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阶段重点练(六)题组一 氮氧化物的性质1.下列装置所示的实验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图甲排水法收集NOB.图乙除去CO2中的HClC.图丙实验室制氨气D.图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题组二 氨与铵盐2.如图是喷泉实验装置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烧瓶中的溶液呈红色,则原气体一定是SO2B.形成喷泉的原因是烧瓶内压强大于外界大气压C.烧瓶中的溶液呈蓝色,则原气体可能是氨气D.若将石蕊溶液改成氢氧化钠溶液,则CO、CO2均能形成喷泉3.用如图装置(夹持装置已略去)进行NH3制备及性质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中制备NH3利用了NH3·H2O的分解反应B.乙中的集气瓶内a导管短、b导管长C.若将丙中的CCl4换成苯,仍能防止倒吸D.向收集好的NH3中通入少量Cl2,可能观察到白烟4.如图所示为“双色双喷泉”实验装置,图中烧瓶内分别充满氨气和氯化氢,烧杯内盛装滴有石蕊溶液的蒸馏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实验室中,可用浓氨水和生石灰制备氨气,用浓盐酸和浓硫酸制备氯化氢B.在实验室中干燥氨气和氯化氢时,可选用相同的干燥剂C.实验中同时打开止水夹a、c、d,即可分别形成蓝色和红色喷泉D.喷泉结束后,将烧瓶内溶液混合后呈紫色,蒸干可得氯化铵固体题组三 硝酸5.用如图中装置进行实验,实验一段时间后,实验现象与预测不一致的是( )选项 ①中物质 ②中物质 实验预测A 浓氨水 酚酞溶液 ②中溶液变为红色B 浓硝酸 淀粉-KI溶液 ②中溶液变为蓝色C 浓盐酸 浓氨水 大烧杯中有白烟生成D 饱和的亚硫酸溶液 稀溴水 ②中无明显变化6.用内置有螺旋状铜丝的胶头滴管小心吸取一滴管浓硝酸后迅速插入细口瓶中(如图),滴管与瓶口接触处垫一小块滤纸使滴管与瓶口留少量空隙,依次观察到如下现象:①滴管内产生红棕色气体,液面下降;②滴管内的液面上升,气体变成无色;③滴管内的液面再次下降。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现象①中产生的红棕色气体为NO2 B.产生现象②的原因是NO2与水反应C.产生现象③的原因是铜与稀硝酸反应 D.最终瓶内溶液中的溶质一定只有Cu(NO3)27.工业合成氨以及氨氧化制硝酸的流程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M为O2B.氨分离器中利用了氨易液化的性质C.氧化炉氨的催化氧化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5D.可使用氢氧化钠溶液或氨气处理尾气题组四 含氮化合物的性质与转化8.部分含氮物质的分类与相应氮元素的化合价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b为无色,可转化为c B.a可以用浓H2SO4干燥C.d的浓溶液能与Cu反应可生成c D.工业上制备a的过程属于“氮的固定”9.工业上常采用生物硝化法将N转化为N来处理氨氮废水,流程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物硝化法处理废水,会导致水体酸性增强:N+2O2N+2H++H2OB.长期过量使用NH4Cl等铵态化肥,会使水体富营养化C.检验N所需的试剂是浓NaOH溶液、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D.可以加入石灰石来调节水体的酸碱性10.如图是NH3与灼热的CuO反应及有关生成物的实验探究装置。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已知3CuO+2NH33Cu+3H2O+N2)( )A.A中盛有的物质可以是浓氨水与NaOHB.装置Ⅱ中的碱石灰起干燥作用,可用浓硫酸代替C.装置Ⅳ中的试管可以检验水的生成,并收集冷却的水D.E中收集的气体能完成水溶性的喷泉实验11.Cu与浓硝酸反应生成氮的氧化物,这些氧化物恰好溶解在NaOH溶液中得到NaNO3和NaNO2的混合溶液,反应过程及有关数据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A.若铜片为51.2 g,则生成0.2 mol NaNO3 B.常温下,Cu遇浓硝酸发生钝化,不可能发生上述反应C.标准状况下收集的氮的氧化物的体积为20.16 L D.Cu与浓硝酸反应过程中,浓硝酸只表现氧化性12.