与Na2CO3中含有的C元素质量不相等,所以二者分别与相同浓度盐酸完全反应时,产生CO2的物质的量不相等,②错误;碱石灰既能吸收CO2,也能吸收水分,因此不能根据碱石灰增重质量测定Na2CO3和 NaHCO3混合物中Na2CO3质量分数,③错误;Ca(OH)2与NaHCO3与Na2CO3溶液都能反应产生CaCO3白色沉淀,故不能用Ca(OH)2溶液鉴别二者,④错误;NaHCO3固体受热分解产生CO2,可用于灭火,金属钠起火时产生的Na2O2与CO2及H2O发生反应产生氧气,因此不能用干粉灭火剂灭火,⑤错误;由于Na2CO3在溶液中会与CO2、H2O发生反应,产生NaHCO3,所以NaHCO3粉末中混有Na2CO3,可配制成溶液通入过量的CO2,反应产生NaHCO3,然后再低温结晶提纯得到,⑥正确。10.C 根据题目信息分析,28 g CO与氧气反应,只消耗了0.5 mol氧气,A正确;由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知,充分反应后Na2O2固体质量的增加量与CO的质量相等,为 28 g,B正确;2CO+O22CO2,2Na2O2+2CO22Na2CO3+O2,通过以上两步反应知,余下氧气的量不变,其物质的量仍为1 mol,C错误;2 g H2的物质的量为=1 mol,燃烧生成水后与过氧化钠反应:2Na2O2+2H2O4NaOH+O2↑,Na2O2固体质量的增加量等于氢气的质量,为2 g,D正确。11.C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结合实验现象可知,钠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生成碳酸钠和碳单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Na+3CO22Na2CO3+C。生成的黑色固体中含有碳(C),白色固体为碳酸钠,A、B正确;反应中钠为还原剂,二氧化碳为氧化剂,实验说明CO2具有氧化性,C错误;实验Ⅰ可知钠能够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则金属Na着火不能用CO2灭火,应用干燥的沙土覆盖灭火,D正确。12.A 该H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c== mol·L-1=18.4 mol·L-1,A正确;进行稀释时,由于浓硫酸密度大,且浓硫酸稀释放热,应将浓硫酸加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B错误;水的密度小于浓硫酸的密度,所以等质量的水与浓硫酸的体积:V水>V浓硫酸,混合溶液的体积:V>2V浓硫酸,根据稀释定律,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小于9.2 mol·L-1,C错误;配制100 mL 4.6 mol·L-1的稀硫酸选用100 mL容量瓶,设需取该硫酸的体积为 V L,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可知,0.1 L×4.6 mol·L-1=V×18.4 mol·L-1,V==0.025 L,即25 mL,D错误。13.A 2.8 g Fe的物质的量为0.05 mol;100 mL 3 mol·L-1盐酸中H+和Cl-的物质的量均为0.3 mol,盐酸过量,Fe完全溶解。Fe完全溶解生成Fe2+,A正确;HCl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为0.3 mol,Cl-数为0.3NA,B错误;56Fe 的质子数为26、中子数为30,2.8 g 56Fe的物质的量为0.05 mol,所含有的质子数为0.05 mol×26=1.3 mol,C错误;反应生成H2的物质的量为 0.05 mol,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1.12 L,D错误。14.D 将该粉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有气体X逸出,X通过足量的NaOH溶液后体积减小(同温、同压下测定),说明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从而得出该粉末中有Na2CO3或NaHCO3或两者都有,还有气体剩余,说明剩余气体为氧气,从而说明有Na2O2,即一定有Na2O2,一定有Na2CO3和 NaHCO3中至少一种;将原来混合粉末在空气中用酒精灯加热,也有气体放出,只有NaHCO3受热会分解,说明一定有NaHCO3,剩余固体的质量大于原混合粉末的质量,说明此固体中有Na2O;综上所述,粉末中一定有Na2O、Na2O2、NaHCO3,无法确定是否含有Na2CO3、NaCl,①④正确,D符合题意。15.B 实验Ⅱ中金属钠与盐酸反应,选项中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A正确;从三个反应的实验现象可以看出,随着 c(H+) 增大,反应的剧烈程度增大,当达到某一浓度时,反应程度会随之减弱,B错误;Na与水反应放热,可以将溶液中的水分子或氯化氢分子蒸出到空气中,空气温度较低使水蒸气在空气中凝结形成白雾或HCl溶在空气中的水蒸气中形成白雾,C正确;反应Ⅲ中盐酸浓度较高,反应一段时间后烧杯底部有白色固体生成,该白色固体为NaCl,反应Ⅲ的反应剧烈程度比反应Ⅰ缓慢,说明溶液中Cl-浓度和生成的NaCl都会对反应的剧烈程度有一定的影响,D正确。16.(1)B中干燥的有色布条不褪色,C中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 (2)Cl2+2NaOHNaCl+NaClO+H2O b(3)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4)Ca(OH)2 (5)减弱解析:(1)气体X(主要成分是氯气,还含有少量水蒸气)进入A装置后,水蒸气被浓硫酸吸收,得到干燥的氯气;干燥的氯气进入B中,遇到干燥的有色布条,布条不褪色,进入到C装置内后,由于氯气与水反应产生次氯酸,次氯酸具有漂白作用,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因此B、C 装置中的现象:B中干燥的有色布条不褪色,C中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2)Cl2 是有毒气体,为了防止多余 Cl2 污染空气,可以用碱液吸收处理,氯气能够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l2+2NaOHNaCl+NaClO+H2O;吸收时,为保证较好的吸收效果,气体应该由b管通入。(3)漂粉精的主要成分为次氯酸钙;工业上,氯气与石灰乳反应生成氯化钙、次氯酸钙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4)根据元素守恒规律可知,途径1反应中缺少的生成物为Ca(OH)2。(5)池水碱性过强,次氯酸的浓度减小,杀毒作用会减弱。17.(1)250 mL容量瓶 胶头滴管 (2)21.6 C(3)cadb (4)偏低 偏低解析:(1)用浓盐酸配制稀盐酸时,步骤有:计算、量取、稀释、冷却、移液、洗涤、定容、摇匀,需要的玻璃仪器有量筒、玻璃棒、烧杯、250 mL容量瓶、胶头滴管。