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课件(共1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 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课件(共19张PPT)

资源简介

(共19张PPT)
20××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第一课 走进思维世界第一框 思维的含义与特征一、思维的含义
1.人类与思维
(1)思维是人的特有属性
人,论力气比不上野牛大象;论奔跑比不上羚羊斑马;论攀登比不上敏捷的猿猴……然而,通过有思维参与其中的人类社会实践,看似生灵中弱者的人却成了万物之灵!
(2)人的思维存在具有普遍性
思维,就像阳光、空气和食物一样,是我们不可或缺的。只要我们在“想”、在“考虑”,就能切身地体会到我们在思维。
注意:动物的本能活动不是社会实践,动物没有思维。
一、思维的含义
过了一会:说明两人并不能立即说出对方所戴帽子。但已知商人带的红色帽子,所有还剩一顶红色和三顶黑色帽子。A率先想到,如果他戴的红色帽子,则只剩下黑色帽子,所以B能立即说出他自己戴的黑色。但是B说不出来,所以只有一种可能,两人都戴的黑色帽子。
由于只有两顶红帽子,而A、B双方不仅能看到商人而且能看到对方所戴的帽子,两人面对的条件完全相同,因此,谁能更快说出正确答案,说明谁的思维敏捷,推理能力更强,谁的表现也就更好。
在相同的条件下,A为什么表现得比B好?
A是如何得出他的结论的?
一、思维的含义
2.思维的含义
感性认识
(认识的初级阶段)
看到帽子是什么颜色
A对帽子颜色的推理过程
理性认识
(认识的高级阶段)
“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
思维的含义
狭义思维:即本书中的“思维”
广义思维
感性认识:感觉 知觉 表象
理性认识:概念 判断 推理
认识
=
广义的思维
一、思维的含义
(1)当我们接触到火苗,第一反应是烫。这就是感性认识。
(2)当我们冷静下来就会想,不能碰火,碰火会烫伤自己,我们要合理利用火,辩证的看待火,这时就上升到理性认识。
(1)当苹果砸中我们,首先会感觉到疼,这就是感性认识。
(2)当我们冷静下来,会想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经过探究会发现,苹果会落地时因为万有引力,这就上升到了理性认识。
人的认识按阶段分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思考:感性认识=错误的认识?理性认识=正确的认识?
注意: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区 别 含义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形式 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阶段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联 系 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注意: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一、思维的含义
3.思维的类型
(1)类型: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
(2)意义:是对人类理性认识方式的高度概括,是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把握事物规律的重要的思维方式,是具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把握规律,不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
区分思维方式的不同类型
思维方式 思维内容
战略思维 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
历史思维 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
辩证思维 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其实质和核心是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在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
创新思维 人们在实践中破除迷信、超越陈规,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的思维活动
法治思维 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的准绳,它要求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和推进工作
底线思维 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知大势,辩证思维增智慧,战略思维谋全局,创新思维增活力,系统思维聚合力,底线思维定边界,法治思维求善治。学习运用这些科学思想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有利于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了解思维的显著特征
议学环节二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文化智慧的结晶。陶然于诗的绮丽如画之美,也不应忽视其璀璨的智慧之光。
诗句一: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诗句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诗句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议学情境】中国古诗词之美
议学探究:结合议学情境及预习内容,小组合作,分析这些诗句分别体现了思维的什么特征?
议学提示
①诗句一:诗人从昨夜风声雨声推测出吹落了许多春花主要体现了思维的间接性。②诗句二:不同的人对秋季有不同的主观感受主要体现了思维的能动性。③诗句三:人世间总有悲、欢、离、合,像天上的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这些自古以来都是难以周全圆满的。此句从人生写到自然,将人生百态加以提炼和概括主要体现了思维的概括性。
二、思维的特征
1.差异性
人人都会思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风格。不同风格的思维在速度、方式、质量乃至结果上有很大的差异。
2.思维的共性特征:
(1)思维具有间接性
(不同于感觉,强调推断)
①含义:指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
②作用:能够弥补直接感知的不足,克服感性认识的局限,更深刻、更正确、更全面地反映客观事物。
二、思维的特征
2.思维的共性特征:
⑵思维具有概括性:
(舍去现象,把握本质;强调由具体——抽象)
①含义:指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②作用:思维的概括性能帮助人们从千差万别、纷纭复杂的事物现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二、思维的特征
2.思维的共性特征:
(3)思维具有能动性:
(有计划、有目的、再加工、再创造)
①含义:任何思维都是对认识对象的反映,但又不是对认识对象的机械反映。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
②表现:正确的思维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错误的思维歪曲地反映认识对象。
认识对象
思维能动的加工
理性认识
(正确和错误之分)
感性认识材料
多了一条小船
区别 侧重点 关键词
间接性 (强调推断)
概括性 (强调总结)
能动性 (强调加工)
强调由已知推未知,由感性到理性
强调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强调对感性材料提炼加工,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
根据……判断、推断、推测、预测等
共同之处是…;整体看…;共性在于…;总结出
推理、联想、构思、假设、指导等
思维共性的三大特征
联 系
①思维的概括性是间接性的前提;
②间接性和概括性中都体现有能动性。
判断:以下材料体现思维的哪一特征?
1.小王早上起来看到院子的地面都是湿的,判断昨天晚上下过雨。
2.列宁:表象不能把握整个运动,例如它不能把握秒速为30万公里的运动,而思维则把握而且应当把握。
3.人类能够根据相关知识进行天气预报;预测地震等。
4.人们在超市里看到牙膏、鸡蛋、面粉、饮料等,都称它们“商品”。
5.在生活实践中长期观察,形成“早雨一天晴,晚雨到天明。”的认识。
6.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间接性
间接性
间接性
概括性
概括性
能动性
二、思维的特征
3.思维与实践的关系
思维的特征
思维
实践
产生、发展
(决定、反映)
反作用
(正确、错误)
(认识对象)
(促进、阻碍)
错误的、不科学的思维,也是对认识对象的反映,是对认识对象歪曲的反映。
错误的、不科学的思维,也有反作用,对社会实践起消极阻碍作用。
【注意】
任何英雄豪杰,他的思想、意见、计划、办法,只能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其原料或者半成品只能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或者自己的科学实验中。
——毛泽东
独立思考,理性应对
议学环节三
课堂小结
狭义的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
广义的思维与意识同义,既包括感性认识也包括理性认识。指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能动反映。
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
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含义
类型
特征
间接性
概括性
能动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