水体中氨氮含量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用次氯酸钠除去氨氮的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去除过程中,每一步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B.每除去1 mol NH3,转移3 mol电子C.该过程需控制温度,温度过高时氨氮去除率会降低D.去除过程的总反应方程式为2NH3+3NaClON2+3NaCl+3H2O13.将加热至红热的2.4 g木炭投入盛有足量 12 mol·L-1的浓HNO3的试管中,立即塞好塞子,如图所示,连接好装置(已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请回答下列问题:(1)反应开始后撤去酒精灯,试管a中除可看到木炭剧烈反应直至最后消失外,还观察到的现象是 。(2)试管b中最终 (填“有”或“无”)沉淀产生,原因是 。(3)试管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集气瓶e中最后收集到的气体为 (填化学式),理论上该气体的总体积为 L(标准状况,结果保留小数点后2位数字)。14.Ⅰ.SO2、NO是大气污染物。吸收废气中的SO2和NO,获得Na2SO3和NH4NO3产品的流程如图:(1)操作Ⅰ的名称是 。(2)检验所获得的无水Na2SO3产品中是否混有Na2SO4所需要的试剂是 。(3)补全NO与NaOH溶液、O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NO+O2+OH-N+ + 。(4)由NaNO2、NaNO3制备NH4NO3时再次通入O2的目的是 。Ⅱ.以TiO2为原料,采用亨特(Hunter)法生产钛的流程如图:(5)沸腾氯化炉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6)制备海绵钛中Ar的作用是 。15.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氮氧化物是常见的大气污染物,然而它们在工业上有着广泛的用途。已知:①室温下,2NO+Na2O22NaNO2;②酸性条件下,NO或N都能与Mn反应生成N和Mn2+,如5N+2Mn+6H+5N+2Mn2++3H2O。Ⅰ.以木炭、浓硝酸、水和铜为原料生成的一氧化氮与过氧化钠反应制备亚硝酸钠的装置如图所示:(1)A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2)B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3)装置C的作用是 ,装置F的作用是 。(4)若无装置D,则E中产物除亚硝酸钠外,还有副产物 (填化学式)。Ⅱ.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NO2和Na2O2能否发生反应进行探究。[提出假设]假设一:NO2与Na2O2不反应;假设二:NO2能被Na2O2氧化;假设三: 。[设计实验](1)实验时,将NO2气体通入盛有Na2O2的玻璃管中,淡黄色粉末完全变成白色,说明假设 不成立。(2)若假设二成立,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为验证假设二是否成立,该小组同学进行如下定性实验研究,请完成下表内容。实验步骤(不要求写具体操作过程,试剂、仪器任选) 预期的实验现象及结论取适量的白色固体置于试管中,加蒸馏水溶解, 阶段重点练(六)1.A 二氧化碳能与碳酸钠反应,故不能使用饱和碳酸钠溶液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应该使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B错误;氯化铵分解生成的氨气和氯化氢在试管口又重新化合生成氯化铵,不能制备氨气,C错误;装置长颈漏斗与外界空气相通不是密闭装置,无法检查出装置的气密性,D错误。2.C 烧瓶中的溶液呈红色,说明气体溶于水呈酸性,则原气体可能是HCl、SO2等酸性气体,A错误;烧瓶中的气体溶于烧杯内的液体中,使烧瓶内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而形成喷泉,B错误;烧瓶中的溶液呈蓝色,则原气体溶于水一定显碱性,因此可能是氨气,C正确;CO不溶于氢氧化钠溶液,也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若将石蕊溶液改成氢氧化钠溶液,CO不能形成喷泉,D错误。3.C 苯的密度小于水,将CCl4换成苯,苯在水的上层,导管直接插入水中,不能防止倒吸,C错误。4.D 氯化铵受热分解,蒸干得不到氯化铵固体,D错误。