(2)质量分数为36.5%、密度为1.16 g·cm-3的浓盐酸物质的量浓度是 mol·L-1=11.6 mol·L-1,需要选取250 mL容量瓶配制该溶液,用量筒量取浓盐酸的体积是=21.6 mL,根据“大而近”原则,宜选用25 mL的量筒,故选C。(3)在量取浓盐酸后,需要进行的操作有:稀释、冷却、移液、洗涤、定容、摇匀。(4)在上述配制过程中,用刚刚洗涤洁净的量筒来量取浓盐酸,所取盐酸中HCl的物质的量偏少,其配制的稀盐酸浓度偏低;若定容时仰视容量瓶的刻度线,配制溶液的体积偏大,则配制的稀盐酸浓度偏低。18.(1)①10.0 ②D ③CD (2)42% (3)蒸发结晶(4)NaCl (5)2NaHCO3Na2CO3+H2O+CO2↑(6)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被C中碱石灰吸收解析:(1)①配制100 mL 1 mol·L-1盐酸,若用 10 mol·L-1浓盐酸配制溶液,需量取浓盐酸体积为V mL,100 mL×1 mol·L-1=10 mol·L-1×V mL,解得V=10.0。②配制100 mL 1 mol·L-1的稀盐酸的步骤为计算→量取→稀释、冷却→移液→定容→摇匀→装瓶→贴签,需要使用的仪器有烧杯、量筒、100 mL容量瓶、玻璃棒、胶头滴管,不需要的是广口瓶。③没有洗涤烧杯和玻璃棒,导致配制的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小,配制的溶液浓度偏低,A不符合题意;如果加水超过了刻度线,取出水使液面恰好到刻度线,溶质减少,溶液浓度减小,B不符合题意;量取浓盐酸时仰视刻度线,导致浓盐酸的体积增加,配制的溶液浓度偏高,C符合题意;定容时俯视刻度线,导致溶液体积减小,配制的溶液浓度偏高,D符合题意。(2)若测得消耗盐酸的体积为25 mL,盐酸浓度为 1 mol·L-1,消耗HCl的物质的量是0.025 mol,根据方程式NaHCO3+HClNaCl+H2O+CO2↑可知碳酸氢钠的物质的量是0.025 mol,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 ×100%=42%。(3)操作Ⅱ是溶液中得到溶质固体,需要蒸发浓缩,冷却结晶得到,操作Ⅱ的名称是蒸发结晶。(4)盐酸和碳酸氢钠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蒸发结晶得到晶体是氯化钠,称量的是原氯化钠和反应生成的氯化钠质量。(5)A中是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Na2CO3+H2O+CO2↑。(6)由于空气中也含有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则装置D的主要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被C中碱石灰吸收。19.(1)①32 g·mol-1 ②NA ③1∶2 64 g(2)40 CaCl2 (3)①0.1 0.1 ② 0.6 (4)1∶2解析:(1)①摩尔质量的单位为g·mol-1时,数值与相对分子质量相同,则肼的摩尔质量是 32 g·mol-1。②16 g肼的物质的量为0.5 mol,其中含有的氮原子的物质的量为1 mol,个数为NA。③由原子守恒可知,1 mol N2H4,燃烧生成1 mol N2和2 mol H2O,则一定质量的肼燃烧后生成N2和H2O的物质的量之比1∶2;氮气的物质的量和水的物质的量相等,则每生成标准状况下44.8 L的氮气,即2 mol氮气,则需要消耗肼的物质的量为2 mol,其质量为64 g。(2)根据氯化物化学式中含有2个氯离子,所以 n(ACl2)=n(Cl-)=×0.4 mol=0.2 mol,M===111 g·mol-1,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所以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11,A的相对原子质量=111-35.5×2=40,则A是Ca元素,其化学式为CaCl2。(3)①在NaCl、MgCl2、CaCl2的混合液中,Na+、Mg2+、Cl-浓度分别为1.0 mol·L-1、0.5 mol·L-1、3.0 mol·L-1,根据电荷守恒,Ca2+的浓度为=0.5 mol·L-1,则CaCl2的物质的量浓度也为0.5 mol·L-1,溶液体积为0.2 L,所以CaCl2的物质的量为0.1 mol;将该混合液加水稀释至体积为1 L,稀释后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则稀释后溶液中 Ca2+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 mol·L-1。②混合液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3.0 mol·L-1,则Cl-的物质的量为3.0 mol·L-1×0.2 L=0.6 mol,稀释后Cl-的物质的量不变,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生成AgCl沉淀,根据氯元素守恒,所得AgCl沉淀的物质的量为0.6 mol。(4)二氧化硫的物质的量为 n===0.125 mol,氧气的物质的量为n===0.25 mol,温度、压强一定时,气体体积和气体的物质的量成正比,则当活塞不再移动时,Ⅰ、Ⅱ两部分体积比为0.125 mol∶0.25 mol=1∶2。20.(1)27 g·mol-1 (2)120 (3)1∶3 (4)①672 ②3∶8 (5)①Na2CO3+HClNaHCO3+NaCl NaHCO3+HClNaCl+H2O+CO2 ②1.2 mol·L-1 ③53∶42解析:(1)金属氯化物26.7 g配成水溶液,与足量AgNO3溶液完全反应,生成86.1 g,即=0.6 mol AgCl白色沉淀,所以氯离子的物质的量是0.6 mol,金属氯化物MClx的摩尔质量为133.5 g·mol-1,该金属氯化物质量是26.7 g,物质的量为=0.2 mol,解得x=3,所以金属M的摩尔质量为133.5 g·mol-1-(35.5 g·mol-1×3)=27 g·mol-1。(2)令A的物质的量为2 mol,由方程式2A2B+C+3D,可知混合气体总物质的量为2 mol+1 mol+3 mol=6 mol,混合气体对氢气的相对密度为20,则混合气体平均摩尔质量=2 g·mol-1×20=40 g·mol-1,混合气体总质量=6 mol×40 g·mol-1=240 g,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A的质量等于混合气体总质量,故A的摩尔质量==120 g·mol-1,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0。(3)由相同的Ba2+恰好可使相同体积的两种溶液中的硫酸根离子完全转化为硫酸钡沉淀,则Ba2++SBaSO4↓,S~Fe2(SO4)3~CuSO4,又体积相同的溶液,溶质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盐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则两种硫酸盐溶液的浓度之比为 ∶1=1∶3。 (4)①根据方程式可知,反应前后气体的总体积不变,所以反应前O2的体积也是672 mL。②参加反应的氧气的物质的量==0.03 mol,质量为0.03 mol×32 g·mol-1=0.96 g,则XY2的物质的量是0.01 mol。