5.D 浓氨水会挥发出氨气,氨气溶解在酚酞溶液中,酚酞溶液变红,A正确;浓硝酸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硝酸溶解在淀粉-KI溶液中,HNO3将KI氧化为碘单质,故②中溶液变蓝,B正确;浓盐酸和浓氨水都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气和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铵,故会看到大烧杯中有白烟生成,C正确;饱和的亚硫酸溶液不稳定,分解生成的SO2溶解在稀溴水中,SO2与溴水反应,溴水褪色,D错误。6.D 铜和浓硝酸发生反应:Cu+4HNO3(浓)Cu(NO3)2+2NO2↑+2H2O,生成的二氧化氮为红棕色气体,A正确;现象①中产生的二氧化氮能和水发生反应:3NO2+H2O2HNO3+NO,从方程式可知,3 mol红棕色的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1 mol无色的一氧化氮气体,气体的体积减小,滴管内的压强减小,所以滴管内的液面上升,气体变成无色,B正确;浓硝酸变成稀硝酸后,稀硝酸与内置的螺旋状铜丝发生反应: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因滴管内有气体生成,压强增大,所以滴管内的液面再次下降,C正确;当铜丝不足时有硝酸剩余,所以最终瓶内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有Cu(NO3)2,也可能有硝酸,D错误。7.C 氧化炉中氨气与O2发生催化氧化生成NO和水,故M为O2,A正确;氨气易液化,氨分离器中利用了氨易液化的性质,将氨气分离出来,将氮气和氢气循环利用,B正确;氧化炉中氨气与O2发生催化氧化生成NO和水,化学方程式为4NH3+5O24NO+6H2O,氧气为氧化剂,氨气为还原剂,故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4,C错误;吸收塔中通入氧气和水,发生反应2NO+O22NO2、3NO2+H2O NO+2HNO3,故尾气含有NO、NO2,可使用碱液吸收,或用氨气将氮氧化物还原为氮气,故可使用氢氧化钠溶液或氨气处理尾气,D正确。8.B 由图可知,a为-3价N的氢化物,a为NH3;b为+2价N的氧化物,b为NO;c为+4价N的氧化物,c可以为NO2;d为+5价N的酸,则d为HNO3。氨气能与硫酸反应,氨气不能用浓硫酸干燥,B错误。9.C A项,根据题给流程图可知N被氧气氧化生成硝酸根离子和氢离子,溶液的酸性增强,正确;B项,铵态氮肥会引起水体中含N化合物增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正确;C项,检验N应使用红色石蕊试纸,错误;D项,石灰石与H+反应来调节水体的酸碱性,正确。10.C 倾斜向下的试管只能盛装固体,A中应盛放铵盐和强碱的混合物作为制备氨气的反应物,A项错误;浓硫酸不能干燥NH3,B项错误;无水硫酸铜固体遇水变为蓝色,C项正确;E中收集的气体是N2,难溶于水,不能做水溶性的喷泉实验,D项错误。11.A 分析整个反应过程可知仅有两种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即Cu→Cu2+,N→N,51.2 g Cu的物质的量为0.8 mol,共失去0.8 mol×2=1.6 mol电子,由得失电子守恒可知,N→N得1.6 mol电子,故产物中NaNO2的物质的量为0.8 mol,由Na原子守恒可知另一种产物NaNO3的物质的量为0.2 mol,A正确;常温下,Cu遇浓硝酸不发生钝化,B错误;N2O4在标准状况下不是气体,C错误;Cu与浓硝酸的反应过程中,浓硝酸既表现了氧化性,又表现了酸性,D错误。12.A 转化关系图中NaClO和水反应生成次氯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以及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中,属于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的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A错误;氮元素化合价从-3价升高到0价,失去3个电子,每除去1 mol NH3,转移 3 mol电子,B正确; NH3易挥发,温度较高时溶解度减小,氨氮去除率会降低,C正确;根据箭头方向可知,NH3、NaClO是反应物,氯化钠、氮气和水是生成物,根据质量守恒和电子守恒写出化学方程式为2NH3+3NaClON2+3NaCl+3H2O,D正确。13.(1)试管上部充满红棕色气体(2)无 NO2与水反应生成的HNO3(足量)中和了Ca(OH)2(3)Ba(OH)2+2CO2Ba(HCO3)2(4)NO 5.97解析:根据实验流程,试管a中发生反应C+4HNO3(浓)CO2↑+4NO2↑+2H2O;b中发生反应3NO2+H2O2HNO3+NO,2HNO3+Ca(OH)2Ca(NO3)2+2H2O,由于NO2和水反应生成的HNO3中和了Ca(OH)2,故试管b中最终无沉淀产生;c中CO2过量,发生反应Ba(OH)2+2CO2Ba(HCO3)2;d中发生反应2NaOH+CO2Na2CO3+H2O;e中收集到的气体为NO。(4)由关系式C~4NO2~NO可得,n(NO)= mol,故标准状况下V(NO)= mol×22.4 L·mol-1≈5.97 L。14.Ⅰ.(1)过滤 (2)盐酸、氯化钡溶液 (3)2NO+O2+2OH-N+H2O+N (4)将亚硝酸根离子氧化成硝酸根离子 Ⅱ.(5)TiO2+2C+2Cl2TiCl4+2CO(6)作保护气,防止钠被氧化解析:Ⅰ.(1)根据结晶和洗涤的操作,判断在结晶后应该是过滤,过滤后才可洗涤。(2)利用硫酸钡不溶于酸的特点进行检验硫酸根离子,故先加入盐酸,后加入氯化钡溶液。(3)根据质量、得失电子、电荷守恒配平方程式为2NO+O2+2OH-N+H2O+N。(4)根据制备产物是硝酸铵,而亚硝酸根离子属于杂质离子,故通入氧气的目的是将其氧化而除杂。Ⅱ.(5)根据反应物及可燃性气体判断,可燃气是CO,利用质量、得失电子守恒配平方程式为TiO2+2C+2Cl2TiCl4+2CO。(6)金属钠很活泼,在熔融态将四氯化钛还原,故加入Ar防止其氧化。15.Ⅰ.(1)有红棕色气体生成(2)3NO2+H2O2H++2N+NO、3Cu+8H++2N3Cu2++2NO↑+4H2O(3)防止倒吸 吸收未反应的NO(4)Na2CO3、NaOHⅡ.NO2能被Na2O2还原 (1)一(2)2NO2+Na2O22NaNO3(3)再滴加稀硫酸酸化,最后滴加高锰酸钾溶液 若高锰酸钾溶液不褪色,则假设二成立;若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则假设二不成立(其他合理答案也可)解析:Ⅰ.(1)加热条件下木炭与浓硝酸反应生成CO2、NO2和水,所以A中观察到的现象是有红棕色气体生成。(2)二氧化氮溶于水生成HNO3和NO,硝酸能与金属铜反应,则B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3NO2+H2O2H++2N+NO、3Cu+8H++2N3Cu2++2NO↑+4H2O。(3)二氧化氮易溶于水,所以装置C的作用是防止倒吸。反应后NO过量,NO是大气污染物,则装置F的作用是吸收未反应的NO。(4)碱石灰的作用是吸收NO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二者均与过氧化钠反应,所以若无装置D,则E中产物除亚硝酸钠外,还有副产物Na2CO3、NaOH。Ⅱ.由于二氧化氮也具有氧化性,则假设三应该是NO2能被Na2O2还原。(1)实验时,将NO2气体通入盛有Na2O2的玻璃管中,淡黄色粉末完全变成白色,说明发生了化学反应,因此假设一不成立。(2)若假设二成立,则二氧化氮被氧化为硝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NO2+Na2O22NaNO3。(3)要验证假设二是否成立,只需要检验是否产生亚硝酸钠即可,如果有亚硝酸钠生成,则假设二不正确。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亚硝酸根离子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所以实验操作是取适量的白色固体置于试管中,加蒸馏水溶解,再滴加稀硫酸酸化,最后滴加高锰酸钾溶液,如果高锰酸钾溶液不褪色,则假设二成立。5 / 5(共41张PPT)阶段重点练六题组一 氮氧化物的性质1. 下列装置所示的实验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图甲排水法收集NO B. 图乙除去CO2中的HClC. 图丙实验室制氨气 D. 图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123456789101112131415解析: 二氧化碳能与碳酸钠反应,故不能使用饱和碳酸钠溶液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应该使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B错误;氯化铵分解生成的氨气和氯化氢在试管口又重新化合生成氯化铵,不能制备氨气,C错误;装置长颈漏斗与外界空气相通不是密闭装置,无法检查出装置的气密性,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题组二 氨与铵盐2. 如图是喷泉实验装置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烧瓶中的溶液呈红色,则原气体一定是SO2B. 