设X、Y的摩尔质量分别为x、y,由XY2分子中X、Y两元素的质量比是3∶16,得∶=1∶2,故=。(5)①加入盐酸100 mL时开始生成气体,当加入盐酸300 mL时不再产生气体,则Na2CO3和NaHCO3的混合溶液加盐酸,OA段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HClNaHCO3+NaCl,AB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HCO3+HClNaCl+H2O+CO2↑。②B点时溶质只有NaCl,n(NaCl)=n(HCl)=0.3 L×2 mol·L-1=0.6 mol,c(NaCl)==1.2 mol·L-1。③OA段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HClNaHCO3+NaCl,则混合溶液中Na2CO3的物质的量为 0.1 L×2 mol·L-1=0.2 mol,AB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HCO3+HClNaCl+H2O+CO2↑,则混合溶液中NaHCO3的物质的量为(0.3 L-0.1 L)×2 mol·L-1-0.2 mol=0.2 mol,则混合溶液中Na2CO3和NaHC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质量比是53∶42。7 / 7(共66张PPT)章末质量检测(一) 认识化学科学(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 “碳中和”是指一定时间内排放的碳总量与吸收的碳总量相互抵消,实现碳“零排放”,下列有关碳循环、碳中和的说法错误的是(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A. 每个人都在参与碳循环,碳循环中的“碳”是指碳单质B. 开发可再生能源,降低化石燃料的需求量,以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C. 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以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D. 碳中和能有效维持碳循环的相对稳定,控制日趋严重的温室效应解析:人类生命活动伴随碳循环,每个人都在参与碳循环,碳循环中的“碳”是指碳元素,A错误。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测定新制氯水的pH时,可用pH试纸进行测定B. 通常状况下氯气不能和Fe反应,所以可以用铁质容器储存液氯C. 久制氯水、漂白粉、84消毒液均有漂白性,且漂白原理相同D. 液氯、新制氯水、盐酸酸化的漂白粉、氯气的CCl4溶液均可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新制氯水具有漂白性,不能用pH试纸,A错误;久制氯水无漂白性,C错误;干燥的氯气不具有漂白作用,氯气与水反应生成HClO,HClO具有漂白性,能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物质应既具有酸性,又有HClO存在,故液氯和氯气的CCl4溶液不能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3. 用 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2.4 g金属镁与足量盐酸反应,转移电子的数目为0.1 NAB. 1 L 1 mol·L-1的CaCl2溶液中含Cl-的数目为 NAC. 在25 ℃、1.01×105 Pa的条件下,2.24 L H2中含有的分子数小于0.1 NAD. 22 g CO2与标准状况下11.2 L H2O含有相同分子数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2.4 g金属镁与足量盐酸反应,转移电子的数目为0.2NA,A错误;1 L 1 mol·L-1的CaCl2溶液中含Cl-的数目为2 NA,B错误;22 g CO2的物质的量是0.5 mol,标准状况下水不为气态,11.2 L H2O的物质的量大于0.5 mol,所以22 g CO2与标准状况下11.2 L H2O含有的分子数不同,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4. 下列实验装置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验证Na和水反应是否为放热反应 B. 配制0.10 mol·L-1 NaOH溶液C. 稀释浓硫酸 D. 比较Na2CO3、NaHCO3的稳定性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反应过程中比较U形管中红墨水左右两端的液面高低,判断吸、放热,A正确;不能在容量瓶中进行固体的溶解,B错误;稀释浓硫酸时应该把浓硫酸倒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地搅拌,避免局部暴沸,C错误;两种固体应互换位置,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5. 为除去下列物质中所含的杂质,选用的实验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A. NaCl溶液(NaHCO3):加入稍过量的盐酸,加热B. Cl2(HCl气体):通过足量的NaOH溶液C. CO2(HCl):通过盛有饱和Na2CO3溶液的洗气瓶D. NaHCO3固体(Na2CO3):加热至固体质量不再变化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加热后过量的盐酸挥发,可以除杂,A正确;氯气、氯化氢均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不能除杂,B错误;二氧化碳和氯化氢均可以和碳酸钠溶液反应,除去CO2中HCl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C错误;碳酸氢钠受热分解为碳酸钠,不能除杂,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6. 以不同类别物质间的转化为线索,认识钠及其化合物。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反应③表明 CO2 具有酸性氧化物的性质B. 上述转化中发生的反应有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置换反应等C. 反应⑤、⑥可用于潜水艇中氧气的供给D. Na2O2 能和 CO2 反应,说明 Na2O2 是碱性氧化物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只生成盐和水,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表明 CO2 具有酸性氧化物的性质,A正确;结合以上分析可知,上述转化中发生的反应有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置换反应等,B正确;过氧化钠与水或二氧化碳反应均能产生氧气,因此反应⑤、⑥均可用于潜水艇的供氧剂,C正确;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只生成盐和水,反应过程中各元素的价态不变,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而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不满足碱性氧化物的定义,过氧化钠不属于碱性氧化物,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7. 