形成喷泉的原因是烧瓶内压强大于外界大气压C. 烧瓶中的溶液呈蓝色,则原气体可能是氨气D. 若将石蕊溶液改成氢氧化钠溶液,则CO、CO2均能形成喷泉123456789101112131415解析: 烧瓶中的溶液呈红色,说明气体溶于水呈酸性,则原气体可能是HCl、SO2等酸性气体,A错误;烧瓶中的气体溶于烧杯内的液体中,使烧瓶内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而形成喷泉,B错误;烧瓶中的溶液呈蓝色,则原气体溶于水一定显碱性,因此可能是氨气,C正确;CO不溶于氢氧化钠溶液,也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若将石蕊溶液改成氢氧化钠溶液,CO不能形成喷泉,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3. 用如图装置(夹持装置已略去)进行NH3制备及性质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甲中制备NH3利用了NH3·H2O的分解反应B. 乙中的集气瓶内a导管短、b导管长C. 若将丙中的CCl4换成苯,仍能防止倒吸D. 向收集好的NH3中通入少量Cl2,可能观察到白烟解析: 苯的密度小于水,将CCl4换成苯,苯在水的上层,导管直接插入水中,不能防止倒吸,C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4. 如图所示为“双色双喷泉”实验装置,图中烧瓶内分别充满氨气和氯化氢,烧杯内盛装滴有石蕊溶液的蒸馏水。下列说法 错误的是( )A. 在实验室中,可用浓氨水和生石灰制备氨气,用浓盐酸和浓硫酸制备氯化氢B. 在实验室中干燥氨气和氯化氢时,可选用相同的干燥剂C. 实验中同时打开止水夹a、c、d,即可分别形成蓝色和红色喷泉D. 喷泉结束后,将烧瓶内溶液混合后呈紫色,蒸干可得氯化铵固体解析: 氯化铵受热分解,蒸干得不到氯化铵固体,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题组三 硝酸5. 用如图中装置进行实验,实验一段时间后,实验现象与预测不一致的是( )选项 ①中物质 ②中物质 实验预测A 浓氨水 酚酞溶液 ②中溶液变为红色B 浓硝酸 淀粉-KI溶液 ②中溶液变为蓝色C 浓盐酸 浓氨水 大烧杯中有白烟生成D 饱和的亚硫酸溶液 稀溴水 ②中无明显变化123456789101112131415解析: 浓氨水会挥发出氨气,氨气溶解在酚酞溶液中,酚酞溶液变红,A正确;浓硝酸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硝酸溶解在淀粉-KI溶液中,HNO3将KI氧化为碘单质,故②中溶液变蓝,B正确;浓盐酸和浓氨水都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气和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铵,故会看到大烧杯中有白烟生成,C正确;饱和的亚硫酸溶液不稳定,分解生成的SO2溶解在稀溴水中,SO2与溴水反应,溴水褪色,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6. 用内置有螺旋状铜丝的胶头滴管小心吸取一滴管浓硝酸后迅速插入细口瓶中(如图),滴管与瓶口接触处垫一小块滤纸使滴管与瓶口留少量空隙,依次观察到如下现象:①滴管内产生红棕色气体,液面下降;②滴管内的液面上升,气体变成无色;③滴管内的液面再次下降。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现象①中产生的红棕色气体为NO2B. 产生现象②的原因是NO2与水反应C. 产生现象③的原因是铜与稀硝酸反应D. 最终瓶内溶液中的溶质一定只有Cu(NO3)2123456789101112131415解析:铜和浓硝酸发生反应:Cu+4HNO3(浓) Cu(NO3)2+2NO2↑+2H2O,生成的二氧化氮为红棕色气体,A正确;现象①中产生的二氧化氮能和水发生反应:3NO2+H2O 2HNO3+NO,从方程式可知,3 mol红棕色的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1 mol无色的一氧化氮气体,气体的体积减小,滴管内的压强减小,所以滴管内的液面上升,气体变成无色,B正确;浓硝酸变成稀硝酸后,稀硝酸与内置的螺旋状铜丝发生反应:3Cu+8HNO3(稀) 3Cu(NO3)2+2NO↑+4H2O,因滴管内有气体生成,压强增大,所以滴管内的液面再次下降,C正确;当铜丝不足时有硝酸剩余,所以最终瓶内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有Cu(NO3)2,也可能有硝酸,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7. 工业合成氨以及氨氧化制硝酸的流程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M为O2B. 氨分离器中利用了氨易液化的性质C. 氧化炉氨的催化氧化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5D. 可使用氢氧化钠溶液或氨气处理尾气123456789101112131415解析:氧化炉中氨气与O2发生催化氧化生成NO和水,故M为O2,A正确;氨气易液化,氨分离器中利用了氨易液化的性质,将氨气分离出来,将氮气和氢气循环利用,B正确;氧化炉中氨气与O2发生催化氧化生成NO和水,化学方程式为4NH3+5O2 4NO+6H2O,氧气为氧化剂,氨气为还原剂,故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4,C错误;吸收塔中通入氧气和水,发生反应2NO+O2 2NO2、3NO2+H2O NO+2HNO3,故尾气含有NO、NO2,可使用碱液吸收,或用氨气将氮氧化物还原为氮气,故可使用氢氧化钠溶液或氨气处理尾气,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题组四 含氮化合物的性质与转化8. 部分含氮物质的分类与相应氮元素的化合价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b为无色,可转化为cB. a可以用浓H2SO4干燥C. d的浓溶液能与Cu反应可生成cD. 工业上制备a的过程属于“氮的固定”123456789101112131415解析: 由图可知,a为-3价N的氢化物,a为NH3;b为+2价N的氧化物,b为NO;c为+4价N的氧化物,c可以为NO2;d为+5价N的酸,则d为HNO3。氨气能与硫酸反应,氨气不能用浓硫酸干燥,B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9. 工业上常采用生物硝化法将N 转化为N 来处理氨氮废水,流程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长期过量使用NH4Cl等铵态化肥,会使水体富营养化D. 可以加入石灰石来调节水体的酸碱性123456789101112131415解析: A项,根据题给流程图可知N 被氧气氧化生成硝酸根离子和氢离子,溶液的酸性增强,正确;B项,铵态氮肥会引起水体中含N化合物增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正确;C项,检验N应使用红色石蕊试纸,错误;D项,石灰石与H+反应来调节水体的酸碱性,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0. 如图是NH3与灼热的CuO反应及有关生成物的实验探究装置。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已知3CuO+2NH3 3Cu+3H2O+N2)( )A. A中盛有的物质可以是浓氨水与NaOHB. 装置Ⅱ中的碱石灰起干燥作用,可用浓硫酸代替C. 装置Ⅳ中的试管可以检验水的生成,并收集冷却的水D. E中收集的气体能完成水溶性的喷泉实验123456789101112131415解析: 倾斜向下的试管只能盛装固体,A中应盛放铵盐和强碱的混合物作为制备氨气的反应物,A项错误;浓硫酸不能干燥NH3,B项错误;无水硫酸铜固体遇水变为蓝色,C项正确;E中收集的气体是N2,难溶于水,不能做水溶性的喷泉实验,D项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1. Cu与浓硝酸反应生成氮的氧化物,这些氧化物恰好溶解在NaOH溶液中得到NaNO3和NaNO2的混合溶液,反应过程及有关数据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A. 若铜片为51.2 g,则生成0.2 mol NaNO3B. 常温下,Cu遇浓硝酸发生钝化,不可能发生上述反应C. 标准状况下收集的氮的氧化物的体积为20.16 LD. Cu与浓硝酸反应过程中,浓硝酸只表现氧化性123456789101112131415解析: 分析整个反应过程可知仅有两种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即Cu→Cu2+,N →N ,51.2 g Cu的物质的量为0.8mol,共失去0.8 mol×2=1.6 mol电子,由得失电子守恒可知,N→N 得1.6 mol电子,故产物中NaNO2的物质的量为0.8mol,由Na原子守恒可知另一种产物NaNO3的物质的量为0.2mol,A正确;常温下,Cu遇浓硝酸不发生钝化,B错误;N2O4在标准状况下不是气体,C错误;Cu与浓硝酸的反应过程中,浓硝酸既表现了氧化性,又表现了酸性,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2. 