下列叙述错误的个数是( )①摩尔是用来衡量微观粒子多少的一种物理量②2 mol H2O的摩尔质量是1 mol H2O的摩尔质量的2倍③在同温同体积时,气体的物质的量越大,则压强越大④两种物质的物质的量相同,则它们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也相同⑤HCl的摩尔质量是36.5⑥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各种气体的摩尔体积相等⑦1 mol氦气的原子数为2 NAA. 3 B. 4C. 5 D. 6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摩尔是衡量微观粒子多少的物理量(物质的量)的单位,①错误;摩尔质量是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2mol H2O的摩尔质量和 1 mol H2O的摩尔质量相同,②错误;两种物质的物质的量相同,若它们的存在状态都不是气体,则它们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不相同,④错误;HCl的摩尔质量是36.5 g·mol-1,⑤错误;氦气是单原子分子,所以1 mol氦气的原子数为 NA,⑦错误;③⑥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8. 如图所示,试管中盛有水,气球中盛有干燥的固体粉末a,U形管中是滴有红墨水的浅红色的水溶液。将气球用橡皮绳紧系在试管口。实验时将气球中的固体粉末a抖落到试管的液体b(足量)中,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若a为Na2O2,b为滴有酚酞的水,则试管中的液体先变红后褪色B. 若a为Na2O2,b为滴有酚酞的水,则气球被吹大C. 若a为Na2O2,b为滴有酚酞的水,则U形管中水位:c<dD. 若a为Na2O2,b为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则试管中一定有晶体析出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若a为 Na2O2,b为滴有酚酞的水,Na2O2和水反应生成NaOH和H2O2,NaOH能使酚酞变红,H2O2具有强氧化性,能氧化酚酞而使溶液褪色,A正确;若a为 Na2O2,b为滴有酚酞的水,Na2O2和水反应生成NaOH和H2O2,H2O2分解生成氧气,则气球被吹大,B正确;若a为 Na2O2,b为滴有酚酞的水,Na2O2和水反应生成NaOH,反应放热,广口瓶中的空气受热膨胀,U形管中水位:c<d,C正确;若a为 Na2O2,b为饱和碳酸氢钠溶液,Na2O2和水反应生成NaOH,NaOH和NaHCO3反应生成Na2CO3,Na2CO3的溶解度大于NaHCO3,所以试管中不一定有晶体析出,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9.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Na2O2投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先变蓝,后褪色 ②质量相等的NaHCO3与Na2CO3分别与相同浓度盐酸完全反应时,产生CO2的物质的量相等 ③取 a g Na2CO3和NaHCO3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逸出气体用碱石灰吸收,增重 b g,能测定Na2CO3和NaHCO3混合物中Na2CO3质量分数 ④鉴别NaHCO3与Na2CO3溶液,可用Ca(OH)2溶液 ⑤NaHCO3固体可以做干粉灭火剂,金属钠起火可以用它来灭火⑥NaHCO3粉末中混有Na2CO3,可配制成溶液通入过量的CO2,再低温结晶提纯得到A. ①⑥ B. ②⑤C. ②④ D. ③④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Na2O2与水反应产生NaOH使溶液显碱性,所以溶液先变为蓝色,又由于过氧化钠具有强的氧化性而具有漂白性,所以又由蓝色然后变为无色,①正确;根据C元素守恒,质量相等的NaHCO3与Na2CO3中含有的C元素质量不相等,所以二者分别与相同浓度盐酸完全反应时,产生CO2的物质的量不相等,②错误;碱石灰既能吸收CO2,也能吸收水分,因此不能根据碱石灰增重质量测定Na2CO3和NaHCO3混合物中Na2CO3质量分数,③错误;Ca(OH)2与NaHCO3与Na2CO3溶液都能反应产生CaCO3白色沉淀,故不能用Ca(OH)2溶液鉴别二者,④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NaHCO3固体受热分解产生CO2,可用于灭火,金属钠起火时产生的Na2O2与CO2及H2O发生反应产生氧气,因此不能用干粉灭火剂灭火,⑤错误;由于Na2CO3在溶液中会与CO2、H2O发生反应,产生NaHCO3,所以NaHCO3粉末中混有Na2CO3,可配制成溶液通入过量的CO2,反应产生NaHCO3,然后再低温结晶提纯得到,⑥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8 g CO气体在1 mol的氧气中燃烧后,所得的气体通过足量Na2O2固体中充分反应后,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CO与氧气反应,只消耗了0.5 mol氧气B. 充分反应后Na2O2固体质量增加了28 gC. 通过以上两步反应后余下氧气物质的量为0.5 molD. 若2 g H2替代28 g CO发生上述反应,则Na2O2固体质量增加2 g1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根据题目信息分析,28 g CO与氧气反应,只消耗了0.5mol氧气,A正确;由反应2Na2O2+2CO2 2Na2CO3+O2知,充分反应后Na2O2固体质量的增加量与CO的质量相等,为 28 g,B正确;2CO+O2 2CO2,2Na2O2+2CO2 2Na2CO3+O2,通过以上两步反应知,余下氧气的量不变,其物质的量仍为1 mol,C错误;2 g H2的物质的量为 =1 mol,燃烧生成水后与过氧化钠反应:2Na2O2+2H2O 4NaOH+O2↑,Na2O2固体质量的增加量等于氢气的质量,为2 g,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1. 某同学探究金属Na与CO2的反应,实验如下:实验Ⅰ 实验Ⅱ操作 将点燃的金属钠伸到盛有CO2的集气瓶中 将实验Ⅰ的集气瓶用水冲洗,过滤。取黑色滤渣灼烧;取滤液分别滴加酚酞和氯化钡溶液现象 ①火焰呈黄色 ②底部有黑色固体,瓶壁上附有白色固体 ①黑色滤渣可燃②滤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生成的黑色固体中含有C B. 白色固体是Na2CO3C. 实验说明CO2具有还原性 D. 金属Na着火不能用CO2灭火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结合实验现象可知,钠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生成碳酸钠和碳单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Na+3CO2 2Na2CO3+C。生成的黑色固体中含有碳(C),白色固体为碳酸钠,A、B正确;反应中钠为还原剂,二氧化碳为氧化剂,实验说明CO2具有氧化性,C错误;实验Ⅰ可知钠能够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则金属Na着火不能用CO2灭火,应用干燥的沙土覆盖灭火,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2. 某学校实验室从化学试剂商店买回的硫酸试剂瓶标签上的部分内容如图所示。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硫酸 化学纯(CP)(500 mL)品名:硫酸化学式:H2SO4相对分子质量:98密度:1.84 g·cm-3质量分数:98%A. 该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8.4 mol·L-1B. 进行稀释时,将水加入浓硫酸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C. 等质量的水与该硫酸混合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大于9.2 mol·L-1D. 配制100 mL 4.6 mol·L-1的稀硫酸需取该硫酸20 mL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该H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 c = = mol·L-1=18.4 mol·L-1,A正确;进行稀释时,由于浓硫酸密度大,且浓硫酸稀释放热,应将浓硫酸加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B错误;水的密度小于浓硫酸的密度,所以等质量的水与浓硫酸的体积: V水> V浓硫酸,混合溶液的体积: V >2 V浓硫酸,根据稀释定律,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小于 9.2 mol·L-1,C错误;配制100 mL 4.6 mol·L-1的稀硫酸选用100 mL容量瓶,设需取该硫酸的体积为 V L,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可知,0.1 L×4.6 mol·L-1= V ×18.4 mol·L-1, V = =0.025 L,即25 mL,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3. 在2.8 g Fe中加入100 mL 3 mol·L-1盐酸,Fe完全溶解。 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应掉铁为0.05 molB. HCl溶液中Cl- 数为3 NAC. 2.8 g Fe含有的质子数为1.5 NAD. 反应生成标准状况下气体3.36 L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2.8 g Fe的物质的量为0.05 mol;100 mL 3 mol·L-1盐酸中H+和Cl-的物质的量均为0.3 mol,盐酸过量,Fe完全溶解。Fe完全溶解生成Fe2+,A正确;HCl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为0.3mol,Cl-数为0.3 NA,B错误;56Fe 的质子数为26、中子数为30,2.8 g 56Fe的物质的量为0.05 mol,所含有的质子数为0.05mol×26=1.3 mol,C错误;反应生成H2的物质的量为 0.05mol,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1.12 L,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4. 某干燥粉末可能由Na2O、Na2O2、Na2CO3、NaHCO3、NaCl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将该粉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有气体X逸出,X通过足量的NaOH溶液后体积减小(同温、同压下测定),且有气体剩余。若将原来混合粉末在空气中用酒精灯加热,也有气体放出,且剩余固体的质量大于原混合粉末的质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①粉末中一定有Na2O、Na2O2和NaHCO3②粉末中一定不含有Na2CO3和NaCl③粉末中一定不含有Na2O2和NaCl④无法确定粉末中是否含有Na2CO3和NaClA. ①② B. ②③C. ③④ D. ①④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将该粉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有气体X逸出,X通过足量的NaOH溶液后体积减小(同温、同压下测定),说明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从而得出该粉末中有Na2CO3或NaHCO3或两者都有,还有气体剩余,说明剩余气体为氧气,从而说明有Na2O2,即一定有Na2O2,一定有Na2CO3和 NaHCO3中至少一种;将原来混合粉末在空气中用酒精灯加热,也有气体放出,只有NaHCO3受热会分解,说明一定有NaHCO3,剩余固体的质量大于原混合粉末的质量,说明此固体中有Na2O;综上所述,粉末中一定有Na2O、Na2O2、NaHCO3,无法确定是否含有Na2CO3、NaCl,①④正确,D符合题意。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5. 研究金属钠的性质,实验如下:实验装置 实验方案 液体a 现象蒸馏水 Ⅰ.钠浮在水面,剧烈反应,有少量白雾0.1 mol·L-1 盐酸 Ⅱ.钠浮在液面,反应比Ⅰ剧烈,有白雾产生浓盐酸 Ⅲ.钠浮在液面,反应比Ⅰ缓慢,产生大量白雾,烧杯底部有白色固体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 对比Ⅰ、Ⅱ、Ⅲ可知,随着 c (H+) 增大,反应的剧烈程度增大C. 实验Ⅰ、Ⅱ、Ⅲ均有白雾产生,说明Na与水或酸反应均放出大量热D. 