水体中氨氮含量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用次氯酸钠除去氨氮的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去除过程中,每一步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B. 每除去1 mol NH3,转移3 mol电子C. 该过程需控制温度,温度过高时氨氮去除率会降低123456789101112131415解析: 转化关系图中NaClO和水反应生成次氯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以及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中,属于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的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A错误;氮元素化合价从-3价升高到0价,失去3个电子,每除去1 mol NH3,转移 3 mol电子,B正确; NH3易挥发,温度较高时溶解度减小,氨氮去除率会降低,C正确;根据箭头方向可知,NH3、NaClO是反应物,氯化钠、氮气和水是生成物,根据质量守恒和电子守恒写出化学方程式为2NH3+3NaClO N2+3NaCl+3H2O,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3. 将加热至红热的2.4 g木炭投入盛有足量12 mol·L-1的浓HNO3的试管中,立即塞好塞子,如图所示,连接好装置(已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请回答下列问题:(1)反应开始后撤去酒精灯,试管a中除可看到木炭剧烈反应直至最后消失外,还观察到的现象是 。(2)试管b中最终 (填“有”或“无”)沉淀产生,原因是 。试管上部充满红棕色气体 无 NO2与水反应生成的HNO3(足量)中和了Ca(OH)2 123456789101112131415(3)试管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集气瓶e中最后收集到的气体为 (填化学式),理论上该气体的总体积为 L(标准状况,结果保留小数点后2位数字)。Ba(OH)2+2CO2Ba(HCO3)2 NO 5.97 123456789101112131415解析:根据实验流程,试管a中发生反应C+4HNO3(浓) CO2↑+4NO2↑+2H2O;b中发生反应3NO2+H2O 2HNO3+NO,2HNO3+Ca(OH)2 Ca(NO3)2+2H2O,由于NO2和水反应生成的HNO3中和了Ca(OH)2,故试管b中最终无沉淀产生;c中CO2过量,发生反应 Ba(OH)2+2CO2 Ba(HCO3)2;d中发生反应2NaOH+CO2 Na2CO3+H2O;e中收集到的气体为NO。(4)由关系式C~4NO2~ NO可得, n (NO)= mol,故标准状况下 V (NO)= mol×22.4 L·mol-1≈5.97 L。12345678910111213141514. Ⅰ.SO2、NO是大气污染物。吸收废气中的SO2和NO,获得Na2SO3和NH4NO3产品的流程如图:(1)操作Ⅰ的名称是 。过滤 解析:根据结晶和洗涤的操作,判断在结晶后应该是过滤,过滤后才可洗涤。123456789101112131415(2)检验所获得的无水Na2SO3产品中是否混有Na2SO4所需要的试剂是 。盐酸、氯化钡溶液 解析: 利用硫酸钡不溶于酸的特点进行检验硫酸根离子,故先加入盐酸,后加入氯化钡溶液。(3)补全NO与NaOH溶液、O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NO+O2+OH- N + + 。答案:2NO+O2+2OH- N +H2O+N解析: 根据质量、得失电子、电荷守恒配平方程式为2NO+O2+2OH- N +H2O+N 。123456789101112131415(4)由NaNO2、NaNO3制备NH4NO3时再次通入O2的目的是 。将亚硝酸根离子氧化成硝酸根离子 解析: 根据制备产物是硝酸铵,而亚硝酸根离子属于杂质离子,故通入氧气的目的是将其氧化而除杂。123456789101112131415Ⅱ.以TiO2为原料,采用亨特(Hunter)法生产钛的流程如图:(5)沸腾氯化炉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TiO2+2C+ 2Cl2 TiCl4+2CO 解析:根据反应物及可燃性气体判断,可燃气是CO,利用质量、得失电子守恒配平方程式为TiO2+2C+2Cl2 TiCl4+2CO。