推测Ⅲ中浓盐酸的 c (Cl-)以及生成的NaCl固体对反应剧烈程度有影响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实验Ⅱ中金属钠与盐酸反应,选项中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A正确;从三个反应的实验现象可以看出,随着 c(H+) 增大,反应的剧烈程度增大,当达到某一浓度时,反应程度会随之减弱,B错误;Na与水反应放热,可以将溶液中的水分子或氯化氢分子蒸出到空气中,空气温度较低使水蒸气在空气中凝结形成白雾或HCl溶在空气中的水蒸气中形成白雾,C正确;反应Ⅲ中盐酸浓度较高,反应一段时间后烧杯底部有白色固体生成,该白色固体为NaCl,反应Ⅲ的反应剧烈程度比反应Ⅰ缓慢,说明溶液中Cl-浓度和生成的NaCl都会对反应的剧烈程度有一定的影响,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16. (11分)甲、乙两个化学兴趣小组分别研究氯气的性质。甲小组用如图装置研究气体 X(主要成分是氯气,还含有少量水蒸气)的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分别描述B、C 装置中的现象: 。解析:气体X(主要成分是氯气,还含有少量水蒸气)进入A装置后,水蒸气被浓硫酸吸收,得到干燥的氯气;干燥的氯气进入B中,遇到干燥的有色布条,布条不褪色,进入到C装置内后,由于氯气与水反应产生次氯酸,次氯酸具有漂白作用,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因此B、C 装置中的现象:B中干燥的有色布条不褪色,C中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B中干燥的有色布条不褪色,C中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Cl2 是有毒气体,为了防止多余 Cl2 污染空气,可以在 D 处用如图装置进行尾气处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该原理 。气体应该由图示装置中的 (填“a”或“b”)管通入。乙小组用 Cl2 和石灰乳制备漂粉精,并将漂粉精用于游泳池的消毒。Cl2+2NaOH NaCl+NaClO+H2O b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Cl2 是有毒气体,为了防止多余 Cl2 污染空气,可以用碱液吸收处理,氯气能够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l2+2NaOH NaCl+NaClO+H2O;吸收时,为保证较好的吸收效果,气体应该由b管通入。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3)写出制备漂粉精的化学方程式 。解析: 漂粉精的主要成分为次氯酸钙;工业上,氯气与石灰乳反应生成氯化钙、次氯酸钙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Cl2+2Ca(OH)2 CaCl2+Ca(ClO)2+2H2O。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4)漂粉精真正起消毒作用的物质是Ca(ClO)2。漂粉精在水中释放 HClO 的途径如下:途径1:Ca(ClO)2+2H2O +2HClO(把反应补充完整)途径 2:Ca(ClO)2+H2O+CO2 CaCO3+2HClO解析: 根据元素守恒规律可知,途径1反应中缺少的生成物为Ca(OH)2。Ca(OH)2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①池水碱性过强,杀毒作用会 (填“增强”或“减弱”)。②池水酸性过强,会刺激眼睛和皮肤。通常加入 Na2CO3、NaHCO3 以降低酸性。解析:池水碱性过强,次氯酸的浓度减小,杀毒作用会减弱。减弱 (5)游泳池水的酸碱性对漂粉精的消毒效果影响明显。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7. (10分)已知质量分数为36.5%的盐酸,密度为1.16 g·cm-3,现需要220 mL 1 mol·L-1的稀盐酸,试回答下列问题:(1)用浓盐酸配制稀盐酸时,需要的玻璃仪器有量筒、玻璃棒、烧杯、 、 。解析:用浓盐酸配制稀盐酸时,步骤有:计算、量取、稀释、冷却、移液、洗涤、定容、摇匀,需要的玻璃仪器有量筒、玻璃棒、烧杯、250 mL容量瓶、胶头滴管。250 mL容量瓶 胶头滴管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经计算需要用量筒量取 mL浓盐酸,在量取时宜选用下列量筒中的 (填字母)。A. 5 mL B. 10 mL21.6 C C. 25 mL D. 50 mL解析:质量分数为36.5%、密度为1.16 g·cm-3的浓盐酸物质的量浓度是 mol·L-1=11.6 mol·L-1,需要选取250 mL容量瓶配制该溶液,用量筒量取浓盐酸的体积是 =21.6 mL,根据“大而近”原则,宜选用25 mL的量筒,故选C。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3)在量取浓盐酸后,进行了下列操作。a.等稀释的盐酸的温度与室温一致后,沿玻璃棒注入250mL容量瓶中。b.往容量瓶中小心加蒸馏水至液面离容量瓶刻度线1~2 cm时,改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使溶液的凹面底部与瓶颈的刻度标线相切。c.在盛盐酸的烧杯中注入蒸馏水,并用玻璃棒搅动,使其混合均匀。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d.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至3次,并将洗涤液全部注入容量瓶。上述操作中,正确的顺序是 (填字母)。解析: 在量取浓盐酸后,需要进行的操作有:稀释、冷却、移液、洗涤、定容、摇匀。cadb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4)在上述配制过程中,用刚刚洗涤洁净的量筒来量取浓盐酸,其配制的稀盐酸浓度 (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若定容时仰视容量瓶的刻度线,则配制的稀盐酸浓度 (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解析: 在上述配制过程中,用刚刚洗涤洁净的量筒来量取浓盐酸,所取盐酸中HCl的物质的量偏少,其配制的稀盐酸浓度偏低;若定容时仰视容量瓶的刻度线,配制溶液的体积偏大,则配制的稀盐酸浓度偏低。偏低 偏低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8. (11分)某NaHCO3样品中含有NaCl杂质,为测定试样中的质量分数,某同学设计了三种方案:方案一:取5.0 g样品溶于水,加入适当指示剂,逐滴滴入1.0mol·L-1盐酸,待完全反应时,测定所消耗的盐酸的体积。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测定需配制100 mL 1.0 mol·L-1的盐酸。①若用10 mol·L-1浓盐酸配制溶液,需量取浓盐酸 mL。10.0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③配制过程中出现以下情况,所配制溶液浓度偏高的是 (填字母)。A. 没有洗涤烧杯和玻璃棒B. 如果加水超过了刻度线,取出水使液面恰好到刻度线C. 量取浓盐酸时仰视刻度线D. 定容时俯视刻度线CD ②配制过程中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是 (填字母)。D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①配制100 mL 1 mol·L-1盐酸,若用 10 mol·L-1浓盐酸配制溶液,需量取浓盐酸体积为 V mL,100 mL×1 mol·L-1=10 mol·L-1× V mL,解得 V =10.0。②配制100 mL 1 mol·L-1的稀盐酸的步骤为计算→量取→稀释、冷却→移液→定容→摇匀→装瓶→贴签,需要使用的仪器有烧杯、量筒、100 mL容量瓶、玻璃棒、胶头滴管,不需要的是广口瓶。③没有洗涤烧杯和玻璃棒,导致配制的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小,配制的溶液浓度偏低,A不符合题意;如果加水超过了刻度线,取出水使液面恰好到刻度线,溶质减少,溶液浓度减小,B不符合题意;量取浓盐酸时仰视刻度线,导致浓盐酸的体积增加,配制的溶液浓度偏高,C符合题意;定容时俯视刻度线,导致溶液体积减小,配制的溶液浓度偏高,D符合题意。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若测得消耗盐酸的体积为25.0 mL,样品中的NaHCO3质量分数为 。方案二:按下述操作流程进行测定:42% 解析:若测得消耗盐酸的体积为25 mL,盐酸浓度为1 mol·L-1,消耗HCl的物质的量是0.025 mol,根据方程式NaHCO3+HCl NaCl+H2O+CO2↑可知碳酸氢钠的物质的量是0.025 mol,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 ×100%=42%。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3)操作Ⅱ的名称是 。解析:操作Ⅱ是溶液中得到溶质固体,需要蒸发浓缩,冷却结晶得到,操作Ⅱ的名称是蒸发结晶。蒸发结晶 回答下列问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4)流程中称量的是 质量(填化学式)。方案三:称取样品 w g按如图装置进行测定。解析:盐酸和碳酸氢钠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蒸发结晶得到晶体是氯化钠,称量的是原氯化钠和反应生成的氯化钠质量。NaCl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5)装置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解析:A中是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 Na2CO3+H2O+CO2↑。2NaHCO3 Na2CO3+H2O+CO2↑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6)装置D的作用是 。解析:由于空气中也含有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则装置D的主要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被C中碱石灰吸收。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被C中碱石灰吸收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9. (11分)化学计量在化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请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多次用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燃料之一是肼(N2H4 )。回答下列问题:①肼的摩尔质量是 。②16 g肼中含有氮原子的数目为 。③肼在氧气中燃烧生成N2 和H2O,一定质量的肼燃烧后生成N2 和H2O 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每生成标准状况下44.8 L的氮气,需要消耗肼的质量为 。32 g·mol-1 NA 1∶2 64 g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①摩尔质量的单位为g·mol-1时,数值与相对分子质量相同,则肼的摩尔质量是 32 g·mol-1。②16 g肼的物质的量为0.5 mol,其中含有的氮原子的物质的量为1 mol,个数为 NA。③由原子守恒可知,1 mol N2H4,燃烧生成1mol N2和2 mol H2O,则一定质量的肼燃烧后生成N2和H2O的物质的量之比1∶2;氮气的物质的量和水的物质的量相等,则每生成标准状况下44.8 L的氮气,即2 mol氮气,则需要消耗肼的物质的量为2 mol,其质量为64 g。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22.2 g某二价金属氯化物(ACl2)中含有 0.4 mol Cl-,则A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ACl2的化学式是 。40 CaCl2 解析: 根据氯化物化学式中含有2个氯离子,所以 n (ACl2)= n (Cl-)= ×0.4 mol=0.2 mol, M = = =111 g·mol-1,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所以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11,A的相对原子质量=111-35.5×2=40,则A是Ca元素,其化学式为CaCl2。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3)在0.2 L由NaCl、MgCl2、CaCl2 组成的混合液中,部分离子浓度大小如图所示。①该混合液中CaCl2 的物质的量为mol,将该混合液加水稀释至体积为1 L,稀释后溶液中Ca2+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mol·L-1。②向该稀释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可得到沉淀 mol。0.1 0.1 0.6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①在NaCl、MgCl2、CaCl2的混合液中,Na+、Mg2+、Cl-浓度分别为1.0 mol·L-1、0.5 mol·L-1、3.0 mol·L-1,根据电荷守恒,Ca2+的浓度为 =0.5 mol·L-1,则CaCl2的物质的量浓度也为0.5 mol·L-1,溶液体积为0.2 L,所以CaCl2的物质的量为0.1 mol;将该混合液加水稀释至体积为1 L,稀释后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则稀释后溶液中 Ca2+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0.1 mol·L-1。