123456789101112131415(6)制备海绵钛中Ar的作用是 。作保护气,防止钠被氧化 解析: 金属钠很活泼,在熔融态将四氯化钛还原,故加入Ar防止其氧化。12345678910111213141515. 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氮氧化物是常见的大气污染物,然而它们在工业上有着广泛的用途。已知:①室温下,2NO+Na2O2 2NaNO2;②酸性条件下,NO或N 都能与Mn 反应生成N 和Mn2+,如5N +2Mn +6H+ 5N +2Mn2++3H2O。123456789101112131415Ⅰ.以木炭、浓硝酸、水和铜为原料生成的一氧化氮与过氧化钠反应制备亚硝酸钠的装置如图所示:(1)A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有红棕色气体生成 解析:加热条件下木炭与浓硝酸反应生成CO2、NO2和水,所以A中观察到的现象是有红棕色气体生成。123456789101112131415(2)B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3NO2+H2O 2H++2N +NO、3Cu+8H++2N 3Cu2++2NO↑+4H2O 解析: 二氧化氮溶于水生成HNO3和NO,硝酸能与金属铜反应,则B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3NO2+H2O 2H++2N +NO、3Cu+8H++2N 3Cu2++2NO↑+4H2O。123456789101112131415(3)装置C的作用是 ,装置F的作用是 。防止倒吸 吸收未反应的NO 解析:二氧化氮易溶于水,所以装置C的作用是防止倒吸。反应后NO过量,NO是大气污染物,则装置F的作用是吸收未反应的NO。123456789101112131415(4)若无装置D,则E中产物除亚硝酸钠外,还有副产物 (填化学式)。Na2CO3、NaOH 解析: 碱石灰的作用是吸收NO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二者均与过氧化钠反应,所以若无装置D,则E中产物除亚硝酸钠外,还有副产物Na2CO3、NaOH。123456789101112131415Ⅱ.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NO2和Na2O2能否发生反应进行探究。[提出假设]假设一:NO2与Na2O2不反应;假设二:NO2能被Na2O2氧化;假设三: 。[设计实验](1)实验时,将NO2气体通入盛有Na2O2的玻璃管中,淡黄色粉末完全变成白色,说明假设 不成立。NO2能被Na2O2还原 一 解析:由于二氧化氮也具有氧化性,则假设三应该是NO2能被Na2O2还原。(1)实验时,将NO2气体通入盛有Na2O2的玻璃管中,淡黄色粉末完全变成白色,说明发生了化学反应,因此假设一不成立。123456789101112131415(2)若假设二成立,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NO2+Na2O22NaNO3 解析:若假设二成立,则二氧化氮被氧化为硝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NO2+Na2O2 2NaNO3。123456789101112131415(3)为验证假设二是否成立,该小组同学进行如下定性实验研究,请完成下表内容。实验步骤(不要求写具体操作过程,试剂、仪器任选) 预期的实验现象及结论取适量的白色固体置于试管中,加蒸馏水溶解, 再滴加稀硫酸酸化,最后滴加高锰酸钾溶液 若高锰酸钾溶液不褪色,则假设二成立;若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则假设二不成立(其他合理答案也可)123456789101112131415解析: 要验证假设二是否成立,只需要检验是否产生亚硝酸钠即可,如果有亚硝酸钠生成,则假设二不正确。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亚硝酸根离子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所以实验操作是取适量的白色固体置于试管中,加蒸馏水溶解,再滴加稀硫酸酸化,最后滴加高锰酸钾溶液,如果高锰酸钾溶液不褪色,则假设二成立。123456789101112131415感谢欣赏THE EN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阶段重点练六.pptx 阶段重点练(六).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