②混合液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3.0 mol·L-1,则Cl-的物质的量为3.0 mol·L-1×0.2 L=0.6 mol,稀释后Cl-的物质的量不变,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生成AgCl沉淀,根据氯元素守恒,所得AgCl沉淀的物质的量为0.6 mol。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4)如图所示,气缸的总体积一定,内部被活塞隔成Ⅰ、Ⅱ两部分,活塞可以自由移动,也可以固定。0 ℃时向Ⅰ中充入8 gSO2,Ⅱ中充入8 g O2,则当活塞不再移动时,Ⅰ、Ⅱ两部分体积比为 。Ⅰ Ⅱ1∶2 解析: 二氧化硫的物质的量为 n = = =0.125 mol,氧气的物质的量为 n = = =0.25 mol,温度、压强一定时,气体体积和气体的物质的量成正比,则当活塞不再移动时,Ⅰ、Ⅱ两部分体积比为0.125 mol∶0.25 mol=1∶2。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0. (12分)按要求完成下列填空:(1)某金属氯化物MCl x 的摩尔质量为133.5 g·mol-1,取该金属氯化物26.7 g配成水溶液,与足量 AgNO3溶液完全反应,生成86.1 g白色沉淀。则金属M的摩尔质量为 。27 g·mol-1 解析:金属氯化物26.7 g配成水溶液,与足量AgNO3溶液完全反应,生成86.1 g,即 =0.6 mol AgCl白色沉淀,所以氯离子的物质的量是0.6 mol,金属氯化物MCl x 的摩尔质量为133.5 g·mol-1,该金属氯化物质量是26.7 g,物质的量为 =0.2 mol,解得 x =3,所以金属M的摩尔质量为133.5 g·mol-1-(35.5 g·mol-1×3)=27 g·mol-1。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某物质A加热时按化学方程式2A 2B+C+3D分解,产物均为气体,测得相同条件下由生成物组成的混合物气体对H2的相对密度为20,则反应物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20 解析:令A的物质的量为2 mol,由方程式2A 2B+C+3D,可知混合气体总物质的量为2 mol+1 mol+3 mol=6 mol,混合气体对氢气的相对密度为20,则混合气体平均摩尔质量=2 g·mol-1×20=40 g·mol-1,混合气体总质量=6 mol×40 g·mol-1=240 g,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A的质量等于混合气体总质量,故A的摩尔质量= =120 g·mol-1,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3)10 mL 0.1 mol·L-1 BaCl2溶液分别恰好使相同体积的硫酸铁、硫酸铜两种溶液中的S 完全转化成沉淀,则硫酸铁、硫酸铜两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是 。1∶3 解析:由相同的Ba2+恰好可使相同体积的两种溶液中的硫酸根离子完全转化为硫酸钡沉淀,则Ba2++SBaSO4↓,S ~ Fe2(SO4)3~CuSO4,又体积相同的溶液,溶质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盐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则两种硫酸盐溶液的浓度之比为 ∶1=1∶3。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4)一定量的液态化合物XY2,在一定量O2中恰好完全反应:XY2(l)+3O2(g) XO2(g)+2YO2(g),冷却后在标准状况下,测得生成物的体积为 672 mL,则(l表示液态,g表示气态):①反应前O2的体积是 mL。②在XY2分子中,X、Y两元素的质量比为3∶16,则X、Y两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为 。672 3∶8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①根据方程式可知,反应前后气体的总体积不变,所以反应前O2的体积也是672 mL。②参加反应的氧气的物质的量= =0.03 mol,质量为0.03 mol×32 g·mol-1=0.96 g,则XY2的物质的量是0.01 mol。设X、Y的摩尔质量分别为 x 、 y ,由XY2分子中X、Y两元素的质量比是3∶16,得 ∶ =1∶2,故 =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5)200 mL某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中缓慢通入一定量的CO2充分反应后,得到Na2CO3和NaHCO3的混合溶液,向上述所得溶液中,逐滴滴加2 mol·L-1的盐酸,所得气体的体积与所加盐酸的体积关系如图所示:①OA段、AB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②B点时,反应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③混合溶液中Na2CO3和NaHCO3的质量比是 。Na2CO3+HClNaHCO3+NaCl NaHCO3+HCl NaCl+H2O+CO2 1.2mol·L-1 53∶42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①加入盐酸100 mL时开始生成气体,当加入盐酸300 mL时不再产生气体,则Na2CO3和NaHCO3的混合溶液加盐酸,OA段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HCl NaHCO3+NaCl,AB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HCO3+HCl NaCl+H2O+CO2↑。②B点时溶质只有NaCl, n (NaCl)= n (HCl)=0.3 L×2 mol·L-1=0.6 mol, c (NaCl)= =1.2 mol·L-1。③OA段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HCl NaHCO3+NaCl,则混合溶液中Na2CO3的物质的量为 0.1 L×2 mol·L-1=0.2 mol,AB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HCO3+HCl NaCl+H2O+CO2↑,则混合溶液中NaHCO3的物质的量为(0.3 L-0.1 L)×2 mol·L-1-0.2 mol=0.2 mol,则混合溶液中Na2CO3和NaHC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质量比是53∶42。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感谢欣赏THE EN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章末质量检测(一) 认识化学科学.docx 章末质量检测(一) 认识化学科学.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